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9 10:50:14
来源:环球人物网
小号
中号
大号
△[中] 蔡崇达 著
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先升级。
》》》品读书香经典,成就美好人生。您正在收听的是由环球人物与兴业消费金融联合推出的“品书·向美而生”专栏第三季。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皮囊》,一场对生命之坚韧的礼赞!
“皮囊是拿来用的,不能拿来伺候的。”恐怕是《皮囊》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而被这一外显化的符号定义的书,从篇幅及内容上,似乎也透露着这种踏实与坦诚——这本用14个短篇组成的散文集,属于作者蔡崇达的童年与青年,他用自己的感受串联起福建东石这一小渔村的人们——他的父母、他的朋友及其他曾经出现在他生命中又离去的传奇。
在讲述创作初衷时,蔡崇达回忆说在30岁生日时,他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看到一个名为“living and dying”的展览,长长的展台陈列着已逝去的人们的珍贵物件。看着那一张张面孔,蔡崇达想起病重8年已然离世的父亲。“我父亲是在30岁生的我,我突然间才明白,我以前太把他当父亲了,我把他当成一个形象,他是父亲,我把他当成一个角色,他扮演了这个角色,我去评价他扮演得好不好。我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去理解他,去看到他。”当他真正明白的时候,父亲已从他的生活中退场,他担心因此而错失更多构成他生命的最重要的人,遂决定写作《皮囊》。
也正是因为对于父亲的这种复杂情感,在他的笔下,亲人们变得立体而有血肉。中风的父亲,渴望行走,在积极锻炼而没有成效后,并没有坦然接受,继续在文字中成为身残志坚的代名词,反而自此怨恨一切,性格古怪;坚韧的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并没有在“母爱最伟大”的既定道路上一成不变,反而是通过倾家荡产、不顾子女地去建一座马上要拆除的房子,表现其非常个人私有的情感……在这种对七情六欲的执念浮沉中,蔡崇达的父母脱离了书这一文字的皮囊,成为鲜活立体的魂灵。而这种鲜活也是这本小书广受瞩目的原因之一。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蔡崇达对苦难乃至死亡描摹的冷静。这种冷静来自于他的经历,是从那片乡土上传承下来的某种精神,融进了他的血液。就像是书中的定海神针阿太那样,她在厨房将手指切断了,都只是哎呀一声,说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以神婆身份存在的方外之人,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用一生践行着自己所言,成为《皮囊》的灵魂与题眼。而这本书,也用无常的事实在告诉大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皆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当然,有魂灵可安放栖居之所在,则有无身份认同的游魂之出没。在蔡崇达的笔下,还有这样一批无处安放的灵魂,那是创业成功却得到家乡认可而自戕的张美丽,那是“伤仲永”渔村版的文展,还有在这浮世中懵懂冲撞最终将自己支离的厚朴。一件件事、一个个人,在蔡崇达节制而冷静的笔触中描摹着生的热烈以及无奈。
但冷静并非冷漠,脉脉温情依然可以在残酷中流淌,只不过这份清甜的糖中包裹着玻璃渣子。譬如《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越为蔡崇达以及他在重症病房认识的人之可爱,亲情之动人感动,也就越为那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离开而难过,就像篇章中短暂出现的烟花一样——再美丽,看烟花的人也回不来了。
这就是命运的不可抗力,没有人定胜天的绝对力量,也没有奇迹必然出现的主角光环,有的只是在浮沉中努力向上,找到与之和谐共舞的最好方式。就像那片大海——“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都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里躁动地起伏着。”
当然,就像卢梭在《忏悔录》中对自己的美化一般,任何个体化经验的展示都难免有对自己带滤镜的一面,在《皮囊》中,“我”成为一个最终走出渔村,在大城市定居的成功人士,而这一“唯一且排他”的设定颇为读者诟病,但正因蔡崇达之成功,更能应和这一书眼——好好地使用这份皮囊,让他得到锻炼,让他出息起来,然后,在躁动起伏的命运之海中,找准自己的锚点,与属于自己的那片海和谐相处,在恰当位置欣赏美景的同时,步履不停!
以上您收听的,就是由环球人物与兴业消费金融联合推出的“品书·向美而生”专栏第三季的本期内容。想要收听更多专栏内容,请点击正文下方图片。愿今日的书香可以伴您成就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