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啦!
这是城市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也是人民城市建设又一个生动的注脚。
一面是繁华都市,一面是手拎马桶。这样的反差,让“拎马桶”问题成为上海人生活中的痛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这场民生实事攻坚战,跨越30余年,也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
2022年7月,经过接续30年的努力,上海历史性完成成片二级旧里改造的任务、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紧接着,2023年上海对分布在零星旧改地块、中心城区旧里、郊区老镇老街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进行了全面排摸,最终锚定14082户“拎马桶”居民,制定了2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全面攻坚。
2024年上海率先完成7589户改造。今天上午,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今年9月底,随着最后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提前收官,上海实现“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10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上海桑园街、东江阴街的巷弄,看到大部分居民已随旧改进程搬离,不少房屋大门被砖块封堵,仿佛在无声见证着这片区域的变迁。记者从黄浦第四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以下简称“征收四所”)获悉,截至10月22日,729街坊(零星)旧改地块已有86%的居民完成搬迁。他们中有的入住配套的过渡安置房,有的选择自行租房,正朝着实现“带电梯、有独立卫浴”的新居梦想稳步前行。为保障居民在过渡期间的生活,第一批征收补偿款预计最快于本月底发放。

大部分居民已搬离。新民晚报记者 赵菊玲 摄
729街坊(零星)旧改项目东至桑园街、南至陆家浜路、西至跨龙路、北至东江阴街,属于上海老城厢的典型区域。长期以来,这里的340余户居民普遍面临“如厕难、厨房共用”等生活困境。清晨弄堂口,居民排队倒马桶的身影;公共厨房中,交织的油烟与锅铲声响;斑驳的墙面上,岁月留下的深深印痕……都是居民往日生活的真实写照。“早些年,天还没亮就要端着痰盂去倒,碰到下雨天更是狼狈。”在此居住数十年的纪昌平回忆道,“公共厨房一到做饭高峰就拥挤不堪,油烟呛人。”如今,随着零星旧改持续推进,这些旧日景象正逐渐成为历史。从“拎马桶”到“独立卫浴”,从拥挤的公共空间到舒适的私人住宅,这场旧改不仅是城市空间的更新,更是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
“地方太小,只能向墙‘借’空间”
桑园街48弄一间仅8.1平方米的房屋,是纪昌平生活了七十多年的家。穿过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幽暗通道,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便是他们一家三口蜗居的全部空间。进门左手边紧挨门框的床铺,白天是“沙发”,夜晚是夫妻俩的栖身之所;右侧头顶上方的低矮阁楼,是女儿成长的小天地,进出都得小心翼翼弯腰低头。唯一的空地仅能勉强支开一张折叠小桌,空间瞬间被填满,转身都显得局促。墙上钉满木条板,挂满了各式物品,“地方太小,东西只能往墙上‘借’空间。”纪昌平无奈地解释道。

纪昌平一家仍习惯用痰盂。新民晚报记者 萧君玮 摄
从出生便扎根于此,纪昌平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岁月,也熬过了老城厢最艰苦的日子。在他的记忆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天下午4时左右,弄堂口便会响起摇铃声——那是收粪车来了,家家户户提着木头马桶去倾倒。到了90年代,马路对面建起了倒粪站,虽然省了点事,但清晨排队倒马桶仍是常态。随着笨重的木头马桶逐渐被淘汰,轻便的痰盂成了主流。为了让家里的空气新鲜些,每天至少要倒上四五回。纪昌平清晰地记得:“最尴尬的就是家里来个亲戚,尤其是女的,上厕所就非常难为情。屋子太小,男人得回避,实在是不方便。”
后来家里勉强安装了一个“电马桶”(抽水马桶),期盼能解决难题。可惜,由于管道老旧等问题,抽水马桶经常堵塞,下水道还容易返臭,夏天更是蚊虫滋扰不断。这些困扰让家人大部分时间仍习惯使用痰盂,只在严寒或风雨天,才偶尔用一下室内的抽水马桶。

新民晚报记者 萧君玮 摄
从四十多岁等到古稀,纪昌平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我一直对政府有信心。城市需要更新,旧改的阳光早晚会照到我们这里!”如今,盼了三十余年的旧改梦终于成为现实。谈及即将发放的补偿款,他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计划在“五个新城”挑选一套七八十平方米、带电梯的新居。“我们先在松江租了房子过渡,最近也一直在看新房,希望能找到周边生活设施都齐全的地方。”纪昌平分享着他的安排,“算下来,付完房款后还能余下一部分钱款安心养老,我们心里很知足了。”
“住在桑园街,出行、就医确实方便。”纪昌平坦言,“但因为是底楼,家里常年阴暗潮湿,白天也得开灯。遇上黄梅天,空调更是不敢关。”告别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最让他不舍的,是那些老邻居。“很多都是一起长大的老街坊,以后散在各处,见面就难了。”
“夜路骑行三四分钟,
却是最深刻记忆”
在不远处的东江阴街236号,自20世纪90年代搬来后,唐师傅与家人便一直挤在这间仅14.2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屋子实在太小,连转身都费劲,更别提什么私密和舒适了。”唐师傅指着墙上挂得满满当当的衣物,无奈地对记者说道。由于空间局促,家里连一个像样的衣柜都放不下,四季的衣物只能全部挂在墙边,既占地方,又显得杂乱。

唐师傅家门口狭窄的通道。新民晚报记者 赵菊玲 摄
在唐师傅看来,比居住拥挤更令人困扰的,是日复一日的“如厕难”与“洗澡难”。尤其在前几年,马路对面的施工项目拆除了原有的公共厕所后,唐师傅一家的如厕困境更是雪上加霜。尽管相关单位安排了一辆临时倒粪车应急,但却远远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唐师傅表示,每当他半夜内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骑上电瓶车,赶往大兴街那边的公共厕所。“那段夜路虽只要骑行三四分钟,却成了记忆中最深刻的片段之一。”唐师傅提到,冬夜里,他不得不从暖意融融的被窝里仓促起身,情急之下往往衣衫单薄就冲出门去。寒风凛冽中,他骑着电瓶车疾驰在空旷的马路上,回来时早已冻得瑟瑟发抖,牙齿打颤。“若再遇上下雨天,湿滑的路面、刺骨的寒风与冰冷的雨水交织袭来,那份狼狈与艰辛,更是难以言表。”
老房子空间狭小,无法隔出淋浴区,洗澡也成为唐师傅一家人四季皆需面对的难题。夏季尚可接盆水在屋内简单擦拭,勉强应付;一到冬天,气温骤降,他们只能去外面的公共浴室。“洗一次澡要十几元,我们一家三口每周去一次,一个月下来就是一百多,一年累计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唐师傅算了一笔账,“而且每次都要提着大包小包的换洗衣物,来回路上还得忍受寒风侵袭。”

临时倒粪车。新民晚报记者 赵菊玲 摄
更让唐师傅忧心的,是老房子潜在的安全隐患。“这房子年代太久,墙皮时不时往下掉。”他提起几年前夏天的一幕,至今心有余悸。那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早起准备做饭,刚离开床头没几分钟,就听见“哐当”一声响,楼上正对他床头位置的地板突然掉下一大块,在床上砸出了一个小坑。“当时吓得腿都软了,要是晚起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自那以后,唐师傅每次睡觉都不敢睡得太沉,总担心天花板会再次出现问题,“有时候半夜听见一点声响,就会立刻醒过来,仔细确认没事了才能接着睡。”
“如今,旧改的阳光终于照到我们了。”唐师傅笑着说道,“希望能早点拿到补偿款,在浦东三林安个新家,那里交通方便,离我上班的地方也近。剩下的钱存起来,等退休后带老伴出去旅游,把年轻时错过的风景一一补回来。”
暖心服务解心结
“现在每天跑着看房,心里踏实多了!”盛夏的上午,78岁的老王站在即将告别的东江阴街194号楼下,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房屋征收的几个月里,他的心情像坐了一趟“过山车”——从最初的满心欢喜,到中间的疑虑重重,最后在征收四所与居委会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暖心服务下,欣然签下协议。后期,他还当起了“旧改宣传员”,主动向邻里讲解政策。
今年3月,征收消息传来,“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成了邻里间的热词。大家奔走相告,盼着早日告别老房换新居。这份热切期盼化作实实在在的支持,第一轮征询投票迎来了100%的同意率。“当时家家户户都觉得这是难得的好机会,错过可能就没了。”回忆起当初,老王的语气里仍带着激动。

新民晚报记者 萧君玮 摄
然而,在二轮征询阶段,随着房屋征收价格方案的公布,这份喜悦渐渐掺进了“疙瘩”。“对比周边房价,总觉得我家的补偿价格有点低。”老王坦言,清算单上的数字与预期相差近70万元,让他心里打起了鼓。更让他着急的是儿子小王的态度。待业在家的小王本就心情低落,看到补偿款有差距,更是坚决不同意签约:“别人家能拿更多,我们这是吃亏了!”父子俩为此吵了好几回,老王看着儿子紧锁的眉头,自己心里也像压了块石头,原本坚定支持征收的态度也动摇了。
面对老王家的实际情况,桑园街居委会和征收四所迅速联动,配合开展工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雯说,居委会更熟悉居民家庭情况,征收四所精通政策解释和流程操作,双方形成了“居委会搭台、征收所唱戏”的协作机制,共同攻坚。
居委会工作人员开启“见缝插针”模式,利用午休、晚饭后等老王在家的时段上门沟通;结合消防检查等日常工作自然接触,边排查安全隐患边拉近距离;甚至上下班路上碰到,也要聊上几句,及时了解他家的最新动态;同时承诺帮助小王留意合适的工作机会,为后续沟通打下基础。
此外,在老王的配合下,征收四所工作人员张意诚和柴琪琪一步步开展对小王的疏导工作。起初,小王不愿见面,于是张意诚手写政策解释便条,请老王转交,逐条分析补偿明细。几次来往之后,小王终于同意见面。高温天里,柴琪琪顶着烈日多次登门,和小王促膝长谈。“慢慢就像朋友一样相处,他也愿意信任我们了。”了解到小王心里的“坎”,柴琪琪半开玩笑又带着诚恳地说:“现在的征收政策全是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如果最后真能多补五六十万元,我个人再贴你40万元;要是没有,你给我4万就行。”这俏皮的“打赌”让小王感受到了诚意,心结渐渐解开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政策解释、情感疏导和实际困难帮扶的多重努力下,小王终于想通了:“爸,签吧,这政策确实没亏。”听到儿子这句话,老王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签约那天,父子俩的心情格外舒畅。如今的老王,每天跟着征收所的房源小组四处看房,“虽然忙,但心里踏实”。
在黄浦区持续推进旧改的过程中,每一户家庭的“新居梦”都不是孤例。那些深藏在弄堂背后的民生难题,那些居民期盼多年的“居住尊严”,正通过一项项扎实的政策、一次次耐心的沟通,以及一个个温暖的服务,逐渐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日常生活。
零星旧改的深入推进,不仅意味着“拎马桶”时代的终结,更是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一步。老城厢的烟火气不会消失,只是被安放于更宜居的空间;居民的生活故事仍在续写,而如今更多了“住有宜居、居有所乐”的踏实与尊严。
记者:赵菊玲 杨玉红 裘颖琼
摄影:萧君玮 赵菊玲
责任编辑:蔡晓慧拎马桶,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