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聚中关村,谋划改倾角
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讨论和批准了中国科学院的卫星发射规划方案,决定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会上明确了分工,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本体和地面跟踪测量系统,由七机部承担运载火箭的研制,由国防科委酒泉导弹试验训练基地(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制地面发射设备。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研制由国防科委直接领导。
这次会议后,聂荣臻副总理同意七机部部长王秉璋和副部长钱学森等人的意见,由七机部八院承担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该火箭后来被命名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王希季当时是七机部八院的总工程师。在他的领导下,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室副主任朱毅麟、总体组组长倪惠生和作为参数组组长的我带领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紧张地开展方案论证工作,并于1965年10月向国防科委委托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和工作安排会议提出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工具方案设想(草案)》。该会议确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后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场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轨道倾角(卫星轨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为42度。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一轨道倾角的确定没有考虑到后来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要求。

轨道倾角为42度及70度时发射轨道在地面的投影
1966年3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地面系统会议召开,确定了以雷达为主,结合干涉仪、多普勒、光学等几种手段跟踪和测量卫星的方案,不过遗留了一个问题——入轨点在哪里的问题(入轨即航天器由发射轨道开始进入运行轨道)。这需要由运载火箭、卫星本体、地面测控几方研究人员共同确定。
七机部八院1966年初开始了我国返回式卫星的方案论证工作,论证中研究人员发现返回式卫星需要更大的轨道倾角,不适合采用42度的轨道倾角。那么,东方红一号卫星能不能也选用较大的轨道倾角呢?我们计算了长征一号火箭沿不同方向发射时所能达到的运载卫星的质量,结果证明东方红一号卫星可以采用和返回式遥感卫星相同的轨道倾角。我向王希季总工程师汇报了这一结果,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1966年4月1日晚,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有关领导及主要科技人员在北京中关村召开碰头会,我也参加了。会上,王希季总工程师介绍了上述计算结果,他说:“一个发射方向被选定了,若后续型号需要再变就很困难,因此倾角42度有问题,它不符合我国返回式卫星(需要的)轨道倾角。”时任中科院副院长裴丽生也说:“第一颗(卫星)必须与以后的(卫星)结合,不结合就不行。第一颗还是搞极地轨道,这是个方向,不图搞亚非拉虚名。”那时有一种说法,采用42度轨道倾角的优点是卫星主要飞经亚非拉地区,可以鼓舞亚非拉人民。这次会议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第一颗卫星的轨道倾角要与后续系列卫星结合起来考虑。
王希季总工程师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中是负责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研制的。如果仅从运载火箭考虑,采用42度轨道倾角可以大大减少运载火箭研制的困难,但他能从全局出发,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主动提出更改原定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倾角。他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利益让给国家。
随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了人造卫星轨道选择会议,会议比较了轨道倾角为42度、60度—70度及90度左右的三个方案,与会者一致认为以60度—70度作为卫星的轨道倾角是最合适的。后来的实践也表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着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从1970年至1983年,我国发射的3个系列13颗卫星的轨道倾角均在57度—70度,大大节约了投资。
王希季于1999年9月18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充分肯定了他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中的奠基性作用——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1999年9月18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奖仪式后,王希季与其他5位获奖者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屠守锷、杨嘉墀、黄纬禄、任新民、王希季、孙家栋
深入第一线,攻克回收关
王希季在1973年至1977年担任508所的总工程师,该所负责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王希季总工程师领导研制人员积极研究和实践返回消旋方案,取得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首次成功。
1974年4月,五院在508所召开返回式卫星方案问题研究会。我在会上提出,希望立即考虑返回舱设计的改进方案,即增设消旋火箭或冷气装置,在制动火箭工作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前对返回舱实施消旋,以解决返回舱的再入防热问题,以后又多次提出此意见。
1975年9月,五院召开用消旋方案解决返回舱再入大气层过程中外压过大的技术讨论会。为了准备采用消旋方案改进回收系统控制方案的论证,国庆节前我去五院501部朱仁璋家里取回他计算的消旋方案返回轨道的原始数据。回所后,我与组内的朱富林、黄元美、周培德等同志对消旋方案的返回舱轨道参数最大偏差量完成了计算。通过计算,进一步得到的结论是:消旋方案不仅对解决返回舱的再入防热有利,而且对于回收系统采用以“过载-时间”控制为主的方案也很有利。
针对1975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裙部被烧坏及返回舱落点偏差大两个主要问题,航天五院确定了1976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采用多项改进措施的方案,其中对508所来说影响最大的是提供消旋火箭,并要由回收系统的钟表按时发送“消旋火箭点火”的指令。在508所召开的返回式卫星任务动员会上,王希季总工程师说:“去年返回式卫星最大的问题是返回问题,返回轨道偏差大,再入防热没有解决;今后凡是对返回方案有改进的项目,我们所要积极支持。”
于是,508所从事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和消旋方案研制的同志们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分析了1976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在制动发动机工作后、再入大气层前采用消旋方案下的回收控制方案;我编写了该卫星的回收系统程控切换判别准则,王希季总工程师批准了这一判别准则。

王希季批准由李颐黎编写的返回式卫星FSW-0-2回收系统程控切换判别准则
为了增发消旋信号,回收系统修改了电路转接盒设计,并重新在五院529厂加工生产。但第一批5只电路转接盒的质量有问题。我提出改进加工工艺,重新投产,得到了林华宝副主任和王希季总工程师的支持。改进加工工艺生产出的配电盒在1976年和1978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表现良好。王希季还支持我和其他同志创造条件做了增加消旋指令和再入舱充气指令后的可靠性试验。
在王希季总工程师的指导下,回收系统坚持了产品质量第一的原则,进行了充分的各项地面试验,才为1976年和1978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圆满回收作出贡献。

1976年回收的FSW-0-2卫星返回舱
1976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圆满回收后,我和林华宝非常重视对1976年发射的卫星回收系统飞行试验的技术总结工作。我根据卫星再入舱遥测缓变数据的下传和处理等资料,计算和分析了卫星实际的两舱(再入舱和仪器舱)分离过程和分离速度,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和分析报告。同时对回收系统返回地面的回收控制钟表、过载开关、电路转接盒、降落伞等产品,由该产品的主管人员和系统组人员进行了回收物的测试或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在后续卫星上的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1977年8月由我和林华宝编写了《FSW-0-2卫星回收系统飞行试验技术总结》。王希季批准了这一总结。

FSW-0-2卫星回收系统飞行试验技术总结报告封面
1980年2月,国防科委批准“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荣获1978年至1979年国防尖端科研成果一等奖。
热情的支持,切实的帮助
1983年1月,王希季担任航天五院科技委主任。当时科技委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全院空间技术的未来发展,特别是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作发展途径的研究及概念研究工作。王希季主任于1986年4月至10月,先后主持召开了航天五院3次太空站讨论会,从实际出发,多次明确表示主张中国载人航天应以飞船起步。
1986年4月,航天五院第一次太空站讨论会召开,会议由王希季主持,讨论了该院如何开展空间站论证工作,确定了各研究所开展的研究课题。508所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搞多用途飞船论证研究。6月,我执笔完成了《我国空间站救生系统方案设想》一文,交王希季主任审阅,他审阅后说:“这份报告写得很好,你们又是第一个交来的。”

我国空间站救生艇的外形及构成(1986年7月17日提出)
1987年4月,五院空间站总体组成立,王希季任该组组长。同月,508所飞船论证组成立,组长是我。
1988年7月,“863”工程航天领域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题专家组在哈尔滨召开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研究和方案论证第一阶段论证结果评审会。专家组组织论证的5种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方案的论证单位代表在会上作了各自的介绍。

“863”工程航天高技术领域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专家组组织论证的五种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方案,方案一的多用途飞创方案是由508所提出并完成概念研究的
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多数方案(80%)都是各式航天飞机方案,只有一家(20%)提出了飞船方案。王希季主任作为评议专家,不顾多数人支持航天飞机的方案,坚持认为当时我国航天不具备超前发展的能力,也不具备全面跟踪条件,载人航天只有以载人飞船起步才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好高骛远只会给国家造成浪费。

1988年7月,王希季(左一)在哈尔滨参加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研究和方案论证第一阶段论证结果评议会
1989年10月,鉴于航空航天工业部个别单位对于中国载人航天以多用途飞船起步仍有不同意见,坚持主张以小型航天飞机起步,根据原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建议,在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孙家栋和副主任庄逢甘的主持下,召开了“小型航天飞机与多用途飞船比较论证会”。会议由航天一院和五院科技委主任带队参加。会前,王希季主任安排我作主张采用多用途飞船方案的汇报发言,并认真修改了我的发言稿。
王希季主任决定由他带队,带领508所董世杰、李惠康和我等人参加会议。获得授权的我代表五院作了题为《多用途飞船汇报提要》的报告,报告说:“我代表五院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我院提出的多用途飞船方案设想,我院上上下下一致认为发展多用途飞船是我国实现‘突破载人航天,形成空间站的第一代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作为轨道救生艇’的最佳选择”。接着我以多用途飞船作为最佳选择为依据,对多用途飞船的方案和小型航天飞机的方案进行了比较汇报。列举了大量材料分析对比,从任务和要求的适应程度、技术基础情况、配套项目规模、投资费用、研制周期5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发展多用途飞船是我国突破载人航天、形成空间站的第一代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作为轨道救生艇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的结论。
1990年6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各单位一致表示,同意中国载人航天以飞船起步。至此,在航空航天工业部的范围内对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取得了共识。

2013年秋,王希季(左)与李颐黎在办公室合影
亲切的会见,深情的回忆
2015年11月26日,是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40周年的日子。当年11月29日返回式卫星回收,第一次获取了我国返回式卫星在轨拍摄的遥感照片。
以庆祝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40周年为契机,当年返回式卫星总体室的老同志提出要聚会一次以示庆祝。于是成立了聚会筹备组,我是成员之一。
我们筹备组根据大家的要求,拟请在40多年前领导我们研制返回式卫星的王希季院士与老同志见面。王希季院士那时已94岁高龄,他愉快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2015年11月29日上午,王希季院士准时到达位于航天五院白石桥区的中礼堂。参加聚会的30多位老同志起立、热烈鼓掌。王希季院士看到多年未见的老部下,笑逐颜开,与老同志一一握手。
我当时的发言中强调了两件事,一是当天到会的既有1966年1月至1968年4月在七机部八院返回式卫星总体室工作的老同志,也有1968年4月之后在五院501部返回式卫星总体室工作的老同志;二是概述了王希季院士在508所及其前身从事探空火箭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返回式卫星总体和回收系统研制,以及作为五院副院长、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领导返回式卫星研制的事迹。

2015年11月29日,在返回式卫星总体室老同志聚会上,李颐黎(右)代表参会人员向王希季致欢迎词
在我致欢迎词后,与会同志以热烈掌声欢迎王希季院士讲话。王希季说:“欢迎各位老同事、老同志来到这里开会。刚才李颐黎谈了很多情况,对我过誉了,因为工作都是各位同志跟我一起做的,而不是我怎么样怎么样。我不过是带领大家,跟大家综合分析,然后做出决定。这个决定也不是属于我的个人创造,都是属于大家的功劳。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是(上海)机电设计院,机电设计院的诞生又来自中国科学院;当时按国家的分工,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的全部工作。后来,我们调到七机部,作为七机部第八设计院,然后八院就分工搞运载火箭,运载火箭做到什么程度了?基本上初样已经完成。
“那时候,钱老让我们搞返回式卫星,把运载火箭(最初叫卫运一号,后来改为长征一号)交给一院,卫星(任务)后来就给了新成立的五院。五院成立之初,钱老担任院长。上海机电设计院成立时副院长是杨南生,我那时是技术负责人,迁京后返回式卫星的总体由八院七室负责,今天到会的同志大都是七室的同志:吴开林、朱毅麟、李颐黎……
“返回式卫星在我们国家是第一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卫星,返回式卫星也是遥感卫星,也是我们国家载人飞船的基础。载人飞船也是钱老关注的,我们做的方案叫曙光一号,曙光一号方案有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五个人的共4种方案。‘921工程’选了三个人的方案。那时航天飞机、空天飞机有六七种方案,大家对载人飞船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兴趣,就是我们这些同志觉得根据中国的国情还是应该用载人飞船,所以我们这些同志在中国空间技术发展方面都是见证人、是非常重要的功臣。
“本来,508所在26日有个会,但是因为在唐家岭开,我就没有参加。今天诸位能够到这里来开会,我家就在对面,来的方便,非常感谢诸位还惦记着我。到会的相当多的同志1958年就进来了,真难得有这么多人的聚会,原来说有20多位,今天来了有30多位。我今天非常高兴,非常感谢诸位,谢谢大家。”

王希季(前排右五)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王希季院士虽未能在26日参加508所的庆祝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成功40周年的庆祝大会,但我在会议开始前展示的王希季院士给508所的题词仍使与会者心潮澎湃。
那次聚会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王希季虚怀若谷,他把几十年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成绩都看作是“大家的功劳”;他平易近人,与每位参会者都一一握手,还同有的同志提起了往事;他对讲话后的多达十几种组合的合影,都含笑允诺。

2015年11月26日,王希季给508所的题词
在2015年时,高龄的王希季院士仍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半天,他时刻关心着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我作为比他小14岁的老航天人,应向王希季院士学习,继续为把中国建设成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李颐黎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研究所航天专家 本文图片由李颐黎提供)
编辑:朱东君
编审:许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