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七次获格莱美奖提名!“玩”琵琶“的她,这样闯”世界→
2025年11月12日09:38 来源:潮新闻 作者:姜晓蓉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江南女子吴蛮:一把琵琶“闯”世界

越是传统文化,越该主动走出去。只有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才能看清传统的精华所在。——吴蛮

【人物名片】

吴蛮,杭州人,著名琵琶演奏家、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她打破乐器局限,将琵琶与爵士、古典等多元风格碰撞融合,持续拓展琵琶的演奏边界与艺术表达维度。作为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丝路音乐计划”创始成员之一,她于2017年随丝绸之路乐团斩获格莱美“最佳世界专辑”奖。同时,她还积极推动中外音乐院校合作,通过讲座、大师班等形式,努力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

“我就是在‘玩’琵琶。”说这句话的时候,吴蛮有些潇洒,甚至有些酷。

见到她的那天,吴蛮刚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名为“蛮·逍遥”的丝竹音乐会,结束后匆匆赶回家乡杭州。暗红色麻质外套,棕色短发夹杂着几缕银丝,自带一种沉静的气质。

这位从杭州走出的琵琶演奏家,七次获得美国格莱美奖提名,是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丝路音乐计划”创始成员之一。她用一把琵琶打破文化边界,更将中国民间艺术推向世界舞台。

在她的音乐世界里,既有传统民乐的厚重底蕴,又有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每一段旋律背后,都藏着她对音乐的执着、对文化传播的热忱,以及骨子里那份属于江南女子的坚韧与灵动。

有人说:“吴蛮的琵琶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座桥,连接了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

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秋天的杭州微凉,空气中都是桂花的味道。每次回杭州,吴蛮都觉得无比亲切。这里有她的童年,也是她音乐生涯的起点。

“记忆里全是柳树、桃树、湖水。刚出国的那些年,做的梦几乎都和西湖有关。杭州的魂永远散不了,它就在我身体里。”吴蛮说。

1964年出生,从小生活在西湖边,父亲是画家,母亲是幼儿园教师,吴蛮喜欢唱唱跳跳,乐感也不错。“舞蹈和乐器选一样,还是学乐器吧!”父亲觉得,学乐器,艺术生涯更长一些。

9岁那年,吴蛮开始学柳琴,师从民乐演奏家朱良楷。此后她被选拔进入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3年后老师姜水林对她说:“柳琴能学的都学到底了,该是改学琵琶的时候了。”

1977年,13岁的吴蛮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远赴北京求学。

也是那一年,吴蛮在北京体育馆汇报表演《彝族舞曲》,全国电视台实况转播。在那个一栋居民楼里只有一台电视机的年代,她成了“来自西子湖畔、弹琵琶的天才少女”。

旁人都觉得,吴蛮简直为琵琶而生,她的路太顺了。有时候,她自己也这么觉得。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虽然被公认为有天赋,吴蛮付出的努力也非常人可及。从开始学琵琶起,她每天练琴3小时,“有时候对琵琶真是又爱又恨,但我离不开它。”

吴蛮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琵琶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岁出头的她似乎看到了未来的道路:助教、讲师、教授。

“一辈子就这样了吗?”她的内心有种声音在呐喊,“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熟悉她的人知道,吴蛮一贯喜欢挑战。她总是突破乐风,试图寻找新的艺术语言。

那段时间,小提琴家斯特恩到中央音乐学院讲课,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携波士顿交响乐团在首都体育馆演出。“作为音乐家,你要站在舞台上,用演奏与观众交流。”斯特恩的这句话让吴蛮有些震撼,“这种观念我以前没有接触过。”

1985年,吴蛮被选中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团,到美国12个城市进行50天的巡回表演及参观。

正是这段旅程,让她对美国乐坛有了粗略认识——当地的音乐界宛如一座大熔炉,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在那里碰撞交流。同时,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忱与好奇,也让她深深触动。“他们会接受中国的传统音乐吗?有没有可能在美国发展音乐生涯?”她想着。

很多人问吴蛮,学西洋乐器去国外可以理解,学民乐去国外能做什么?吴蛮觉得,越是传统文化,越该主动走出去。只有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才能看清传统的精华所在。

父母知道她的想法后并未多言,只担心女儿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会异常艰难。“既然你决定了,就去试试吧,实在不行就回来。”父亲说。

少有人知道,吴蛮名字中的“蛮”字,取自《菩萨蛮》的“蛮”。父母给她取一个“蛮”字,觉得这个字潇洒豪放,希望她坚强勇敢,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1990年,吴蛮带着琵琶、中阮、柳琴、古筝、扬琴等7件民乐乐器,登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那一年,她26岁。

没有依靠、没有背景、不会英语,这名年轻的中国民乐演奏者,将在那里闯出什么样的天地?谁也不知道。

中西融合的音乐之路

当真正踏上那片陌生的土地后,吴蛮发现,现实比想象的更难。

一开始,每当吴蛮介绍琵琶时,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有人说像曼陀铃、像吉他、像竖琴……同学们纷纷劝她改行学电脑,那才有前途。

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失落。在国内民乐界已经小有名气,到了美国却淹没在人群中。她想象中的那条音乐之路,真的走得通吗?

但吴蛮并没有忘记她的琵琶。半年之后,吴蛮的生活安顿下来,语言也基本能应付。那时,她每周末去一趟纽约,那里有长风中乐团,成员大多是留美的中央音乐学院学生。

不久,吴蛮成了长风中乐团的一员,她开始有独奏的机会,只要有场所邀请她弹琵琶,她一概接受。她去过文化庆祝节、老年人中心、中小学等等。

她还记得,第一次正式演奏弹的是《十面埋伏》。观众很热情,弹完后她拿到50美元报酬。“但是我离开之后,大家就忘了琵琶,因为就是看看热闹而已。”

夜深人静的时候,吴蛮愈发清醒,她的目标很清晰:要把琵琶从传统的独奏角色中解放出来,与不同的乐器和艺术形式合作,展示琵琶的广阔表现力。

慢慢地,吴蛮开始在现代爵士音乐里“玩”琵琶,试探琵琶与爵士乐配合的可能性。她觉得自己像一块海绵,不断从各种形式的艺术中吸收养分。

1992年的一场演出,至今仍让她心潮难平。那一次,吴蛮与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联袂演绎《魂》——这是琵琶和西方弦乐的首次碰撞,这样的跨界尝试,会成功吗?

和知名弦乐团合作,作品是现代派的,吴蛮的压力有些大,几乎每天都练到满头大汗,首演之前他们更是连续排练了六个小时。演出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掌声在剧场里久久回荡。

“这场演出是我音乐生涯中的转折点。”吴蛮说,“在那之后,我对音乐的观念有了改变,会更多地关注观众的反应,也更关注不同风格音乐的融合。”

吴蛮不断地创造着她的第一。1993年,她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首演琵琶协奏曲,成为在此演出的第一位中国器乐演奏家;1996年,她与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合作的《早期音乐》入围格莱美最佳跨界音乐专辑奖。

经常有人问:“吴蛮,你一会儿跟爵士乐团合作,一会儿和戏剧合作,忙不忙?”她回答:“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琵琶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

吴蛮没有停下脚步。在一次白宫的演出中,吴蛮认识了马友友,这位同样从东方走向世界的知名大提琴家,也正在寻找音乐融合的新路径。

当马友友邀请吴蛮加入跨界的“丝路音乐计划”时,吴蛮像是找到了知己,欣然成为发起者之一。这支由来自中国、阿塞拜疆、伊朗等国家的13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组成的乐团,无疑成了当时的焦点。

不过,难题也很快出现,来自不同文化的音乐要融合并不容易。“有时候也会发生争执,但很快就达成一致。”在吴蛮看来,这也是不同文化音乐融合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重要的是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我与中亚音乐家合作时,会先谈到琵琶作为弹拨乐器在中亚古历史时期的角色风貌,共同探讨它在那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对乐器的人文特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吴蛮说,寻找共同点又遵循各自的音乐语言特性,相互间会有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愉快默契。

乐队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但却有着共同的对音乐的热情,用音乐表达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快乐、渴望、忧愁、希望与爱。

很多艺术家从东方国家来到美国,希望开辟一条国际艺术之路,但大多没有成功,是什么让吴蛮脱颖而出?

亚洲协会全球文化艺术表演中心总监瑞秋尔·库珀曾这么评价,不仅仅是演奏技巧,吴蛮具有好奇心和进取心,并且她真正愿意与人合作,分享她对音乐的领悟和感受,这正是她打动人的地方。

在中西方音乐的碰撞中,也有人会问,琵琶到底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东方的,还是全世界的?

也许,吴蛮给出了答案。

吴蛮和她的琵琶。受访者供图

把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世界舞台

荣誉纷至沓来,台下掌声未歇,很多人却发现,吴蛮似乎又跳出了琵琶,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把它们带向世界舞台。

吴蛮经常被西方观众或音乐家问道:什么是中国音乐?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她回答不上来。

“琵琶代表中国音乐,但并不代表全部的中国音乐。从这个问题开始,我重新思考什么是中国音乐。”吴蛮解释道,回到中国,这不仅是寻找音乐的根,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寻找文化的根。

2019年,吴蛮受邀在卡耐基音乐厅策划“中国艺术节”。这一次,她的身份不是演奏者,而是制作人。

为了办好这次艺术节,她前后四次回到中国,前往陕西、贵州等地,寻找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

在陕西华阴,她第一次听到老腔皮影戏,当老艺人声嘶力竭地演唱,皮影在灯光下灵动起舞时,吴蛮被深深震撼了:“太有力量了!这种艺术充满了生命力,一定要让世界看到。”

最终,吴蛮决定推出两台名为《中国体验》和《中国古韵》的节目,让美国听众接触地道的中国传统音乐,让中国的民间艺人被更多人看到。演出计划一公布,门票一抢而空。

艺术节开幕那天,卡耐基音乐厅座无虚席。当老腔皮影戏的音乐响起,舞台上的皮影在灯光下栩栩如生,老艺人充满力量的演唱回荡在音乐厅里时,台下的观众瞬间被吸引住了。

原本,吴蛮还担心西方观众不习惯中国民间音乐,也许会觉得锣鼓喧天过于吵闹,结果观众情绪热烈。有观众说,“一点都不吵,声音还可以再大一些,太精彩了!”

“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们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需要被发现、被打磨,让它们在国际舞台上闪耀光芒。”吴蛮说。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吴蛮也从未忘记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只有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传统音乐才能不断发展。”她说。

2018年,吴蛮接受浙江音乐学院的邀请,担任特聘教授,不定期开设讲座和工作坊课程。

今年夏天,吴蛮在浙音开设的全球音乐家工作坊,让琵琶、大提琴、吉他等乐器共同演绎了陕北民歌《三十里铺》。这首以信天游曲调为基础改编的曲子,打破了学员们对乐器组合的认知,让大家对音乐编排的可能性有了新的理解。

在多次排练中,浙音教师谭紫玲深受启发——吴老师常引导大家突破风格局限,尝试多样演绎。她感慨:“正是这些差异化的乐器组合与旋律编排,让我的音乐视野得到了拓展。”

吴蛮认为,艺术院校学生基本功扎实,但视野可以更开阔一些。这些课堂教不透,要靠不断的实践和经历才能获得。

面对年轻人,吴蛮一直包容而温暖。

旅美华裔青年作曲家梁雷至今还记得,考入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读作曲本科的那一年,听说吴蛮住在波士顿,兴奋地去向她请教。

“虽然我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大一本科学生,吴老师却从百忙之中找出时间,认真地回答我的各种问题。”他回忆,那个下午,精神上和心里得到的温暖至今不能忘怀。

吴蛮的小红书账号名叫“吴蛮琵琶的音乐世界”,分享着她日常练琴的点滴,在评论区还会和网友们互动。

“都是我自己发的,没有人帮忙。”她笑着说,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关注些什么。

如今,吴蛮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探索琵琶和各种乐器的可能性,充满了活力。

有人说,“吴蛮的演奏,柔美中有一种果断,文静中有一种从容。”

这又何尝不是她的人生写照——在认准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自在驰骋,在琵琶的音乐世界里随心徜徉、沉醉其间。

【记者手记】

她是如此 热爱冒险

姜晓蓉

舞台上的吴蛮,潇洒灵动;眼前的吴蛮,温婉谦和。初次交流,就让人感受到这位琵琶演奏家的不拘一格与冒险精神。

国内声名鹊起时,她毅然放下已有的荣誉,独自远赴美国。不为名利,只为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人认识琵琶这把东方乐器。

在弦乐占据主流的西方音乐界,她凭着一把琵琶,闯出一片新的音乐天地。

当光环愈发耀眼,她又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民间音乐有机会站上世界舞台。她说,这不仅是回归文化本源,更是一场全新的冒险。

回溯她的选择,每一步都透着“不按常理出牌”的勇气,踩在无人踏足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既定的轨迹可遵循,她凭着一腔热爱与勇气不断突破边界,让想象中的那条音乐之路成为现实。

她用“创业”形容她走过的路,在未知中探索,在挑战中前行,只为让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绽放光彩。

【链接】

传统音乐, 如何走得更远

世界音乐领域经常要面对跨界的发生。就我个人的专业领域而言,中国民族音乐的跨界也必须回到传统音乐这一环节来讨论。

音乐家们如果力图探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必须跳出框架,以一种客观的“局外人”角度重新审视,并不时地进行自我反思:自己所学的乐器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语言特点在哪里?应当以何种方式去介绍中国音乐?我想,只有通过频繁的自问,才能在回答别人的时候做到胸有成竹。

跳出区域概念,以全球的眼光去看待,很多问题会变得更有意义,诸多跨界才会变得合情合理。

中国音乐属于世界音乐范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通过音乐语言与他人沟通时,自己的音乐语言会变得自然且合理,丰富且深刻。

作为一名音乐家,个人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也极为关键,更需要以开阔的眼界、好学的态度去面对浩瀚而多元的音乐文化,才能丰富和滋养自己的灵魂。只有透彻掌握了自己的人文特性和音乐传统风格,同时了解其他不同门类的音乐、乐器,最终与这些音乐家合作时才能知道应当如何跨界。

能够与传统音乐相遇是我的幸运,因其传达的语言特色、人文特色都是我们精神文化之根源,熟悉而亲切。

世界的意义在于其多样性,传统音乐若失了特色,与他者文化渐趋同化,那么传统音乐也失去了存于世界的价值。

然而,音乐跨界也需要思考和研究,而非简单随意的拼凑。从传统中汲取养分,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锚点,才能在跨界时不迷失方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界。

(记者姜晓蓉整理,摘自吴蛮《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市场中的角色思考与实践》)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吴蛮,琵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