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上的“巴铁”

2023-10-17 11:02:04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冯璐
小号 中号 大号
  他与父亲两代人参与中巴友谊公路建设,用双脚丈量出中巴两国人民的特殊情谊
  雷马特·阿里:中文名茹涵。1988年4月出生于巴基斯坦开普省,2013年8月获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2015年正式入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巴基斯坦分公司,现常驻巴基斯坦达苏水电站喀喇昆仑公路改线项目。2022年获评第二届“丝路友好使者”称号。
“天路”上的“巴铁”
雷马特·阿里(茹涵)
  在高耸入云、冰川覆盖的喀喇昆仑山脉上,有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公路—喀喇昆仑公路。巴基斯坦医生茹涵虽然只有30岁出头,也不懂工程建设,却是这条公路改造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人。这背后,是茹涵家父子两代用双脚丈量出来的特殊情谊。
  连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被称作“中巴友谊公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公路由中国援建。当时,茹涵的父亲参与了这一项目的后勤工作,目睹了中国筑路工人们战胜极度艰难的自然环境,做出极大牺牲,最终修通了这条国际公路。在他的印象里,中国人聪明、友好、勤勉,专业技术很过硬。这也是他后来特意送茹涵去中国学医的重要原因。
  茹涵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总说,和中国人一起学习工作,能学到很多东西,会改变我的一生。”
  2007年,茹涵被中国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顺利录取,开启了留学生涯。在接下来的6年里,茹涵学会了中文,喜欢上中国美食,还去过近10个中国城市旅游。他说:“那段经历我永远难忘。”
  2013年8月,茹涵取得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结束了在中国的留学生活,随后选择去中国铁建实习,为集团在巴基斯坦修复喀喇昆仑公路贝沙姆区段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他原本可以去相对安逸的医院就职,却主动申请到道路崎岖的山区施工现场工作,因为他觉得,在工地行医虽然有危险,却可以更好地为同事们服务。
  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茹涵奔走在这条“天路”上,无法照顾到分居两地的妻子和家人,但他对自己的选择没有丝毫犹豫,他说:“中国人可以离开家乡,远道而来帮助巴基斯坦修路,为什么我不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同样的贡献呢?”
“天路”上的“巴铁”
茹涵在医务室为中方员工检查身体
  再高的山高不过人,再远的路远不过脚。2015年项目顺利竣工后,茹涵作为医生,正式加入了中国铁建中土集团承建的达苏水电站喀喇昆仑公路改线项目。他又一次来到了营地和施工现场。
  由于修建达苏水电站大坝的需要,喀喇昆仑公路的部分路段将被水淹没,需提前改线。有待改线的大部分区段,很容易发生落石、崩塌,甚至是山体滑坡,给现场作业人员带来很大安全威胁。茹涵就曾近距离感受山石垮塌的场景,甚至曾冒着生命危险跋涉3小时,穿越滑坡区,将重要文件悉数转移到营地。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自己从未因工作环境艰险而产生退缩的念头,他说:“在我只有6岁时,父亲就对我讲,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付出极大牺牲,才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修通了这条‘天路’。这让我对喀喇昆仑公路有着特殊的情结,心甘情愿为它的重新畅通付出心血。”
  工程驻地夏季高温、冬天寒冷。作为唯一的驻地医生,茹涵每天清晨5点半准时起床,吃完早餐后穿上白大褂,帮施工人员准备口罩和消毒液,对驻地会议、办公场所进行防疫消杀工作,随后在医务室接待和诊治患者,全程一丝不苟。根据中巴双方人员不同的体质,他制定了不同的用药标准,悉心照料所有病患,连镇医院的医生都经常前来向他请教各种医学问题。
  受制于营地医务室有限的医疗设施,一些重症病人必须转送到大城市的医院,相关工作也由茹涵负责安排。如果当天有爆破作业,茹涵还要戴上工地用的头盔,乘坐救护车前往施工现场随时待命,以防出现需要急救的意外情况。
“天路”上的“巴铁”
茹涵对驻地办公场所进行预防新冠病毒的消杀工作
  工作不忙的晚上,茹涵就和中国朋友聊天,像家人一样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有人教茹涵汉语,有人从中国给茹涵生病的妻子带来中药药丸,还有想家的中国朋友在茹涵面前忍不住哭泣。“我安慰他,给他温暖的拥抱,还告诉他,如果上帝让我有一个哥哥,那么我就认他当哥哥。”提及与中国同事们的友情,茹涵满脸欣慰。他逐渐身兼数职,不仅在工地上治病救人,还成了义务翻译员。
  2022年,茹涵获得了第二届“丝路友好使者”称号。得知这一喜讯后,他当年在中国留学时的师友纷纷发来祝贺的信息。“他们说,我刚来中国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但如今的我是勇敢的英雄,主动参与如此艰险的工作,还有幸目睹了比山高、比海深的巴中友谊。”
  茹涵的默默奉献中,不仅有对父亲当年事业的传承,还有自己对未来的思索。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切实提升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品质。正如有句中国老话所说,“要想富,先修路”,喀喇昆仑公路改线项目完工后,将极大地改善达苏地区的交通条件,直接利好当地天然矿产资源的进出口贸易。“到时候,我还想继续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用自己的医术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茹涵自豪地说。
  在茹涵心目中,道路畅通,才有发展,心路相通,才有未来。中巴两国人民用心灵架起了“一带一路”上的“天路”,它将让未来更美好。
冯璐
2022年10月16日
责任编辑:王嘉琪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