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牧:沙漠逆行,找回两千年前的绿洲

2023-07-21 08:44:59来源:环球人物网作者:蔡晓慧
  有机,如今正成为老百姓追求自然、健康生活方式的新风尚。以有机见长的特仑苏,作为蒙牛乳业旗下的明星产品,近年来出现在千家万户餐桌上的频率越来越高,在2021年其销售额达300亿元,成全球乳业体量最大单品。面对诸多同类竞品的行业内卷,2022年,特仑苏推出限定沙漠奶源有机纯牛奶,凭借每100mL蕴含4.0g优质蛋白质和130mg原生高钙的突出优势,艳压群雄,成为市场新宠儿。由此,人们对包装上的“沙漠”二字也愈发好奇。
  顺着滴滴醇香有机奶,追溯其诞生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赫然一幅绿洲模样,很多人想不到,十余年前,这里唯一拥有的,只有漫天黄沙。一群人的逆行,改写了这里的生态底色。
乌兰布和沙漠里的绿洲
  源于梦想,忠于选择
  北纬40°,是世界公认的黄金奶源地。纬度穿过的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日照充足的条件加上远离污染和病毒,让这里成为适宜奶牛健康成长的“净土”。这里是沙漠,但并不缺水,历史上黄河在这里数次改道,形成的渗流在地表下不断汇聚。基于上述条件,钱学森曾有著名的第六产业治沙理论,提出乌兰布和沙漠开发意义重大。
享受阳光浴的有机奶牛
  2009年,圣牧的创始者,带着“产中国人自己的好奶”的梦想,选择了这片荒芜的土地,也就此踏上产业治沙的征途。
  “2013年正式开发,我们当时是被装载机端着进去的。”圣牧早期创业者之一——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总裁刘文光,回忆起挺进沙漠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连绵不绝的沙丘,狂风吹过卷起的漫天黄沙,无时无刻不在宣誓着自己绝对的主权,1万平方公里的黄色沙漠中,圣牧创始团队显得尤其渺小,“那大风吹得人根本呛不住(内蒙方言,意为受不了),当地还有句俗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其环境恶劣程度可想而知。
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总裁刘文光(右)
  但为保障奶牛吃上“有机饭”,从源头上做好乳品品质管控,从未在沙漠中生存过的创始人们,默默将恐惧压在了心头,一群人躬身于黄沙之间,想方设法引水、架电、修路,计划治理改造沙漠环境,并种植有机牧草饲料作物——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这在养殖行业内也被统称为“牛食三件宝”。
  理想落入现实后,其艰辛、其坎坷,唯有行动者自知,“那时候白天风沙太大,我们只能赶在入夜风小些时开始种作物,男人们也会像女人一样戴上头巾,保护眼睛不进沙子。吃得也可统称为人食三件宝——土豆、粉条和白面,因为只有这些耐保存。”如此艰辛之下,收获却未如期到来,刘文光回忆道,第一波种的青贮玉米,好不容易长到20公分,一夜之间,劲风一吹,苗毁了,再种,再次被风沙毁掉,赶在播种期前补种的最后一波,在秋收时“七零八落”。吃、住,就连开会都守在地头的创始人们,看到这一幕,红了眼眶,也落了泪。
  就此罢手?这不是圣牧人的作风。擦干眼泪,圣牧创始人再次做出尝试,让20余万亩的草场基地翻个身——将沙土层下的红色黏土挖出来,与黄沙搅拌提升土壤粘度,提高作物的成活率,此前未成功收获的作物也可作为绿肥滋养土壤。
如今在田间长势喜人的青贮玉米
  在草场建设的同时,圣牧建植三级防护,秉承“益草则草、益林则林”的绿化思路,采用旱生乔木、沙生灌木、多年生牧草与一年生牧草相结合的模式,发挥草本植物覆盖固沙的优势;加强矮灌木型防护林结合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建植,消除大规模沙尘暴沙源;在基地边缘,建植以沙生灌木为主、以乔木为辅的防风林带,形成保护人工草场的屏障。
圣牧建植的防风林
  “折腾”了三年,令人欣喜的是,事成了。三级防护形成的乔、灌、草立体生态系统奠定了牧草成规模种植的基础,土壤粘性的增加保障作物茁壮成长,供给奶牛的“粮草”有了着落,圣牧扩张奶牛数量也有了底气。
乌兰布和沙漠未开发部分
  “乌兰布和”是蒙语,意为“红色的公牛”,如今再谈起战风沙的日子,刘文光的嘴角是上扬的,可其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指,都在默默诉说,曾经圣牧人与这头暴虐、狂躁公牛战斗的艰辛。“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心无杂念的好好干!”这是刘文光心中的坚守,亦是圣牧人与天斗、与地斗、与己斗的生动诠释。
  产业治沙,富兴一方
  如今,步入圣牧基地,植被茂盛,散发着青草香气,人工湖泊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湖上不时有飞鸟掠过,乘风展翅,将前方于沙场中肆意奔跑的牛儿尽收眼底。
  创业至今,圣牧共投资75亿元,优化生态环境,夯实产业基础。9700余万棵各类树木、193.3公里的公路、277.9公里的电线、11座蓄水池、9座有机粪肥发酵厂、1座生物有机肥加工厂……数字背后,是产业强势发展的脉搏。
  刘文光介绍,按照“3亩地的草养一头牛”的模式,截至目前圣牧已整合建设有机牧草饲料种植基地34万亩,为近10万头有机奶牛提供“有机饭”,“我们将无化肥、无农药、无转基因等有机理念贯穿牧草种植全过程,此外,为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全部采用滴灌和喷灌等现代先进模式。”
工作人员向有机奶牛投喂饲料
  品尝着“有机饭”的圣牧奶牛,生活福利也相当高,闲时可在运动场嬉闹,累时可躺卧在独属于自己的沙垫之上,身体痒时可去牛体刷下左右蹭蹭……“当前圣牧整合建设有20座有机牧场,所有牧场都配备了运动场、沙垫、风扇、牛体刷、御寒服、防风栏、照明设备、喷淋系统等设备,以保障奶牛良好的生活环境。”2013年加入圣牧,从第九牧场厂长成长为圣牧巴市牧业总经理的王瑞,聊起奶牛这个心头爱,总是滔滔不绝,“在这里,我们的牛和人喝的是一样的矿泉水,吃的是由专业营养师调配的有机饲料,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
圣牧巴市牧业总经理王瑞
  在人文的全方位关怀以及乌兰布和沙漠远离工业区、属于天然疫病屏障的自然优势之下,圣牧的奶牛向这片土地回馈了自己最宝贵的产物——有机原奶。王瑞介绍,圣牧有机原奶的品质高于市场常规奶,并且是国内首家获得中国和欧盟有机标准双认证的原奶品牌。目前,圣牧日产有机原奶1500余吨,占据国内有机奶市场近半江山。
圣牧从德国引进的全自动挤奶机
  此外,圣牧坚持高标准原奶验收体系,2022年圣牧s级牛奶合格率97.3%,实现了行业最高标准。
  除了有机原奶,奶牛粪污在圣牧也成为了可循环利用的“宝物”,经加工后,成为有机肥料,实现无害化还田。按照“三亩田养一头牛,一头牛还三亩地”的方式,当前圣牧每年可生产数十万吨优质有机肥料,为草场土壤源源不断提供有机质,增加沙化土壤团粒结构,增强保水保肥性能和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同时又有效避免牲畜排泄物随意处置造成的水源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通过治理沙漠打造有机草场,收获有机牧草喂养奶牛,再将奶牛粪污经加工后还肥于地,圣牧由此形成的“种、养、加”一体化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使种植业、养殖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良性的能量与物质交互。与此同时,碳减排工作始终贯彻圣牧产业全流程,如今圣牧单吨原奶碳排放强度已实现国内领先,相当于起步较早的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水平。
圣牧有机牧草基地,苜蓿草散发勃勃生机
  在全世界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步伐中,圣牧案例频频被推到聚光灯下,2021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全面指导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重磅报告《企业碳中和路径图》,圣牧案例收录其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新自然经济报告系列》的最新报告——《中国迈向自然受益型经济的机遇》,圣牧案例位列其中,同年,圣牧还荣获世界乳业创新大奖——气候行动奖,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创新和努力得到世界级的价值认可。
乌兰布和沙漠里的绿洲
  重重荣誉背后,当地农牧民是圣牧持之以恒通过产业治沙的最大受益者。十余年间,圣牧绿化沙漠200余平方公里,林地、草地、耕地、水域湿地植被面积的大幅增加,在当地形成绿色小气候。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统计,当地沙尘量较上世纪80年代减少80%~90%,风速降低了21.41%。因狂风肆虐、飞沙走石致使周边农牧民农作物、养殖业受灾害的事件几乎不再发生。在圣牧产业发展带动下,约2万多名农牧民实现增收。
  随着区域生态环境的转变,大雾、大雪等天气现象也在乌兰布和沙漠频繁登场,“还记得2014年第一次下雾的时候,农牧民朋友们慌张地给我们工作人员打电话,询问是怎么回事。”刘文光回忆道,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农牧民,那是第一次见到雾。
  智慧赋能,多元发展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两千多年以前的乌兰布和沙漠所在地,并无漫漫黄沙,而是一片水草丰美、繁荣富庶之地,随着先人农事活动变迁,风沙成为这里的主人,不仅荒漠化了本土,也将沙尘的烦恼带给东部。十余年间,圣牧人以逆行沙漠的勇士之姿,找回了这片土地千年前的绿色模样,而今,圣牧人正不断为其注入智慧化、多元化基因,寻求更高质量发展。
  车辆穿梭在圣牧草场基地,随处可见无人化操作的大型喷灌系统,水与有机肥自动形成混合液体,呈花洒状喷洒出来,在牧草幼苗期、生长期、拔穗期等不同阶段,圣牧结合专家建议以及农业先进技术,都为其定制了不同的施肥方案。而在牧场内,ERP系统(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让圣牧养牛更加精细化,依托“标准化日饲喂成本核算管理模式”,圣牧开创了国内牧业养牛成本核算管理的先河。
圣牧草场上的大型喷灌系统
  不过对于圣牧来说,这些只是实现智慧化路径的开端,“我们在十多年前,就规划了智慧转型,并在开发建设阶段就为后期智慧化改造留好了窗口。”刘文光介绍,接下来,通过技术平台搭建,圣牧将为土壤办理“身份证”——为土壤制定谱系,让土壤成分、种植记录等一目了然,提升农业效率。而对于牧场来说,王瑞介绍道,下一步将打通牧场前端到后端运营组织的数据孤岛,实现业财一体化、精细化运营成本管理,让养牛工作可测量、可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牛奶质量。
圣牧牧场内的自动喂食车
  在不断对内“深耕”之余,圣牧对外延展的脚步也一刻不停,例如与中国—以色列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不断开展深入合作,以该项目为核心建立现代有机饲草示范园;推动农业多元化发展,打造以糯玉米、贝贝南瓜等通过欧盟、中绿华夏双有机认证农品为主的“源漠”一二三产文旅融合示范园;与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等合作建设省级草产业研发创新中心,寻求技术迭代,让农业更智能……
  从沙漠中走来,向智慧化、多元化走去,圣牧的双翼愈发丰满,乘着现代人不断重视健康有机生活的东风,正飞往更远的未来。根据蒙牛—圣牧百亿有机奶产业集群项目规划要求,到2025年,圣牧有机牧草基地将增加100万亩,届时,圣牧人与乌兰布和沙漠将产生更加深厚的联结。
  在圣牧流传一句话,“圣牧事业是我们大家的事业”,在这项切实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中,众多像刘文光和王瑞一样的人拧成一股绳,无所畏惧,奋勇向前。风沙曾让他们吃尽苦头,可他们也深爱着这片土地,“当看到曾经撒下的种子变成片片绿色,内心的那种感慨无以言表。”刘文光如是说。产业与生态治理的密切联结,也让每一个圣牧人把沙漠当成了第二个“家”,就如王瑞一样,无论是夏日晴空,还是冬季飘雪,他总会约上其他同事,于连绵的沙丘中感受沙漠的温度,于白色沙漠奇观间心神陶醉。(通讯员贺艳秋对本文亦有贡献)
王瑞拍下的白色沙漠奇观
责任编辑:邱小宸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