九月底,入秋的北京已经有了一丝凉意,但广西南宁依旧还是穿短袖的天气。2024年9月24日至28日,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在南宁举办。因为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会,整座城市更加“火热”了。
为了参加这场盛会,环球人物记者从北京赶到南宁。到南宁的第二天,记者来到一家名为“南洋小筑”的东南亚小排挡。餐厅一角的开放式厨房内,大厨们熟练地操作着炊具,烹饪着一道道南洋美食。店主汤宇丰穿梭其间,忙碌不停。
汤宇丰。
当天晚上,“南洋小筑”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后,环球人物记者对汤宇丰的采访正式开启。在近2个小时的对谈中,这名“80后”的马来西亚青年从自己的创业故事聊到东博会带来的机遇。
在南宁遇到许多“贵人”
2009年,汤宇丰从马来西亚来到中国,第一站是上海。那时中国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催生了出国留学潮。汤宇丰在上海开了一家留学公司,为打算去马来西亚留学的中国学生服务。那是汤宇丰在中国的第一次创业,但“结果很惨,存款亏光,最后口袋里只剩10块钱”。
上海冬天湿冷,菜偏甜口,这让汤宇丰很不习惯。他决定换座城市,第二年重振旗鼓,南下深圳。汤宇丰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马来西亚的报纸上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闻,知道邓小平爷爷在深圳‘画了一个圈’。2001年,我去过深圳,对那座城市匆匆一瞥。那时深圳的发展就已让我无比震惊了。2010年,短短9年后,再次来到这座城市时,我看到了整个南山区的经济奇迹,太不可思议了。”
在深圳,汤宇丰创建了一家汽车零配件外贸公司。“吸取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教训,我不会傻乎乎什么都不懂就开始干了。”这一次,为了做好市场调查,汤宇丰跑遍了广东,见了许多专做改装车的老师傅,找他们聊天。此前汤宇丰就爱往各国跑,喜欢交朋友,“了解市场后,我从外国找到相应资源,进口到中国国内。那几年做得不错,我挣到了一些钱”。
2018年,汤宇丰又离开深圳,在南宁落了脚。“来南宁是因为这里朋友更多。”汤宇丰说。到南宁后,他“躺平”了一阵子,“每天遛遛狗,逛逛好吃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汤宇丰认识了一名开饭店的南宁小伙。新冠疫情期间,这家饭店经营惨淡,汤宇丰接了手。就家店就是“南洋小筑”。
汤宇丰从外贸转行到了餐饮。“相比于做外贸,餐饮行业的工作要琐碎得多。尤其是刚接手时,店里顾客虽不多,但人手也少,每天的采买、员工的管理、顾客的反馈,甚至换灯泡通水管都是我处理的。不过,用中国人的话说,那段时间我遇到了很多‘贵人’。我和每一桌客人聊天,问他们对菜品的满意度,看如何调整口味;我认识了一个在南宁开西餐厅的小伙,他教我怎么在网络上做推广,怎么在外卖平台上做生意;‘南洋小筑’所在的这条街,从街头到街尾的店老板们都成了我的朋友,他们每次路过都会跟我打招呼,问我近况如何;还有店里的员工们,在餐厅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离开,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汤宇丰回忆。
就这样,“南洋小筑”生意越做越红火,还开了两家分店。在南宁这座气候与饮食习惯都与东南亚国家有些相似的城市,汤宇丰找到了一些家的感觉。
2024年10月1日,汤宇丰在“南洋小筑”门前插上马来西亚和中国两国国旗。
螺蛳粉“火”到了马来西亚
汤宇丰出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是第三代华裔。他的爷爷和奶奶那一代人从中国去了马来西亚,并留在了那里。汤宇丰从小在马来西亚华校读书。他说:“我从小就学写汉字,虽然成绩不好,但对中国历史很熟悉。我虽是马来西亚籍,但时刻铭记,身上永远流淌着中国人的血。”
根据2022年马来西亚全国人口普查,华裔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约23%,是马来西亚第二大群体。“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的感情十分深厚,我知道的故事很多很多。”汤宇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一批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就回到中国,其中包括香格里拉集团创始人郭鹤年先生。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只记得华人报纸上写满了谁谁谁(马来西亚华人)去了中国,谁谁谁(马来西亚华人)又捐了多少钱。马来西亚华人有同一个愿望——中国强大。中国强大了,我们海外华人就有人撑腰了。”
马来西亚共有超过1000所华文小学,“据我所知,这个数字大概是东南亚国家之最了”。汤宇丰说:”马来西亚华人保留了中国人的过节传统。我们过春节,过中秋,过清明,过重阳,每一个重大节日都不错过。甚至我觉得,在马来西亚过年的氛围比在中国还要浓厚。每年春节前半个月,吉隆坡的大街小巷里全都是卖年货的商人。”
汤宇丰会说3种语言:中文、英文和马来文。“我从小就学普通话,父母在家里也都用中文交流。现在我在中国待的时间长了,英语退步了,马来文也退步了。”汤宇丰笑着说,“以前全世界各大城市的中文标识牌可没有现在这么多。但这两年,我去东南亚各国,甚至一些欧美国家,看到好多公共场所都有中文标识。我为此而感到骄傲。”
今年是中马两国建交50周年。在马来西亚驻南宁总领事馆的推荐下,多家媒体找到汤宇丰,听他聊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汤宇丰说,有一种交流是以美食为媒介的。比如这几年,广西螺蛳粉在马来西亚“火”出了圈。
大概10年前,汤宇丰在广西柳州第一次吃螺蛳粉,“被那股独特的臭味所折服”。之后,他买了一箱袋装速食螺蛳粉回马来西亚,分享给亲朋好友。“我当时忘了告诉他们,酸笋的味道很特别,煮的时候要开窗通风,结果厨房臭了好几天。但他们和我一样,都被臭臭的螺蛳粉折服了。”近几年,随着广西美食出圈,马来西亚街头也有了螺蛳粉店。“螺狮粉成为架起马中友谊的一座美食桥,我也算见证了螺蛳粉从中国‘火’到马来西亚的过程。”
而如今,在多元包容的南宁,汤宇丰正用美食架起另一座友谊之桥,让两国民众有更多的交流和往来。
“老外贸人”眼中的东博会
今年9月底,在东博会开幕前夕,“南洋小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9个东盟国家的12家媒体记者组成的“东盟媒体采访团”。汤宇丰带着他们参观厨房,品尝美食。一时间,“南洋小筑”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记者站”。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温国鑫对“南洋小筑”的美食赞不绝口:“保留了地道的东南亚风味,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底蕴。”《菲律宾星报》专栏作家威尔森·弗洛雷斯说:“这种跨地域的美食交流,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东盟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
2004年,首届东博会在南宁成功举办。20年来,这一盛会不断推动东盟各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帮助来自东盟各国和中国的参展商和创业者找到商机。
在这一次东博会上,汤宇丰也收获满满。随着“南洋小筑”走上正轨,汤宇丰正逐步从日常管理事务中抽身,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供应链的打造中。“这两天是东博会开放日,我去马来西亚展台逛了逛,又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想从马来西亚进口一些调料,把它们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在广西推广。毕竟我在南宁做了几年餐饮,有了一些经验,比较了解当地人的口味。我和参展商们谈了很久,聊价格聊合作模式,双方都希望尽快达成合作。我还了解到,中马两国的相关边贸政策有许多优惠条款,所以我跟参展商们说,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好好做起来。”
“南洋小筑”排挡。
作为一个“老外贸人”,回顾中国与东盟各国近10年来的双边贸易时,亲历其中的汤宇丰说:“我和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优惠更多,也更便利了!”
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汤宇丰这样的创业者,为推动东盟各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