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优园区产业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3-10-26 15:58:38来源:环球人物网
  近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
  面向新发展格局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产业分工持续深化,产业链建设被摆在了我国、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产业园区是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应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体现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上,进一步从培育引进头部企业、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做强做优产业链,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力量。
  培育引进头部企业,撑起强工兴业“顶梁柱”。头部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主体和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研发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各地进一步加大培育和引进力度。一是支持本地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和平台搭建,鼓励本地链主和高成长型企业增产扩能,支持特色优势产品打响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快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二是选准产业赛道聚力招大引强。结合本地基础和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科学论证特别是加强对产业效率、科技含量、带动效应等情况的综合分析,选准赛道、找准企业,创新推进“揭榜挂帅”、行业协会、产业基金等招商模式,以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发展。三是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敏锐把握和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强化与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的战略合作,加快重大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应用,着力孵化未来龙头企业。例如,德阳市在德阳经开区部署打造大学科技园,聚焦市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设科研基地、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孵化平台、检验检测中心等,大力引进拥有世界引领性技术、国家战略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校院所和人才团队,有效推动“产、学、研、创”深度融合。
  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构建产业集群“生态圈”。制造业集群成链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加强产业链建设,既可以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又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需要各地进一步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一是优化整合本土产业链。深入实施“链主+配套”行动,搭建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物资采购对接平台,以链主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本地配套企业培育库,精准培育一批“配套专家”。鼓励支持本地上下游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长协等方式“强强联合”,促推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二是强化实施“链式”招商。系统分析梳理产业链结构、链主企业网络、关键技术路线、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科学绘制“招商图谱”,按图索骥、靶向施策,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协同作用,着力打造体量大、关联紧、拆不散、带不走的产业集群。三是深化推进“两业融合”。创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联动机制,强化现代金融、协同创新、数字赋能等对产业融合的支持,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实体经济发展促推现代服务业壮大,发挥产业融合乘数效应。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质量发展“强磁场”。“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是市场主体健康成长、发展壮大的必须品,是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催化剂,是做强做优产业链、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需要各地精准施策、持续优化。一是构建惠企政策体系。立足新型工业化需要,在做强做优产业链、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攻关、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通盘考虑谋划,推动政策集成、政策创新,拿出真招、实招、硬招为市场主体“输血补气”;及时清理“供需错配”“空头支票”等政策措施,切实推动政策兑现。二是着力优化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行“提前介入、容缺预审、并联审批”和“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模式,推广“一窗办”“一网办”“一键办”方式。三是扎实做好要素保障。持续推动用地、用能、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制造业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集聚,支持市场化配置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企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以企业和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
  (作者为四川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班学员:德阳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万一,四川省委办公厅信息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高青,省委政法委政治部副主任古亦杨。指导老师:四川省委党校培训部华雯、万小燕)
责任编辑:蔡晓慧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