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中国》开篇,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本被翻得卷边的经典著作,被广西妇联派驻河池市金城江区板銮村第一书记的蒋萍收进驻村行囊中,也成为她解读板銮村的钥匙。5月8日,当这位人类学博士第一次踏上板銮村的土地时,她面对的不仅是喀斯特地貌的层峦叠嶂,更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多民族聚居村落。从机关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一名妇联的机关干部变成村民口中的“蒋书记”,她将全部心力倾注在了这片热土上。
攻坚克难,筑起安全“防护网”
“博士来山旮旯能干啥?”村民韦大姐还记得初见蒋萍时的疑虑。这个位于桂西北山区的村庄,聚居着壮、瑶、苗等各民族群众。蒋萍到任第一周,就带着她的“田野调查”法宝,穿上红马甲,开始了“沉浸式”驻村。面对村民期盼的眼神和亟待解决的各种难题,她深知肩上责任重大。白天,她和工作队员一起到田间地头查看种养情况;傍晚,她们遍访各家各户;深夜,她办公室灯光常亮,整理着一天的工作情况。她用最短时间摸清了全村11个屯的基本情况,并向13个队的队长发放调查问卷,开展一对一访谈,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需要临时救助户……工作记录里密密麻麻记着每家的困难与期盼。这份翔实的调研记录,成为她后续开展工作的“作战图”。
花笼河既是滋养板銮村两岸良田的“母亲河”,也是村民心中的“忧患河”。每年汛期,山洪肆虐,威胁着沿岸230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村民廖大哥坦言:“以前每到雨季,夜里要起来看好几次河水,就怕突然涨水,河水漫灌,现在开始治理,心里踏实多了!”
花笼河山洪沟治理是蒋萍到任后重点跟进的民生工程。她多次向上级汇报争取,协调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项目推进过程创新采用生态护坡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保护了河道生态环境。“明年汛期,花笼河有望首次实现洪水过境零受灾,沿岸数百亩良田将得到有效保护。”蒋萍说。
产业赋能,把土特产变成“金招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蒋萍到任后,调研板銮村资源禀赋,发现当地山茶树生长环境得天独厚,传统山茶油品质优良却缺乏销路。她立即行动起来,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一同宣介“壮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要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必须走品牌化道路。”蒋萍带领团队四处奔走,将“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作为产业振兴的突破口,以“壮怀牌”山茶油、花生油、山泉米为载体,通过一套“品牌赋能、供应链优化、创意营销、线上线下双渠道发力”的系统策略,在半年内实现关键突破。
她成了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的“常客”:无论是广西区直机关“农产品进机关”活动,还是“生态河池·湾区共享”产销对接会、广西供销大集走进大湾区活动,总能看到她身着民族服装、热情推介“壮怀牌”产品的身影。在2025年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粤桂协作展暨第一书记集市上,身着壮族盛装的“桂姐姐”带货也格外引人注目。她还经常带着精心准备的样品和宣传页,主动上门拜访潜在的客户单位。
真诚和专业赢得信任,短短几个月内,蒋萍成功与20余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团购关系,将“壮怀牌”产品打造成员工福利、节日团购的“明星产品”。截至10月,带动产品销售额突破30万元,成功入驻广西农信社利农商城、广西邮政“邮乐购”等线上平台。“壮怀”系列产品已成为板銮村的一张亮丽名片,助力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户收益。
服务百姓,用心用情“驻”进民心
蒋萍深谙家风家教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村里推出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将“和睦邻里”“清洁庭院”等纳入评分标准。
节日是增进村民感情的重要契机。蒋萍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端午节组织包粽子比赛,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体验传承非遗文化;“六一”儿童节趣味游园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八一建军节慰问全村退役现役军人及家属,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大家心坎上;金秋助学活动,她为17名优秀学子颁发助学金,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回报家乡。“十一”前夕,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暨家风分享会隆重举行,村民们领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重阳节,她又化身摄影师,为70岁以上的老人拍摄照片,并制作成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
“书记,你就是我们的小棉袄啊!”92岁的覃秀兰奶奶笑呵呵地伸出了大拇指。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了温暖。
共建共享,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妇联干部要时刻把妇女儿童的冷暖放在心头。”这是蒋萍驻村以来常挂在嘴边的话。
对妇女儿童,蒋萍倾注了无限柔情。她带领“桂姐姐”巾帼志愿服务队,定期慰问老党员、困境妇女、孤残儿童、独居老人,为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组织暑期活动,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实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在推动“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巾帼志愿服务进村屯活动中,蒋萍利用晚上时间组织妇女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唱《花开中国》,帮助她们掌握亲子阅读技巧。“以前不敢教孩子作业,现在能更好地陪伴孩子了。”妇女韦霞展现出自信的笑容。
如今的板銮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蒋萍思忖道:“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我们要让村里的父老乡亲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用坚实的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的方案破解难题。短短半年时间,蒋萍便让板銮村实现了从“治理难点”到“奋进样板”的美丽蜕变:花笼河畔,生态护坡绿意盎然,“壮怀”品牌愈发响亮,民族团结蔚然成风,志愿服务深入人心。
在她的宿舍里,那本《乡土中国》的扉页上新添了一行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践,才能真正读懂中国乡村,才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努力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潘阳薇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