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挖掘、提炼、继承、展示包括孝行故事、孝德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对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董永传说故事为例,从挖掘凸显的故事主题、提炼蕴含的人文精神、展示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展现孝德文化时代风采。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是孝。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过时的内容。《中国孝文化概论》认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和核心地位,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1因此,孝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浩繁的中国文史典籍里,记录着大量的不同时期、不同身份孝子的孝行故事。《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中唯一专门论孝的文献,比较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在《孝经》之后,除了正史以外,又诞生了许多版本的《孝子传》《孝子图》《二十四孝图》,以讲故事的方式,甚至是看图说话的通俗读物形式,向老百姓宣扬孝道。其中,传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元代的《二十四孝图》(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2,故事的主人公有帝王、贤人、官员、文人,还有普通百姓(如汉朝“卖身葬父”的董永)。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孝行故事是孝德文化的生动教材。挖掘、提炼、继承、展示包括孝行故事、孝德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对于增进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上虞区“孝德之歌”大型传唱会(刘育平 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以董永传说等孝行故事为精神标识的湖北孝感地域传统文化——孝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如何展现其时代风采?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现实课题。笔者以为,当务之要是深入挖掘董永传说凸显的故事主题,精准提炼董永故事蕴含的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孝德文化具有的当代价值。
董永传说凸显的故事主题
进入新时代,湖北孝感作为全国唯一以孝命名、有仙女下凡美誉的中等城市,要讲好孝感故事,传响孝感美名,提升城市形象,可以深入挖掘董永传说凸显的故事主题。
由于《二十四孝图》是元代郭居敬辑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环境、处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是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其孝理论的一本通俗读物,因而董永的孝行故事在《二十四孝》里被定名为“卖身葬父”是可以理解的。正是由于《二十四孝图》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口耳相传、为人称道,加上民间大量的石刻、壁画,以致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人们一旦说起董永传说,就情不自禁地与“卖身葬父”联系起来。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琢磨一下故事情节,就不难发现,“卖身葬父”从逻辑上并不能全面概括、完整表达董永传说的故事主题。
至于董永传说在近两千年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从唐代变文到宋元话本,从早先《董永变文》到后来《槐荫记》《清平山堂话本》,直至现代黄梅戏《天仙配》,董永传说从一个平淡直白的传说变成了情深意长的爱情故事,其模式从“孝感—遇仙—分别”变成了“情感(思凡)—遇仙—分别”的全新模式3。有研究认为,当下流传的董永与仙女“百日缘”的爱情主题是董永传说的流变,也不能成为董永传说本真意义上的故事主题。
的确,关于董永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有很多版本,但据现有文史资料,有文本可考、年代最早、情节最完整、文字最简洁、与孝感民间传说契合度最高的故事文本,应该是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里辑录的《董永与织女》。其故事文本如下: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
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4
《搜神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志怪小说集,辑录的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董永与织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上面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中的人物共有三个:董永、织女、主人,故事文本共有三段,且每一段都有一个叙事中心。
第一段主要是讲董永孝老。少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父、父亡求葬、自卖为奴、以供丧事等情节,表现的是董永遵礼、养父、恭敬、尽孝、担当的品行。
第二段主要是讲董永诚信。守孝三年、欲还主人、供其奴职、服勤致力、以报厚德等情节,突出的是董永守制、守诺、坦诚、竭诚、感恩的品质。
第三段主要是讲董永感天。天之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等情节,衬托的是董永至诚至孝、感天动地的品格。
综合故事文本表达的三层意思:孝老、诚信、感天,我们可以把《董永与织女》的故事主题归纳概括为“孝诚感天”。这一主题从故事的情节也可以得到佐证。

董永孝诚感天(张少华 绘)
探究文本的故事情节,有一个细节问题值得我们推敲一下:董永是因为什么品性感动了天帝?是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吗?显然不是。依据上面的文本,我们不难推断,如果只是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天帝应该令织女与董永一起守孝三年。而实际情况是,董永守孝三年期间,织女并没有在故事中出现。那么,天帝到底是被董永的什么品性所感动呢?从织女在故事中出场的场景(董永“欲还主人”的路上)可以发现,天帝应该是被董永守孝三年后“欲还主人,供其奴职”,讲诚信、守诺言、说到做到的品行所感动,是被董永“蒙君之惠、以报厚德”,重情义、懂感恩、知恩图报的品质所感动。据此,有理由认为,天帝应该是被董永“至孝至诚”的感恩之心所感动。因此,我们可以从董永传说中,挖掘出“孝诚感天”的故事主题。
董永故事蕴含的人文精神
文化自信的先决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认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根本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作为基本内涵,重视人的精神存在、尊重人的精神追求、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爱护人的精神家园是其集中体现。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

孝德文化进校园(刘育平 摄)
董永传说作为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大传说”排名第四的项目,与白蛇传、梁祝、孟姜女、西施、济公传说一起,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文化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讲好董永故事,传承孝德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实的路径是从董永故事中精准提炼出符合人文精神内核的具体表述。
以《董永与织女》为故事文本,通过对文中董永、织女、主人三个人物的言行进行研究解读,我们至少可以从中提炼出“爱、敬、诚、善”四个字的人文精神表述。
研读董永的言行,他“少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的表现,可以诠释为“爱”,是爱父亲、爱劳动、爱家庭的爱;他“父亡求葬”“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守孝三年”“蒙君之惠,父丧收藏”的表现,可以解读为“敬”,是敬亡灵、敬仪礼、敬守制的敬;他“欲还主人,供其奴职”“服勤致力,以报厚德”“妇人能织”的表现,可以理解为“诚”,是诚信立身、诚恳待人、诚实做事的诚。
研读织女的言行,她“愿为子妻”“缘君至孝”“助君偿债”的表现,可以诠释为“爱”,是爱夫君、爱生活、爱人间的爱。
研读主人的言行,他“与钱一万”“以钱与君”“但令妇织”“十日而毕”的表现,可以理解为“善”,是善良、善待、善信的善。
由此可见,董永故事里蕴含着“爱、敬、诚、善”的人文精神。我们知道,孝是爱的“源头”、爱是孝的延续;孝是敬的“起点”、敬是孝的核心;孝是诚的“沃土”、诚是孝的前提;孝是善的“首指”、善是孝的传递。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董永传说在时代的变迁中融合了时代的因素,在未来的发展中或许还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根据政治或审美的需要添加进其他的元素。5因此,我们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孝德文化,就要大力弘扬和传承董永故事里蕴含的“孝爱、孝敬、孝诚、孝善”的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营造有利于人们重仁爱、知虔敬、守诚信、讲和善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公民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个人品德,爱岗敬业、主动担当、自觉奉献的职业道德,遵规守则、诚实守信、见利守义的社会公德,和善睦邻、和颜悦色、温和柔顺的家庭美德建设,让以孝爱、孝敬、孝诚、孝善为主要内容的孝德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供文化支撑。
孝德文化具有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和弘扬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以为,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础在个人层面,湖北孝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孝德文化孝爱、孝敬、孝诚、孝善作为人文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供文化支撑,以展示孝德文化的当代价值。

上虞摄影家频繁上山下乡,热情为父老乡亲义务摄影。(刘育平 摄)

孝行天下(刘育平 摄)
让孝爱文化支撑“爱国”。孝是爱的“源头”,爱是孝的延续。孝从内涵上讲是指用爱的方式善事父母。《孝经》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很多学者认为,一切爱从孝开始,从善事父母开始,因为所有爱的能量和源头都来自于孝,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只有懂得孝才能学会爱,只有孝父母、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爱家庭,才能爱社会、爱国家。可见,一个人要做到爱国就要从自觉尽孝开始。因此,重点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孝爱教育,在学校校园重点培育孝爱文化,让孝爱文化成为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让孝敬文化支撑“敬业”。孝是敬的“起点”、敬是孝的核心。孝从态度上讲要求以恭敬之心对待父母,以敬畏之心立身处事。孝敬父母和老人是儿女最大的义务,也是儿女最大的幸福。《论语·为政》里,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敬是孝的核心。一个人只有在家里对父母和老人存恭敬之心,到社会上才可能生敬畏之情。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敬畏法纪、敬畏社会,才会做人守规矩、做事有操守,才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只有心存敬畏,才会敬自己的岗位、敬自己的职业。可见,培养一个人的敬业精神要从培养孝敬心开始。
因此,重点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孝敬教育,在机关单位重点培育孝敬文化,让孝敬文化成为培育和弘扬以“敬业”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让孝诚文化支撑“诚信”。孝是诚的“沃土”、诚是孝的前提。孝从方式上讲要求用诚实的语言和信义的行为对待父母、对人对事。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父母、老人相处时要行孝,首先就要讲孝的语言,而“诚”是语言之孝的基本要求。《孟子·离娄上》里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的会意是“说什么成什么”,强调一个人说话只有“诚”、只有讲“人话”,才能感动人、才能使人“信”。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的商企从业者,只有在家里以诚的语言行孝,才有可能在商务活动中视诚信如生命,恪守诚实守信原则。可见,一个人要做诚信之人就要从讲孝的语言开始。因此,重点在商企人员中广泛开展孝诚教育,在商业、企业重点培育孝诚文化,让孝诚文化成为培育和弘扬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务实途径。
让孝善文化支撑“友善”。孝是善的“首指”、善是孝的传递。孝从来源上讲始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利人利己的善心、善行。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作为首屈一指的善,强调人的举止要符合与人为善的言行规范。《孟子·公孙丑上》里讲“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可见,我们古人早已把与人为善作为做人的最高德行。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作为社会的人,要做一名“君子”就要时时处处与人为善,而要做到与人为善就要讲道德、重品行。《孝经》开篇就说:“夫孝,德之本也。”一个人要做友善之人、有德之人就要从讲孝行孝开始。因此,重点在广大村民、居民中广泛开展孝善教育,在农村村组、街道社区重点培育孝善文化,让孝善文化成为培育和弘扬以“友善”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
总之,孝感要展示董永故事的当代价值,展现孝德文化的时代风采,需要我们重新确定主题讲好董永故事,积极阐释宣传董永故事蕴含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孝德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支撑作用,以不断提高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孝感人民的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胡雪城,男,孝感市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孝感市文联兼职副主席,主编《家庭家教家风概论》。
参考文献:
[1]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2]刘洪清:《从〈孝子传〉到〈二十四孝图〉》,《中国社会保障》2016年第12期。
[3]唐芳明:《〈天仙配〉原型与改编本比较》《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第11期。
[4]干宝:《搜神记》。
[5]黄霜:《董永传说研究评述》,《文学教育(上)》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