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颠簸的土路,记者一行乘车驶入阿富汗东部霍斯特省阿里谢尔地区一个小村庄。车还没停稳,一群正在门前玩耍的男孩已经迎上来。“Hello”“你好”“Salam”此起彼伏,孩子们把车围得严严实实。
直到记者要访问的主人公比拉尔·沙菲克从人群中走上前同我们打招呼,记者才将眼前这个身形挺拔、笑声爽朗的少年,与资料照片中那个病弱的孩子对应起来。今年16岁的沙菲克奔跑自如。“以前跑几步就气喘吁吁。能够去中国做手术,恢复健康,我真的非常高兴。”
10年前,先天性心脏病几乎夺走了沙菲克的未来。由于长期呼吸困难、身体羸弱,他被医生禁止剧烈运动,大部分时间只能呆在简陋的土房里,看着同龄伙伴在院外奔跑玩耍。
转机在2017年8月到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丝路博爱基金”发起的“天使之旅”——“一带一路”阿富汗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在当地启动,为沙菲克的命运带来改变。包括沙菲克在内的阿富汗100名先心病患儿经过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多次筛查,入选赴华接受救治的名单。他们被分批送往中国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来自上海、北京及新疆的专家开展联合会诊和手术处置。
术后,沙菲克重新拥有了快乐童年。他与伙伴们奔跑玩耍,体力充沛。“我现在很健康,可以跟朋友们一起玩。以前什么都做不了。”如今的沙菲克对生活充满希望。“我现在每天上学、做作业,也可以帮父亲和祖父干些家务、采买日用品。”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对他而言却来之不易。回忆手术经历,他仍难抑激动:“我流泪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太高兴了。”
沙菲克的康复也让他的家庭从常年阴霾中解脱。沙菲克61岁的祖父莱洛·汗说,种地收入是全家31口人的生活来源,相当拮据。当年眼看孙子病情恶化却束手无策。“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我们家很穷,根本承担不起治疗费用,是中国帮助了我们,让沙菲克恢复健康。”莱洛·汗说,更令他们全家人感动的是,近10年过去,中国医院仍定期联络回访。就在3个月前,他们还接到来自中国医生的电话,询问沙菲克的康复情况。
孕期营养不良、部落近亲婚配以及不规范用药等问题,使得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在阿富汗长期居高不下。阿富汗红新月会发言人阿卜杜勒·卡迪姆·阿卜拉尔9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阿富汗全国登记在册、等待治疗的先心病儿童现在约1.5万人,其中大多来自无力承担手术费用的贫困家庭。
在医疗资源紧张、经济困难持续的阿富汗,患病家庭往往将国际合作视为挽救孩子生命的救命稻草。对仍在等待手术的阿富汗儿童而言,未来的人道援助与国际医疗合作,也许正是他们“重获心声”的关键机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记者走在阿富汗街头,不时听到一句亲切的“你好”。这句简单的问候,来自长期的民间友好,来自沙菲克等阿富汗孩子重获的“心声”。(完)
责任编辑:高玮怡沙菲克,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