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以“聚力·奋发2024”为主题的环球人物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
本次活动邀请到毛泽东同志卫士长李银桥之子李卓韦,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首席科学家胡伟武,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百年昆曲世家传人周好璐,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以主题演讲的方式,分享自己在这一年中的感悟与思考,凝聚共识,奋力前行。
以下为梁永安的演讲内容。
·2023年12月21日,梁永安在环球人物年度盛典现场演讲。
大家好!特别高兴在年末参加环球人物2023年度盛典。今天我想谈一谈2023年的体会。
今年,围绕读书、生活和种种心情,我在全国不少地方做了读书分享。今年夏天,我去了湖南郴州,这里是我们坐火车会经过的地方。这个城市靠近广东,我非常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人们有特别细致、温馨的读书风气。读书时,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读书小组成员、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分享一本很喜欢的书。通过读书,大家一起交流,有的是谈个人问题,有的是谈生活里面各种具体的东西,非常接地气。这些阅读和大城市里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是高度同步的。
·2023年12月21日,梁永安在环球人物年度盛典现场演讲。
从这里我首先感受到一个很大的变化:人们从温饱的忧患中走出来后,内心的需求更多转向了精神的、文化的方面,这是一个伟大新历史的启端。很多读者问过我:每天这么忙,这么辛苦,我的生命是不是就应该是这样的?我应该怎么选择?放在40年前、50年前、60年前,恐怕没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为什么有这些问题呢?因为历史进步了,人们考虑的点不一样了。生活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需求的根本性变化。人们不仅仅承担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重量,同时也深度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让人感到鼓舞的变化,也让阅读成为2023年的普遍存在。
·2023年12月21日,梁永安在环球人物年度盛典现场演讲。
今年,我在全国参加了五六十场分享活动。总体感觉是,我们的阅读还需要提升,基础还很低。1949年,全国60个人中只有一个小学毕业生;1978年,全国100个人里只有2.8个人受过高等教育。2022年,全国14亿人中有将近2亿人受过高等教育。不过,虽然基础不一样了,但我们的阅读水平还是不足的。我们看对比,以色列人均一年读60本书,美国是59本,日本是40本,法国是20本,韩国是11本。而我们中国,人均一年只读5本书。
推动时代进步,首先是认知变革和精神变化。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需要认识世界的丰富和差异性,需要学习的知识、打开的认知还太多,所以太需要阅读了。历史赋予我们以使命,推动时代进步,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文化创新。青年阅读、男性阅读、女性阅读、乡村阅读、城市阅读、民族阅读,这些形形色色的阅读方式,要细化、落地,要和土地有完美的融合。
我想讲的第二个变化,是普通人的劳动。2023年的深秋,我去了昆明。城市中心的金马碧鸡商圈,有一个铜器商店。在这里,我看到一个造型生动的紫铜茶壶,分量很重,造型很有神,上面有波浪滚滚的图案。我对店老板说,这个壶做得挺有意思。他说自己一直在做壶,每一把壶都是他用一整块铜材手工敲打出来的,壶嘴和壶身是一体的。很多厂家联系过他,希望合作进行大批量生产,还要采用一些新的工艺。所谓新工艺,就是将壶身和壶嘴分开做,然后焊接在一起。这位铜器店老板坚决不同意,他觉得这是一门珍贵的手艺,面临失传,他有责任守护这份匠心。虽然这样做让他收入很少,但心里踏实。
店老板的一番话,让我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力量,一种不变的心意,一种支撑历史持续不断的民间定力。这种扎实而温馨的劳动,是我们一切创造的基础。正是这份持之以恒让我看到,社会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尽管表面上波澜起伏、波涛汹涌,但最深处还是那样的深沉。社会之所以能够一代又一代向前发展,主要就是因为劳动者,他们这样的一份真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力量。
·2023年12月21日,梁永安在环球人物年度盛典现场演讲。
前段时间我到香港,去了一趟赤柱。这里只是一个海湾小社区,我为什么要去呢?其实源于一个很小的愿望。2008年,我去香港中文大学开会,在一个灯光初上的傍晚,走到了赤柱的三岔路口,看到一个小花店。一位30多岁的男人在打理一束束花,神情专注,又很温情。我站在旁边非常感动,感觉这个画面非常美,普通而温馨。转眼间15年过去了,我很想知道这个花店还在不在。当我再次回到这里,一眼就看到了这个花店,还是老样子,还是那个男人。尽管他的面容显得有点沧桑了,但眼神还是那样平和,身影还是那样安静,还是那么专注地打理着花束。我站在远处看了又看,很感慨。十几年了,寻常百姓一天又一天的劳作,支撑了城市的车水马龙。这是人类生活最普通的存在,维护着社会生存的日常。这日常中有最朴实的伦理,这伦理的核心价值,就是自己的生活与劳动是对称的,这应该久久铭记。
我想讲的第三个感受是代际文明。夏天的北京,熙熙攘攘,到处都是游客。今年6月2日,我经过故宫,阳光灿烂,色彩鲜明的角楼熠熠发光。故宫的门口挤满孩子,都是从各地来的游学团。我知道孩子们不可能是自己来的,是学校和家长把孩子带到了北京,去看我们的传统,去认识自己的国家。经历了疫情之后,我们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不能亏待了孩子,在我们的选项中,对孩子的付出是最优先的,要让孩子开阔眼界,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生活的多元性,让我们的中国孩子精神饱满的与世界连接,这给人无限希望。后来我去中关村,也到了北大西门,那里挤满了一队又一队游学的少年,到北大开会很多次,从来没有看到如此热烈的场面。孩子毫无疑问代表国家的未来,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把最好的资源投给孩子们,也就是投给了未来。
2023年,我难忘的还有文学的变化。今年,我和来自劳动第一线的两位诗人做过线上对话,一位是矿工诗人陈年喜,他干的是最危险的矿山爆破,经历了太多艰难,正如他在诗歌中写的:“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他在对话中讲述着在国内外的艰难历程,从容、深沉,让我内心震撼。和陈年喜的对话是在8月的上海书展,在12月的上海建投书店,我还和“快递诗人”王计兵讨论2023年的文学。王计兵的阴晴风雨都是在快递的辛苦中度过的,体会到一个个心灵颤动的瞬间。他没有让时光白白流逝,而是把心理历程化为了诗歌,写出了不一样的语言。和他道别时,我说,和他的分享是我最好的学习。这不是客气,是最深切的感受。
文学从何处来?需要从历史最坚硬的核心地带中来,需要从承受着社会最沉重的分量的劳动者中来。我们巨大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我们伟大的社会转型,都来自于无数普通人内心的精神向往。陈年喜、王计兵是万千普通劳动者的代言人,从他们的内心深处释放出深沉的感情和愿望,微光成炬,照亮前程。这是我久久盼望的文学变化,看到这样的作家,深深期待与他们同行。
2023年难忘的事情还很多,我们今天所说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些片段,但他这些片段表达了我们时代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不断追问,追问我们生活的意义,追问生命的价值。这些变化预示着我们的未来,预示着我们将要创造、正在创造的崭新时代。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