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要“咬春”,“咬”的是什么?

“咬春”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萝卜。明代《酌中志》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说的便是这件事。在万物生发的春季,吃点水汪汪的萝卜,既能够消食防病,也含有“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的吉祥寓意。

查看更多
立春要“咬春”,“咬”的是什么?

“咬春”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萝卜。明代《酌中志》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说的便是这件事。在万物生发的春季,吃点水汪汪的萝卜,既能够消食防病,也含有“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的吉祥寓意。

雨水时节,最是一年春好处

古人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指鱼儿感知到水暖上游,水獭捕食,吃两口就丢到岸上,被古人认为是以鱼祭水;雁为知时之鸟,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即刻北飞;草木破土而出,冒出嫩芽。

惊蛰宁,百物成

谚语说:“惊蛰宁,百物成。”人们希望惊蛰时的天气要平和一些,不要过于跌宕和狂躁。从前人们揣测天气规律,感觉惊蛰与春分的气温是反向的,所谓“暖惊蛰,冷春分。

今日春分,你“竖蛋”了吗?

“春分到,蛋儿俏”。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以庆祝春季来临,而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成为春分时节的重要游戏。甚至还传到了国外,引起争相挑战。那么,“竖蛋”究竟是怎么操作的呢?

又是一年清明节:气清景明,天人合一

《淮南子•天文训》曾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风至,万物生长至此,皆清净明洁,故得名“清明”。

很多人喜欢的谷雨茶,好在哪里?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宋代诗人黄庭坚,就是谷雨茶的推崇者。在他的笔下,清明酒是断肠酒,谷雨茶却是最佳茗,两相对照,喜好显见。

今日立夏,你上秤了吗?

据传在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给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来年立夏又称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说明自己有在认真照顾,由此形成了传入民间的风俗。

查看更多
今日立夏,你上秤了吗?

据传在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给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来年立夏又称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说明自己有在认真照顾,由此形成了传入民间的风俗。

小满时节,适宜“吃苦”?

食用苦菜,在我国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采苓》中言:“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便是以在首阳山下采摘苦菜起兴,进而发表议论,可见此时先民已有采食苦菜的习惯。

芒种时节,农耕有多忙?

陆游在《时雨》中所写的“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描述的便是此时田野四处飘荡着悠扬的菱歌,家家户户忙着插秧的繁忙图景。

古代诗人们的夏至记忆

为了庆祝夏至的到来,古人们可谓是“花样百出”:祭神祀祖、凉食避暑、食“麦粽”、吃馄饨等等,而诗人们在这一天,自然也少不了写诗填词,只为珍藏专属夏至的“记忆”。

今日小暑,古人消暑竟也有“境界之别”?

为了应对这难耐的“暑气”,现代人发明出了风扇、冰箱、空调三大“神器”。但在没有“神器”加持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挨过炎炎夏日的呢?

今日大暑|看看古代诗人如何花式吐槽“天真热”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诗人相比,“诗仙”李白在“吐槽”天热时,依然独树一帜,尽显其洒脱不羁的心性。“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一首《夏日山中》直接提出了解决炎热的好主意——在山林中“裸奔”。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立秋“贴秋膘”,你贴对了吗?

《京都风俗志》云:“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古时,寻常百姓的日子过得都比较苦,肚子里没什么“油水”,加上夏季炎热,影响食欲,很多人会“苦夏”,如果立秋时称体重发现自己轻了,则需要进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有了“贴秋膘”的说法。

查看更多
立秋“贴秋膘”,你贴对了吗?

《京都风俗志》云:“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古时,寻常百姓的日子过得都比较苦,肚子里没什么“油水”,加上夏季炎热,影响食欲,很多人会“苦夏”,如果立秋时称体重发现自己轻了,则需要进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有了“贴秋膘”的说法。

处暑要“出暑”,小心“秋老虎”

“秋老虎”,顾名思义,就好像老虎一样蛮横地延长了高温天气。不仅会使天气燥热,也会引起人的“秋燥”。

白露到,要多笑一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与露有关的知识,例如“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秋分至,迎农忙

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伴随着桂花盛开,稻田金黄、瓜果飘香的收获季,也一并来临。尽管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在大部分区域,秋收作物仍占据着一年收成中的最大比重。

寒露秋渐浓,饮茶正当时

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人们纷纷添衣加裳,抵御寒冷。若此时再来一杯“寒露茶”,那更是能暖到心里。

你知道“霜降吃柿子”这一习俗与谁有关吗?

有一年的霜降这天,已经饿得两眼发黑、四肢无力的朱元璋路过一个村庄时,看到了一棵结满果实的柿子树,这可把他高兴坏了。喜上心头的他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来了一顿柿子大餐,久违地填饱了肚子。

关于立冬,古人们都有哪些“仪式感”?

古时,立冬作为“四时八节”之一,颇受重视。古人们会通过办活动、吃美食等习俗,迎接这一时节的到来。这些习俗,也寄托古人对冬天的美好期盼。

查看更多
关于立冬,古人们都有哪些“仪式感”?

古时,立冬作为“四时八节”之一,颇受重视。古人们会通过办活动、吃美食等习俗,迎接这一时节的到来。这些习俗,也寄托古人对冬天的美好期盼。

小雪至,要是在周朝,“醢人”们可有的忙了

在过去,由于种植技术落后,也没有冰箱用来储存食物,万物凋零的冬季,如何能吃上蔬菜可谓挖空了古人的心思。

大雪时节,学着古人煮茶、进补、玩雪去

其实,“围炉煮茶”自古便已流行。面对冬日骤降的气温,古代文人会轮流宴集宾客,邀请好友饮酒消寒、煮雪烹茶。这一集会,也被称为“暖寒会”。

冬至要“数九”,古人的玩法很风雅

冬至过后,各地气温仍处于下行阶段,越来越冷,不过,这也是遥望春天的时节。在古代,没有精准的天气预报,带着对春天的期盼,人们发明出一种民间的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叫做“数九”。

今日小寒|小寒时节闻梅香

在古人看来,小寒节气虽十分寒冷,但不远后的春天的气息,早已被植根于大地的百花感受到。

大寒已至,春意未远

“大寒时处三四九,天寒地冻冰上走。”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小寒一样,也是一个寓意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立春要“咬春”,“咬”的是什么?

今日立夏,你上秤了吗?

立秋“贴秋膘”,你贴对了吗?

关于立冬,古人们都有哪些“仪式感”?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