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起后,92岁的王秉秀老人开始在院落里忙碌起来——打扫卫生、给花草浇水,一天接下来的时光,她大部分都会坐在画架前画画。
“我画的都是我们大理的故事,还有我自己经历的生活。”王秉秀左手抬着调色盘,右手熟练地在画布上勾勒涂抹。因身体原因,她的头和手会不由自主地轻微颤抖,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她创作,浓烈的色彩、细腻的线条,描绘出她记忆中的生活场景。
王秉秀家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双廊镇,她原本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活到古稀之年,她的人生相册里满是日子艰辛的印记,与画画更没有任何交集。
2008年,从上海来的艺术家沈见华来到双廊旅居,闲暇之余,他发挥专业所长,帮当地的老人拍照、画像。机缘巧合之下,王秉秀开始跟着沈见华学画,成为沈见华在双廊的第一位学生。彼时,王秉秀已经78岁。

王秉秀正在画画。
在沈见华指导下,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也没有系统专业培训的王秉秀自己调色,凭感觉画下了人生第一幅画作——一幅老虎。
线条歪歪扭扭,拙朴却充满着原始的生命力。在沈见华帮助下,这幅画卖了3000多元。
王秉秀喜出望外,自此坚持画画,这一画就是10余年。她前后画了近百幅画,还在90岁这年办了个人画展。

大理双廊白族农民画社成员画作。
事实上,在双廊,王秉秀只是沈见华众多学生中的一员。截至目前,先后有超过20名中老年妇女跟随沈见华学画。
她们的画作主题,有曾经的生活经历和现在的生活日常,有周围所见的山水风光,也有家国幸福的美好想象……
“我画的主要是洱海中拉网打鱼的生活。”今年62岁的赵新莲,跟着沈见学画已有14年。苍山洱海间劳作的生活,是她的画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画中细节生动、色彩明快、视觉冲击力强,多年下来,她卖出去的画作已有七八十幅,最高的卖了8万元。

赵新莲正在画画。
“结婚的时候遇到下雪,小孩子们都在堆雪人。”77岁的张畅应,靠记忆画出了她结婚当天的画面。在画画中,她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画画让我很开心,就像要死的花,浇了水就活了过来。”

张畅应和她的画,画中画的是她结婚时的场景。
沉浸在画画中,老人们乐此不疲,她们还创造性地利用不同颜色的泥土作画。
“画的是山上的风景,还有栽秧、种洋芋等过去的生活。”78岁的李自旺,画龄已有10年。在她的画作中,到处洋溢着泥土的气息——用黑泥和灰泥描绘林木的枝干、瓦房,用黄泥展现枯黄的落叶和土地……

李自旺正在画画,画中颜料都是各色泥土。
随着学员的增多,沈见华带领学员们成立了大理双廊白族农民画社。画作积累多了,沈见华便会带着学员们去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地办画展、卖画。
她们有的通过卖画改善了生活,有的通过参加画展看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有的在画画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大理双廊白族农民画社成员画作。
“画画算是救了我的命。”谈起这些年画画的收获,笑容在王秉秀布满皱纹的脸上荡漾开来。她说:“画画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安静,生活的烦恼减轻了,身体的病痛也减轻了。”
想画到几岁?
“不管能不能卖掉都要画,就算到100岁也要画。”在画架面前,王秉秀说出了自己的决心。
责任编辑:高玮怡王秉秀,沈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