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明新时代

2024-02-06 20:23:44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于成龙
小号 中号 大号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肇始久远的中华文明,世代相沿,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考古开始走上科学探索之路。筚路蓝缕,百余年来,几代学人为探寻、构建、展示中华文明脉络体系不懈努力。近年,又通过“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与“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凿破鸿蒙,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突出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荦荦大端,正是这些重要而科学的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与五千年的文明史。
  对于中华文明的探索,考古工作居功至伟,任重而道远!同时,伴随中华文明进程,有关上古时期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与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三皇五帝”、人文始祖的古史传说,亦于我们民族历代相传,不绝于祀,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血脉认同。这些弥漫在神话中的古史,世代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心智及精神内核,理应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考察。曰若稽古,“大禹治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治水十三年,即使路过家门,也顾不上进去。同时,大禹以身作则,亲自带领百姓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长时间的艰苦劳作致使他腿上的汗毛被磨光,即如《韩非子·五蠹》所云“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这种鞠躬尽瘁、舍己为公的精神,为后世所颂扬。西周中期青铜礼器豳公盨,器内底铸铭文98字,铭中语云“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民唯克用兹德”。由此可见,西周时期,人们已将“大禹治水”之事神化,亦将大禹视为“德政”之典范,而“德政”正是此后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人生最大的“孝”应该说就是“忠”。
  其他古史传说人物又如“舜”,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举之”,舜因“孝”而被尧器重,尧遂禅让于舜。舜毕生践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于一身,有关其孝德、德政及亲民、重民、任人唯贤的典故亦被历代传扬。凡此种种,风雨千年,经世代层累、沉淀,这些古史传说的荣光终成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作为我们共同而独特的精神标识,凝成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同时,这些古史传说也是诠释有关考古遗存的重要史料。
  浙江绍兴地区文脉深厚,人杰地灵,古史传说蕴含丰富,其中如“虞舜传说”“大禹传说”,均于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羲之传说”,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曹娥投江寻父”,历代均将其视为“孝德”文化之楷模,深受后人顶礼追思,万世荣光!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变局、中华民族复兴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更应审视这些古史传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当今胸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于青年一代之重要,这些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血脉根基与灵魂之源。
  这次由中共绍兴上虞区委宣传部及区社科联率先发起,在中华文明探源及孝德文化研究领域有建树、有影响力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积极响应,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并撰写相关文章,并最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孝德文化研究文集》,着重古史及相关传说的深度挖掘与多维思考,旨在探源中华文明事业以守正创新,继往开来。新时代开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要进一步贯彻落实“2035文化强国”战略,以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所提出的“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目标任务。期望以此为契机,将“探源中华文明,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系列研究工作持续开展下去,放眼中国广袤大地,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与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深入生活,走近人民群众,深度挖掘这一主题的时代价值,从而形成中华文明探源事业中新的场景,为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与理解,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王嘉琪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