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中国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2022-12-02 15:08:19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郑敖天
小号 中号 大号
  在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地区,有一个犹太难民纪念馆。从1938年到1941年,两万欧洲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迫害,避难于上海。纪念馆原是当年犹太难民活动中心之一的摩西会馆。院内有道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建立之初仅刻有13732个名字,如今已增加到18578个。这是83岁的索尼娅·穆尔伯格自2000年以来辛苦记录、整理的成果。
“她对中国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2014年9月3日,索尼娅在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前察看难民的名字。
  索尼娅是当年出生在上海犹太难民区的五百名“上海宝贝”之一。她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我热爱上海,这里是我的家。”她搜集整理的史料,让犹太难民获中国民众救助的“上海故事”越发鲜活。
  索尼娅家的故事从惊心动魄的逃亡开始。她父亲赫尔曼与母亲伊丽丝都是德国犹太人,在法兰克福相识、结婚。1933年纳粹在德国掌权后,推行排犹政策。1938年11月,纳粹制造“水晶之夜”,加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赫尔曼被抓进了达豪集中营。
“她对中国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1945年,在上海犹太人学校读书的索尼娅。
  伊丽丝收到丈夫从集中营寄出的明信片,急得到处打探搭救丈夫的门道。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正向犹太人发放中国签证。她随即请住在荷兰的表兄欧仁帮忙,带着欧仁弄来的申请表去了法兰克福警察局。在伊丽丝向盖世太保承诺“立刻离开德国”后,赫尔曼被释放了。两人带着10马克现金和少量衣物,立即逃往意大利。
  第二年3月29日,他们登上了开往上海的邮轮。4月抵达上海时,伊丽丝已有孕在身。当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更为残酷。10月26日,索尼娅出生了。
  索尼娅不止一次感慨:“如果我的父母不那么勇敢,今天我就不会在这里了。”她出生时,已有很多犹太人逃到了上海。他们中不少人最初的目标是去美国等国家。然而,美、加、澳等31国代表在1938年召开的埃维昂会议上,明确拒绝接受犹太难民。而当时的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等中国外交官,却冒着巨大风险向犹太人发放了大量中国签证,为他们打开了通往中国的“生命之路”。
  赫尔曼夫妇抵达上海时,虹口等地已被日军占领,租界地区则成为“孤岛”。在善良的上海市民、犹太社团和国际救援组织帮助下,犹太难民在上海安顿了下来。在索尼娅的记忆中,他们一家人当时的生活虽不富裕,却很温馨。为补贴家用,赫尔曼曾当过卖鸡蛋的小贩。索尼娅回忆:“他动作非常熟练,五指一张,夹住四枚鸡蛋,往窗口的光线下一伸,就能马上看出哪些是好蛋,哪些卖相不大好,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到不同的篮子里。”
  索尼娅在上海经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小时候,母亲经常给她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但从未见过白雪的索尼娅,很难想象“雪一样白的肌肤”是什么样子。正当这时候,上海下雪了。赫尔曼爬上屋顶,为女儿收集一小盆雪。索尼娅用手沾一点雪,放到嘴里尝了尝:白白的,凉凉的。她第一次知道了“纯白如雪”的含义。
  在上海市民的帮助下,犹太难民社区有了自己的学校和各种社会组织。索尼娅和许多“上海宝贝”一起进入犹太难民学校读书。在她的记忆中,中国人热情而友善。父亲的中国雇主有个女儿,和她成了好朋友。那时,她家里没什么玩具,就学着周围的上海女孩用橡皮圈跳橡皮筋。多年后重返上海,她特意在口袋里装了一把五颜六色的橡皮圈。很多中国人自己生活并不富裕,却很乐意帮助难民们。有位开米店的金先生,曾用一个月的营收给一个犹太孩子治病,孩子的父母无以为报,送了他一个漂亮的手袋。这个手袋就收藏在纪念馆里。
  日军并没有放过犹太难民。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切断了犹太难民获得国际援助的渠道。1943年,日军在提篮桥地区划设“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将犹太难民驱赶到这个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不许自由外出。索尼娅一家的生活更加困难。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苦日子才到了头。
  避难上海期间,本来就思想左倾的赫尔曼,结交了不少犹太人左翼朋友。他的一些朋友帮助过中国抗日组织。上海犹太难民中,还走出过一位国际主义战士。奥地利犹太人罗生特是医学博士,1939年流亡到上海。后来,他放弃在租界私人行医的收入,投身抗日战争,1942年成为中共特别党员,曾任新四军卫生部顾问和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卫生部长。
  1947年,索尼娅一家返回德国,居住在柏林的苏控区,后来成为民主德国公民。她父母还加入了民主德国的执政党——统一社会党。遗憾的是,曾帮助他们离开德国的表兄已遭纳粹杀害。索尼娅成年后当了教师,结婚生子,生活美满,但她从未忘记上海那段经历,并与许多上海犹太难民保持着联系。她说:“我爸爸曾跟我说,万一有什么事,你随时可以回上海,因为你有上海的出生证。”
  1998年,阔别上海近51年的索尼娅终于重返自己的出生地,特意去探访了自己在上海最后居住的许昌路954号。年近六旬的她,仿佛又变成那个在上海里弄中穿梭的小女孩。
  2000年10月,索尼娅与人合著出版《流亡上海》一书,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史。书里有一张光碟,收录了一份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当年2月,她从朋友处得知,在维也纳有一份上海犹太难民的名单。几经周折,她找到了名单并获准复制。但她凭着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觉得这份名单还不完整。从此,她开始了对上海犹太难民名单的进一步搜集、整理工作。她说:“纳粹在集中营里剥夺了犹太人的权利,哪怕是拥有自己名字的权利。而避难上海的故事正好相反。我觉得我有责任让每一个因上海而幸存者的名字为人所知。”
  2007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成立。索尼娅很快就与纪念馆的工作团队合作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数据库。在这之后的许多年里,索尼娅辗转世界各地,继续搜集有关上海犹太人的资料。2016年,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建成,但索尼娅仍在继续搜集资料。她的身影也出现在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研讨会、报告会上,向人们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得到保护的故事。她还多次回到上海,参加犹太难民的重聚活动等,并参与相关的纪录片拍摄。
“她对中国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2012年,索尼娅(左)与历史学家史蒂文· 霍却斯达特一同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2019年6月18日,德国驻沪总领事为索尼娅颁发了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签发的联邦十字勋章。这是德国政府在社会活动领域的最高荣誉勋章。2020年6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扩馆,她把当年父母来沪的船票、难民登记表等物品捐给了纪念馆。2022年5月31日,她获得第二届“丝路友好使者”称号。
  索尼娅曾说:“德国社会很多人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我只要一有机会,就乐于向普通德国人讲述这个非同一般的故事。”正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所说:“她对中国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