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宁波中小学秋假正式开启。
当不少小朋友忙着出门游玩、打卡乐园时,12岁的宁波余姚少年卢煜少却一头闷在自家的“创客工坊”里:一边给粉丝画赠图,一边帮忙清点“双十一”还未发完的库存,间隙还会拿起手机,回复几句网店咨询。
这个刚上初一的少年,还有个“隐藏身份”:朋克机器人零件店主——他不仅自己设计创作,还拉着爸妈组成“一家三口创业小队”,开店不到一年,仅今年10月以来就卖出2000多单。
和同龄孩子相比,卢煜少的课余生活被木方块、螺丝和各种金属配件填满,却丝毫没耽误学业。这个“全能小孩哥”的创业故事,藏着一位少年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更藏着一家人饱含关爱与支持的教育智慧。
从“拼着玩”到“开小店”
小孩哥的“一站式”创业路
在近一个月的爆单忙碌后,潮新闻记者终于拨通了卢煜少妈妈的电话,电话那头,一家人仍忙碌着。
一个充满童稚的声音向记者打了声招呼,开始介绍起他颇为骄傲的“小小事业”。
卢煜少说,他的机器人事业,始于一次偶然的云南旅行。
“一开始是在云南买了个朋克机器人,觉得挺有意思,就想自己试着买材料回来做。”一番研究后,他自己画起图纸、挑零件,从这家店买块木方块,那家店淘个小齿轮,凑齐材料拼凑出第一个作品后,妈妈把成品晒到朋友圈,没想到引来一堆同学家长追问:“哪里买的?材料在哪进?”
“当时我们也说不清,零件都是东拼西凑来的。”卢煜少的妈妈回忆,那些日子,她陪着孩子跑遍五金店、饰品店,甚至从旧物件上拆零件,“有时候买错尺寸,好多材料都浪费了”。
看着家长和其他孩子们的需求,卢煜少萌生了一个想法:开一家店,把所有适配的材料整合起来,给喜欢做手工的小朋友提供“一站式”便利。
这个看似大胆的想法,得到了爸妈的全力支持。

卢煜少在家进行设计 受访者供图
没有批量生产,没有专业厂房,客厅就是工作室,一家三口分工明确:卢煜少是“核心设计师”,负责构思造型、画图纸,灵感大多来自生活——十二生肖、原始人、厨师、歌手,这些有意思的元素都被他搬进机器人设计里;妈妈主打“生产制作”,按照儿子教的方法做成品、配材料包;爸爸则包揽“后勤保障”,打包、发货、接订单,一条龙服务。
制作过程说起来不复杂,却藏着细致活。
“先选1.5×1.5×1.5cm的小木方块,画上图案,比如龙的鬃毛、鳞片,再定好位置打孔,最后用螺丝和胶水把齿轮、指针这些零件装上去。”卢煜少说起来显得十分轻车熟路,但这份熟练背后,是他近一年的摸索实践。
随着宁波晚报、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出圈”,卢煜少的网店订单激增,尤其是叠加了“双十一”,他们忙得没了边。
“爸爸每天打包到凌晨一两点,我不停采购材料、配材料包,最忙的时候外公外婆都来帮忙。”卢煜少妈妈调侃道,虽然自家小店是家“小作坊”,但订单量远超预期,10月底到现在,已经卖出2000多单。“10月底后面我们打烊了5天,真的不敢接单了,实在是做不出来。”
即便如此,他们也有个原则:白天绝不打扰卢煜少学习,只有晚上会让孩子帮忙做做客服,平时周末、节假日再一起动手制作。
“别人喜欢我设计的机器人,卖得好,送给同学他们也开心,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卢煜少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学业兴趣“双在线”
宽松教育养出“自律少年”
刚上初一的孩子忙着开网店,会不会影响学习?
不少人在看到卢煜少的“小事业”后不禁提出疑问,而他的妈妈却一点不担心。“他从小就自律,学习从来不用我们操心。”
在妈妈眼里,卢煜少是个“不用催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每天利用学校的课后时间完成作业,回家后才有精力做自己的事。
“我们一直以学习为主线,他只有周末、节假日空下来才会设计新品,平时顶多帮着做客服。”妈妈说,材料包的制作方法已经教给她,她相当于“代加工”,孩子空了才一起帮忙,完全不耽误学业。
更让记者意外的是,这个忙着“创业”的少年,还多才多艺且成绩优秀。
去年小升初关键期,他没报任何补课班,暑假泡在图书馆看书;学校信息课教的内容相对基础,他就自己钻研着做定格动画。“他的爱好很多,但从来不会因为兴趣挤占学习的时间,总能自己安排好。”妈妈说。
这一切,离不开家里宽松自由的教育理念。
作为二胎家庭,卢煜少的爸妈没给他太多束缚,反而更注重尊重孩子的想法。“只要不是无理取闹的要求,我们都会支持他。”妈妈说,他们经常带孩子旅游、逛博物馆,开阔眼界,而卢煜少也渐渐爱上了历史,尤其看了三星堆的纪录片后,他梦想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对此妈妈也笑着回应道,不管是做机器人还是喜欢考古,他们都只做孩子的“后盾”,不干预、不施压。
秋假里,卢煜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完成作业后,继续打磨机器人新品,还准备设计喜欢的桌游。
“特别”也是优点
他的小学班主任和王兴兴的是同一个
同样是宁波余姚人,同样钻研捣鼓“机器人”,正巧的是,卢煜少小学时的班主任徐建儿,24年前正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小学班主任。
徐建儿在接受现代金报采访时曾回忆,当时的王兴兴就热爱动手创作、充满探索欲。
“别轻易否定孩子的好奇,这是最珍贵的天赋。”当年面对像王兴兴这样的孩子,徐建儿常常会和他们的父母沟通,建议家长包容孩子的探索。
在她看来,教育是“不设限”的艺术,唯有守护好那份纯粹的好奇,才能让孩子的潜能无限绽放。这一点在教育卢煜少时,也同样得以传授。

卢煜少制作的朋克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回想起徐老师的教诲,卢煜少说:“徐老师从不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还让我知道‘特别’也是优点。”
尊重差异、守护热爱,在老师和父母的多重激励下,卢煜少正一步步打破成长的壁垒。这个12岁少年的“创业路”,没有功利的目标,更多是出于热爱与分享,他收获了成就感,更锻炼了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
而爸妈的尊重与支持,就像土壤,让这份热爱生根发芽,也让他在学业和兴趣之间找到了平衡。
责任编辑:高玮怡卢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