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普品与2万元珍本同台,
原价两毛七的《哪吒闹海》身价翻千倍……
11月21日,2025首届上海全国连环画集市开张,吸引全国各地爱好者交流置换。在这场“小人书”爱好者的聚会中,许多人始于怀旧,终于收藏,从当年的小读者一步步进阶为“画中人”,在全国各地的“赶集”中延续着儿时的梦。
有人淘“念想”,有人寻“奇珍”
“老板,这本《嘎达梅林》的封面怎么不一样?”
“这您就不懂了,这是硬壳精装的稀缺本,统共才印了一千册。”面对客人的询问,一位辽宁摊主拍着书封,一脸得意。类似的对话,正在瑞虹月亮湾不断上演。
11月21日,2025首届上海全国连环画集市开门迎客,展期持续至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齐聚于此,交流置换。
徜徉在书海中的,多是看着小人书长大的一代。“我是60年代生人,小时候也就是靠连环画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专程从南京赶来的沈先生花了近200元,买下一打老书再版,“有的看过,有的没看过,买回家主要是满足怀旧情结。”
一旁的上海阿姨潘女士则更享受“淘货”的乐趣。一番讨价还价后,她花五元钱购得三册。“很久没翻过这些画书了,”她说,“小时候一分钱租一本,蹲在摊前能看一下午,今天买点回去留个念想。”
现场除平价书外,也不乏几百、上千甚至万元级的珍品。
记者看到,一本1980年上海人美版的《哪吒闹海》标价500元,而最初的零售价仅0.27元。山东摊主陈先生带来的一套《李自成》,出版虽已五十余年,但品相如新,标价高达两万元。“这书发行量少,极难集齐,”陈先生指着特意包裹的双层封套介绍,“我也是高价收来的,平时必须小心呵护。”
那么,旧书究竟如何定价?来自河北沧州的摊主杨先生道出了门道:一看品相,同样的版次,普品只要50元,完美品相能卖三五百,差价巨大;二看印量,物以稀为贵,印数仅一两万的稀缺本,远比印数十几万的昂贵;三看版次,时间越早越贵,“一版一印”的价值通常远高于后期的二印、三印。
当年的小读者变身“老行家”
采访时,不时有隔壁摊主拿着新书前来交流鉴赏、讨论估价。“大家虽来自全国各地,但常在各类集市碰面,”杨先生解释道,“这种互通有无的圈子文化,让我们成了熟人。”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摊主大多拥有“卖家”与“玩家”的双重身份。
“那个年代影视匮乏,连环画就是最普及的娱乐。”杨先生是美术科班出身,他认为连环画的魅力在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有的构图简练,有的生活气息浓郁。”他如数家珍地列举道,“白描、铁线描、水粉、水彩、国画,不同的技法赋予了作品不同的味道。”正是这种对艺术风格与版本的深入钻研,让他从一名普通读者,逐渐成长为半职业的连环画收藏家。
陈先生的收藏轨迹如出一辙。“小时候没别的娱乐,零花钱少,只能和同学各买一本换着看。”人近不惑,一次偶然让他重拾旧好,发现儿时的读物除了故事,竟还藏着无穷的收藏门道。这一玩,便是二十载。
如今,陈先生过着“候鸟”般的赶集生活。“我经常参加类似的交流活动,卖掉复品或不急需的,换钱买入心仪的珍品,不断提炼我的收藏体系。”他细数着行程单:石家庄、大连、淮安、长沙、德州……今年他的足迹已遍布大半个中国。
“上海站结束后,年底广西还有一场交流会,我也会参加。”杨先生说。
责任编辑:高玮怡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