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际
键盘上的@符号,和古希腊人钟爱的双耳陶罐有关?
2025年10月27日09:36 来源:参考消息网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符号:一段跨越3000年的故事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近日刊发题为《隐藏于@符号中的3000年故事》的文章,作者是托马斯·杰曼。全文摘编如下:

请暂歇片刻,凝视键盘上的高低起伏。除去表示货币的符号,或许没有哪个字符能比@承载更厚重的文化分量。它是互联网的脉络,串联起你的电子邮件,在一大片文本中凸显你的用户名。今天你大概率使用过这个符号。

@符号何以拥有如此威力?这是看似非常现代的现象,然而,在这个装饰性小写字母“a”的卷曲笔画之下,隐藏着一段跨越3000年的故事。它在人类历史长卷中蜿蜒前行,消融了国家、文化与语言上的隔阂。

从古希腊到互联网

《隐秘的字符:标点符号秘史》作者基思·休斯敦说:“这是个缩写符号。”唯一的问题是它最初代表什么。有一点确凿无疑:它与陶器有关。

古希腊人钟爱一种名为双耳细颈瓶(amphora)的陶罐。你一定见过它们——高挑匀称的瓶身,有两个把手和一个细长的颈部。双耳细颈瓶用于储存葡萄酒、谷物、橄榄油等物资,这种习俗在地中海地区延续了数个世纪。随着时间推移,双耳细颈瓶演变为一种标准计量单位。

休斯敦说:“商人经常需要传达‘我将以某个价格出售若干双耳细颈瓶容量的某物’这类概念。”最终人们开始省略其他字母,只书写用一条长尾巴环绕的字母“a”。

1536年5月4日,商人弗朗切斯科·拉皮在从塞维利亚寄往罗马的信件中说,一双耳细颈瓶葡萄酒价值约70或80达克特(欧洲从中世纪后期至20世纪,作为流通货币使用的金币或银币——本网注)。这里他使用@表示双耳细颈瓶。这是我们发现的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的第一个例子,但并非该符号最古老的一次使用。在1375年的保加利亚手稿中可以看到一处@,但其含义仅是“阿门”(amen)首字母的花体字。

数百年后,人们不再使用双耳细颈瓶,但@符号存活下来,会计和记录员用它标注商品售价。

英国雷丁大学字体排印学教授格里·利奥尼达斯说:“根源在于打字机。打字机19世纪在美国得到普及。”

他说:“打字机本质上是为了将书写潦草的风险最小化,同时提升办公效率与可预测性。因为打字机与商业和会计流程高度相关,而且@符号承担着关键职能,所以历代打字机都保留了这个符号。”

当人们为计算机配备键盘时,@符号也跟了过来。起初,如果你不是会计人员,那么此符号并无特殊用处。这一局面因雷·汤姆林森而改变。这位计算机科学家参与了为互联网奠定基础的美国政府阿帕网项目。汤姆林森想到,人们可能希望相互传递消息。他在为此编写代码时需要用一种方法表明某个用户在网络中的位置。他的目光落向键盘,@符号跃入眼帘。他将@从商业术语中挑选出来,嵌入地址中间。1971年,他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

全球化符号的新称谓

随着互联网冲出美国并主导人类文化,@符号亦乘风而行。但随着这个符号传遍全球,一件奇特的事情发生了:它获得各种新的称谓。

今天,意大利人称@为“chiocciola”,即“蜗牛”,你能看出这种相似性。希伯来语有时叫它“果馅卷”。在捷克语中它是“zaviná”,意思是“醋渍鲱鱼卷”,即卷成圆柱形、通常包裹咸香馅料的腌制鲱鱼。俄罗斯人有时称@为“小狗”,至少当你眯着眼睛看时,它确实像只蜷睡的爱宠。

来自比利时的管理顾问尼克·弗兰森说:“如今大家都只叫它‘at’。过去25年来,许多事物都已被英语化了。”在比利时,你可能说着弗拉芒语、法语或德语,这取决于你的居住地。弗兰森说:“但几天前,我和一位几乎未受英语影响的年长者交谈时,我想都没想就重新把@叫作‘apenstaartje’。”apenstaartje是@符号的传统荷兰语名称,意思是“猴子尾巴”。

利奥尼达斯说:“英语中没有给它起特殊名称的原因在于,它的意思非常清楚,早期定义已被广泛接受。但随着人们开始将这些符号融入本地语言,他们需要一种记忆方式。当有人递给你一台电脑,你看着这个符号,就会通过描述其外形来记忆,而不是去查找官方名称。在希腊语中我们称它为‘小鸭子’。”

但就像汤姆林森将这一符号用于自己的工作一样,@符号也在持续被重新诠释,以服务于其他用途。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称谓是“arroba”——这个与双耳细颈瓶相关的术语同样是标准计量单位。但如今在西班牙语中,@有时被用作中性字符,替代表示阳性的字母o和表示阴性的字母a。例如书写“朋友们”一词时,你可能会输入“amig@s”以体现包容性。

利奥尼达斯说:“@符号有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我认为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在符号之后的内容。”

当你书写姓名时,你会使用大写字母,并且名与姓之间留有空格。利奥尼达斯说:“然而,作为账号标识的@符号,既强制要求姓名以单一字体形式呈现,又彻底消除了所有空格。我们必须为自己发明一个独特的单词。这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呈现自我身份。”(编译/卿松竹)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