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30日世界翻译日的前夕,法国翻译家、2024年中国翻译协会“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葛妮在法国拉罗谢尔的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作为从事中法笔译数十载、始终活跃在跨文化交流第一线的见证人,她讲述了自己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几十年来,她不仅深深融入中国的生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职业,成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者。
一场命中注定的缘分
葛妮与中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一张她与熊猫毛绒玩具的儿时合影。她笑着回忆道:“这张照片是我不久前在母亲家里找到的,拍摄时我才6个月大,还不记事。那个熊猫玩偶好像是我的第一个玩具。但要知道,当时在法国,熊猫形象的玩具并不普遍。也许我和中国之间的缘分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用来形容葛妮对中文的情感再恰当不过。像许多欧洲国家一样,法国一般从初中开始,引入现代外语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资源自主选择学习何种外语。葛妮当时并没有像大部分法国同学一样选择西欧国家的语言,而是先后选择了俄文和中文,这在当时属于相当冷门的选项。她说,这是因为她对“奇特”的语言更感兴趣。
葛妮从高中开始学习中文。“那是1978年,中文学习刚刚在法国兴起,而我的中文老师就是后来著名的汉学家白乐桑。他当时非常年轻,刚从中国留学回来。我一直跟着他学到高中毕业。”
尽管拿到高中会考理科文凭,但葛妮在读大学时还是决定将外语作为专业方向,并特意选择进入当时的法国普罗旺斯大学(现为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开始中文和俄文双语学习。在大学里,葛妮第一次有了认识中国朋友的机会。“当时,我们大学里来了很多中国留学生,我和一些法国同学很喜欢和他们交往。我们一起组织过很多活动,还一起组建了中法学生协会。”她回忆道。进入硕士阶段,葛妮的专业转为中文语音学,也与未来的人生伴侣因“中文”这一共同志趣而结缘。“1988年,我认识了我未来的丈夫,那时候我在读硕士,他比我高一级,正在读博士。我们都是学中文的法国学生,都热爱语言,就这样相识了。”
深度融入中国社会
1994年,葛妮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此后,中国就成了她不能割舍的“第二故乡”。1994年和1995年,葛妮两次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并申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继续中文语音学的研究。1999年,她与丈夫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来到北京,在法国驻华大使馆负责教育培训工作。2011年,她成为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教师,一直从事翻译学和语言学教学。“算起来,我住在中国的时间一共也有二十五六年了,中国确实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这位60多岁的翻译家感慨道,“现在回到法国反而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葛妮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扎根中国,在生活中也切身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中国的人、事、物产生深厚的感情。在中国,葛妮更倾向于融入当地生活,多认识中国朋友。“我来中国可不是为了跟‘外国人’待在一起的。”她说。她认为,中国是一个立体、多样的国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真正的中国。
在中国,葛妮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逐渐成为政治文本翻译的“专业户”。与此同时,她也完成了与中国经济、科技相关的多部重要著作的翻译。
葛妮认为,这些翻译意义非凡,不仅能为中法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也让她本人受益匪浅。“有时候会有人跟我说,你翻译政治著作不会感到无聊吗?我的回答是,完全不会!因为我真正去钻研、去感知,从中学到很多。”
在她看来,翻译这类图书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经验的传播。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法语区国家的人们将有机会借鉴中国的成功实践,尤其是减贫经验。
事实上,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葛妮对中国的发展成就感到由衷钦佩。
这位女翻译家回忆说,去年她从中国返回法国时,感到格外震惊。新学年伊始,当她为法国学生讲授第一堂课时,立刻体会到中法之间在教育与社会状况上的差距。在赴华任教前,她曾在法国大学授过课,当时情况尚可;然而此次归来,她发现学校经费捉襟见肘,许多学生生活拮据,有的甚至无家可归,被迫露宿街头,还有不少人吃不起饭。她形容,看到这一幕对她来说“就像当头一棒”。相比之下,她在中国“从未遇到过类似情形”。“我能感受到,大部分中国人对生活还是满意的,因为国家整体向好,经济在增长,社会保障也很完善。”
葛妮还参与了其他类型书籍的审校。她提到,最近,她刚刚完成了一部控诉日本侵华战争的实录《人圈》的法文版审校,从中了解到许多西方人完全不熟悉的历史。书里很多细节令她深受触动。她表示,大部分西方人只知道南京大屠杀,对日军的其他暴行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她坚信,参与此类作品的翻译工作,是帮助世界还原历史真相、树立正确二战史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翻译这样的著作,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构筑文化交流基石
中法互译离不开两国译者的合作互校,这是确保译文如实传意、融会贯通,进而让法国读者触达思想真谛的重要环节。葛妮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需要集体的智慧与专业的严谨。通过互校讨论,可弥补各自不足,确保译文准确地道、贴合两国文化表达习惯。这种协作精神,正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比如,我和外交学院的金俊华老师都在从事一些重要政治著作的外译工作,自然而然地成为彼此的审校人。她会帮我修改一些表述。这或许由于我对某些政治概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不够精准,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毕竟作为法国人,在理解中文时,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而我则会帮她润色法语句子,以使译文能够更好地触及读者。中法译者的合作就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逐步展开。我们会相互做标注,然后进行讨论,直至找到比较满意的译法,这些步骤对于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从2016年起,葛妮还积极参加全国中译法研讨会,作为法国专家参与政治术语译法的定稿工作。她表示:“我很喜欢和大家讨论,觉得很有趣。我们一般都能较好地达成一致,找到最恰当的译法……有些老先生讨论时非常‘较真’,我也很欣赏他们的精神。”她强调,对于政治文本而言,统一术语尤其重要。她还常提醒学生,尽管法国媒体的表述可能各不相同,但在翻译涉及政府机关的文本时,必须严格使用准确的术语,不能随意更改。
她认为,翻译能够帮助中法人民更好地了解彼此,理解彼此的文化。当人们增进理解后,就能避免很多冲突,从而带来和平。在这个过程中,熟悉两种文化的译者发挥着纽带作用。她说:“我一直这样告诉我教的法国学生,我也常常帮助他们与中国的年轻人建立联系。”
葛妮的中国“情缘”故事告诉我们,中外交流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心灵与文明的对话;唯有负责任、愿意理解不同文化的译者才能帮助人类走向更加团结、和平的未来。
责任编辑:蔡晓慧葛妮,法国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