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2 11:02:36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陈晓丹
小号
中号
大号
克拉玛依之歌雕塑。戴旭虎 摄
每当夜幕降临,坐落在克拉玛依世纪广场南端的一座雕塑便会亮起旖旎的灯光。随着灯光变换,雕塑褪去钢制的本色,被绚丽的颜色包裹得柔和而梦幻。
这座雕塑名为“克拉玛依之歌”,是克拉玛依的地标性建筑。它的名字,来源于那首由吕远作词、吕文科演唱的经典歌曲——《克拉玛依之歌》。
吕远先生将自己与克拉玛依之间的情感羁绊形容为“无法与之抗衡的某种力量”。在一次和友人聚会时,他回忆起创作《克拉玛依之歌》的历程,感叹道:“我写《克拉玛依之歌》那年才27岁,我是与歌声一起成长,和歌声中歌颂的克拉玛依一起成长的。”
那天,兴之所至,向来滴酒不沾的吕远破例饮下一杯酒,哼起:“……克拉玛依,我要歌唱你,我要靠近你……”
当时,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经常传出克拉玛依发现大油田的消息。年轻的吕远萌生了为克拉玛依写一首歌的愿望。可由于不知克拉玛依的具体情况,构思得十分吃力,最终不得不暂停创作。
《中国推介·诗意中国》之新疆克拉玛依
1958年,随着克拉玛依原油产量节节攀升,身在兰州炼油厂工地的吕远听到有关克拉玛依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工地上,吕远和工人师傅们在劳动中谈天说地,即便黄尘蔽日,他却产生了四顾河山万里、周围海阔天空的感觉,他的胸中激情澎湃,总在寻找动人的词句与旋律。终于,他用六弦琴完成了《克拉玛依之歌》的雏形。几个月后,回到北京的吕远将《克拉玛依之歌》词曲手稿交给歌唱家吕文科。195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了《克拉玛依之歌》,很快,这首歌传遍了大江南北,给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的劳动者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歌声里的新疆《克拉玛依之歌》
2021年,在央视《回声嘹亮》节目中,已是满头白发的吕远先生出现在镜头中,他说:“我从来没认为我本人是《克拉玛依之歌》的作者,因为有克拉玛依人,有他们的劳动,还有很多埋葬在克拉玛依的战士们,只有他们是这首歌真正的作者。”
当年,四面八方的热血儿女,正是在这首歌的旋律感召下,来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克拉玛依,最终把克拉玛依建设成了真正的“大西北的宝石”。
今天,每当听到这高亢激越的歌声,克拉玛依的一代代创业者,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大型原创舞剧《油城往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闵勇 摄
绿树掩映下的克拉玛依河碧波荡漾,在繁华时尚的汇嘉滨河商业区对岸,著名诗人艾青的雕像静静矗立。
人们在雕像前的广场上散步、聊天、嬉戏,享受宁静美好的生活。偶尔有孩子走近雕像,奶声奶气地念出雕像下镌刻的文字——“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你是沙漠的美人。”
这是由艾青创作的诗歌《克拉玛依》,全诗虽然只有4节8行,却深沉豪迈、意味深长,准确揭示了克拉玛依的特点与价值,准确揭示了克拉玛依人的精神特质,不愧为大家手笔。
《独库天路》剧照。独山子区委宣传部供图
克拉玛依,也因为这首诗而拥有了一个神秘、美丽的别称“沙漠的美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艾青和夫人高瑛在新疆生活了十几年,虽然他并没有到过克拉玛依,但同样受到克拉玛依英雄之气的感染,写下了这一不朽的短章。
王研充隶书《红心永远向着共产党》入展“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
2013年,艾青的全身雕像在克拉玛依河畔落成。这座雕像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盛杨制作,是当时艾青所有雕像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全身雕像。雕像石碑的正面刻有诗歌《克拉玛依》,背面刻着“克拉玛依,你是沙漠的美人”十一个大字。
同年,艾青的夫人高瑛在参观克拉玛依之后说:“艾青创作《克拉玛依》,目的就是歌颂祖国、歌颂石油。我来克拉玛依之后,真切地感到他对克拉玛依的形容没有错,克拉玛依就是‘沙漠的美人’。”
是的,“沙漠的美人”几十年来一直在沙漠瀚海中翩翩起舞,向世人展示着她的美丽多情、她的坚强不屈。
“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妩媚千姿,可比绿野将萌;风情万种,最是华灯初上……”
著名学者易中天创作的《克拉玛依赋》,是又一首雄浑豪迈的“克拉玛依之歌”。
在克拉玛依文化街西南,顺着一条如玉带般蜿蜒的溪流前行,就能看到一面长约180米的浮雕墙。墙上的这组浮雕采用写实和装饰相结合的风格,表现了克拉玛依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这座浮雕墙前,有一块斜卧着的石碑,上面就镌刻着《克拉玛依赋》全文。
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2000年,克拉玛依启动了文化街建设工程。2001年8月,曾在新疆工作、生活多年,对汉赋、宋词有着深入研究的易中天先生受邀为克拉玛依写一篇赋。
易中天对克拉玛依并不陌生,因为他的夫人李华就出生在克拉玛依独山子区。为了更好地展现克拉玛依的发展历程和石油人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宝贵精神,易中天用3天时间查阅了汉赋名篇并翻阅了相关资料,历时5天完成了《克拉玛依赋》草稿。
克拉玛依市沉浸式剧目《博物馆之夜·岁月》剧照。 克拉玛依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随后,精益求精的易中天又对赋中的个别词语进行了修改。例如,最初《克拉玛依赋》草稿中写的是“旗卷麦浪”,因为汉赋讲究平仄,在推敲平仄之后,易中天将“旗卷麦浪”改成了“旗卷绿浪”。
2003年,随着文化街建设工程全面竣工,这首《克拉玛依赋》也被正式雕刻在文化街的石碑上,与市民、游客见面。
文化街建成后,人们感叹于在这座油城中也能出现颇具江南韵味的街道景观——放眼望去,水车在缓缓转动,连绵起伏的绿地上摆放着一件件精巧的雕塑,凉亭古典雅致,九曲桥下金鱼游动……每到饭点,文化街两旁的民居飘来缕缕饭香,伴着涓涓溪流飘进人们的心中。饭后,人们在水榭长廊中聊天纳凉,交流情感,景与人的生活就这样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
而石碑上刻着的《克拉玛依赋》,则是文化街建设的点睛之笔。
克拉玛依首部原创动画电影《克拉和玛依历险记》海报。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著名音乐家、诗人、学者为克拉玛依深情歌唱的同时,还有一大批本土艺术之花在这片土地盛开。
26集原创动漫《克拉和玛依》
民族舞剧《大漠女儿》获1998年第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原创舞剧《油城往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张红军的剧作《垛斯》《神农袁隆平》分别获第七届、第九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6集原创动画系列剧《克拉和玛依》获得天山文艺奖,并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荐申报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原创舞蹈《盛世》获2022年“舞蹈世界”全国网络舞蹈大赛特金奖;赵钧海的散文《陪母亲逛街》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王研充的书法作品《红心永远向着共产党》《活界碑》分别入展“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微电影《铁老汉的夏天》荣获第三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二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新影像优秀作品称号……作家安定一、书画家李伯霖、画家傅剑锋和李喜生、音乐人司红军和马条……
《克拉玛依》MV
一大批本土文学艺术家用他们绚丽多姿的作品,传承着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铸造着这种英雄之城的精神。
这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像流淌不息的歌声,它们所激荡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克拉玛依人踏浪而行,用爱国的情怀、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在这片神奇、英雄的土地上,创造出一首又一首更加嘹亮优美的“克拉玛依之歌”,让克拉玛依变成一座不朽的城!
正如《不朽的城》一诗中所写的那样——
“高高挂起巨大的风帆吧
舵手们、桨手们、船夫们
这里不应有
搭船过海的闲人
这里不应有
袖手旁观的看客
划呀!克拉玛依人!
划呀!克拉玛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