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视野
书写新时代粮安天下的答卷——评《大国良种》的时代价值与文学力量
2025年11月19日16:22 来源:中华魂 作者:徐生
小号 中号 大号

四川罗江,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宛如一部摊开的厚重史书,每一寸肌理都镌刻着时光的深邃印记。青山环抱间,稻田如绿绸铺展,田垄纵横交错,春日里油菜花香漫山遍野,沁人心脾;秋日里庄稼饱满坠弯枝头,硕果累累。浩浩江河奔涌其间,与雄浑厚重的人文历史交相辉映,自然禀赋与文脉底蕴在此深度交融,不仅孕育出这片土地的灵秀与生机,更滋养了罗江种业的蓬勃成长,绘就出一幅兼具自然之美与产业之力的豪迈华章。

由著名军旅作家刘裕国和作家杨俊富采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良种》,正是一把解锁这片热土密码的钥匙,为我们缓缓揭开了罗江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这部20万字的纪实佳作,以扎根大地的真挚与洞察时代的敏锐,将一方水土的种业振兴故事,升华为回应国家战略的时代叙事,既彰显着厚重的时代意义,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学价值。

图为罗江一一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 黄超 摄

《大国良种》最鲜明的特质,是因时代而发、为时代而歌,始终紧扣“粮安天下”的核心命题。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罗江的制种产业有着悠久历史与坚实基础。“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罗江区委、区政府深刻领会战略意图,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科学论证,整合各类资源,举全区之力谋划和推动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经过数年攻坚克难的奋战,罗江制种面积已达5.5万余亩,年产种子930万公斤以上,其中油菜籽产量约占全国油菜用种量的20%,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区域到制种强区的量质齐升。在长江流域那大半个中国的良田上,随处可见罗江良种的身影,尤其是罗江在全国率先规模化推广的水稻油菜双季制种模式,让种植效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比单纯种粮的收益提高400%,比单一制种的效益提高75%,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诠释了种源创新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立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推进中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大国良种》以6章34节的恢弘架构,全景式呈现了罗江人牢记嘱托、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从“守牢粮食安全第一关”到“种子公园绚丽多彩”,每一个篇章都紧扣时代脉搏,既歌颂了罗江种业的蓬勃生机,更彰显了基层群众响应国家号召的责任担当。书中不仅记录了种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制种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专业人才的培育成长,更将罗江的制种传统追溯至清代李氏家族——这个“进士之家”曾将外地优质品种引入家乡,让“纹江鳜鱼”等物种在此扎根繁衍,这种对优良种子的珍视与传承,早已融入罗江人的血脉,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精神基因。在全球化背景下,作品通过罗江实践清晰阐释了:种源自主可控不仅是保障粮食稳定供给的关键,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

图为2024年罗江油菜花节 洪善俊 摄

作为一道关乎食安天下的“必答题”,《大国良种》深刻分析和回答了新时代维护种子安全与改善民生的重大课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品立足14亿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精准厘清了种子安全与国家安全、民生福祉的深层关联,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种子是现代农业芯片”的深刻内涵。在略坪镇前龙村,全程机械化作业让制种水稻收割效率大幅提升,平均每天可完成近200亩收割任务,亩均净收益达1500至2000元,“公司+农户”的合作机制与政策性保障,让村民李小刚们得以“只管把种子种好,别的不用操心”;在彝族村民地木子坡家中,油菜制种一季就能带来万余元收入,加上水稻种植与务工收入,家庭生活实现质的飞跃,邻里间的友好互助更让他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暖。这些故事既展现了种源创新对粮食安全的兜底作用,也呈现了种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和美新村建设的带动效应,为新时代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提供了生动注解。

图为丰乐种业罗江基地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让该书兼具指导实践、引领实践的现实力量。作品并非简单堆砌罗江种业的发展历程,而是提炼出可资借鉴的“罗江经验”——从政策引领到科技赋能,从人才培育到产业融合,从种质资源保护到知识产权维护,完整呈现了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书中既介绍了略坪镇长玉村的标准化基地建设经验,也展现了调元镇90后新农人的创新实践,更体现了罗江与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同频共振——当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稳步提升,罗江的探索正是全国种业振兴行动的生动缩影。这些鲜活样本实现了“用实践诠释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良性互动,为各地推进种业基地提升、技术攻关、企业扶优提供了宝贵参考,彰显出报告文学服务现实的独特价值。

在文学表达上,《大国良种》兼具视野开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鲜明特点。作者刘裕国与杨俊富秉持“行走文学”的创作理念,历时4个多月深入10多个机关部门、20多个基层单位,访谈60余名群众,用脚丈量土地的温度,用耳倾听基层的心声,让作品满溢着泥土气息与真情实感。叙事上,作品巧妙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的有机统一:既以高远视角串联国家种业战略与地方实践,展现从“南繁硅谷”到罗江基地的全国种业布局;又以细腻笔触刻画丁洪生、张恒等制种人,以及地木子坡等普通农户的鲜活形象,年龄跨度从50后到00后的从业者群像,彰显出农业发展后继有人的蓬勃生机。逻辑上,从种业安全的战略意义到罗江实践的具体路径,再到经验推广的现实价值,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文化内涵上,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的融入,让这部产业题材作品更具人文厚度,成为展现罗江历史底蕴的重要窗口。思想深度与文学质感的相得益彰,让“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的深刻警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学表达。

图为优质水稻良种 洪善俊 摄

《大国良种》不仅是一部记录罗江种业发展的纪实作品,更是一部诠释新时代奋斗精神、回应国家战略诉求的时代答卷。它以种为笔,书写了基层群众的智慧与担当;以粮为纲,彰显了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以文为桥,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纽带。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的背景下,这部作品既为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扎根现实、回应时代”的宝贵启示,更让我们看到:当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种业生机,每一粒种子都承载创新力量,粮安天下的宏伟蓝图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民族复兴的征程便有了最深厚的底气。

作者简介:徐生,军旅生涯44年,军旅作家,著名军事记者。先任职于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机械师,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后在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原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处、军委空军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科长、处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组长、政治工作宣传部副主任、代主任,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专业技术4级。

长期组织和担负党和国家以及军队重大政治、军事活动采访任务,组织参加一系列全国和军队重大典型报道。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高歌在九天》《独腿飞天人》《飞之魂》《生命之光》《雪莲花颂——空军雷达学院毕业学员戍边纪实》《甘巴拉凯歌——世界海拔最高人控雷达站》《神仙湾壮歌——世界海拔最高哨所》《中越边境大扫雷》《松嫩壮歌——98东北三江抗洪实录》《惊天动地战汶川》《三军挥师玉树》《中国大阅兵》等多部。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今日铁军还姓“铁”》等作品和专栏被中国新闻年鉴收藏。被表彰为“全国98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授予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大国良种》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