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达成以来,这一旨在终结两年惨烈冲突的协议虽带来短暂喘息,却未能彻底熄灭战火。协议于10月10日正式生效,标志着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国际斡旋下迈出关键一步,但加沙的现实远非平静。根据最新报道,停火虽在国际施压下“仍在有效执行中”,但双方互指对方破坏协议的指责从未间断。有媒体称哈马斯加紧对加沙境内与自身意见不合的所谓“帮派分子”进行围剿,以色列则继续实施越境打击,特别是在10月19日,拉法地区爆发较大规模武装冲突,以色列发动空袭造成13人死亡,而哈马斯否认存在任何违规行为。这种不稳定的局面,不仅考验停火协议的韧性,更暴露巴以冲突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
本轮冲突自2023年10月起已持续两年,导致20余万巴勒斯坦人伤亡,基础设施几近崩塌。停火协议的分阶段设计意在“渐进式推进”:第一阶段聚焦在押人员交换、恢复人道主义物资运输与初步撤军;第二阶段涉及战后加沙治理、长期停火与重建等问题。但执行过程中,第一阶段已显疲态。以色列以哈马斯拖延归还剩余在押人员遗体为由,拒绝重新开放拉法口岸——这一加沙与阿拉伯国家唯一关口。将人道主义援助高度绑定于遗体交换,意在施压哈马斯并强化对口岸的管控。这种策略虽在短期内增加以色列的谈判筹码,却会加剧加沙的人道危机,原定每天600辆卡车的运输量目前实际得到执行的只有一半。哈马斯方面据称在内部加强肃清行动,对疑似与以色列合作的派系展开打击,强化自身管制能力与影响,但也引发内部武装冲突的担忧,甚至出现部族间街头交火。
这些波折的背后多重原因交织。以色列坚持要求哈马斯彻底去军事化,并剥夺其在加沙政治与安全管制中的任何角色;哈马斯则坚持认为,在被占领土上武装反抗是其合法权利,也是该组织立身之本,不能放弃。尽管哈马斯表示愿交出部分轻武器以换取重建机会和长期停火,但拒绝完全解除武装,且只愿将武器移交给巴勒斯坦人组成的机构。目前,加沙缺乏广受认可的中立机构,这既源于以色列阻挠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介入,也凸显国际社会在战后治理问题上的路线图缺失。第二阶段谈判因此陷入僵局,零星冲突屡屡破坏停火,暴露出“纸面承认”与实际和平进程的巨大断层。
在这一背景下,战后加沙治理模式与重建成为焦点议题。加沙的治理困境根植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羁绊:以色列的封锁政策使加沙经济瘫痪,两年的轰炸更是令加沙成为一片废墟;哈马斯的统治提供了一定社会服务,但其坚定的武装反抗,特别是“阿克萨洪水行动”,也成为引发当前大规模冲突的直接原因。战后治理需解决谁来主导的问题——以色列不允许哈马斯参与,哈马斯不愿完全退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又被边缘化。这种真空状态不仅迟滞重建,还可能滋生更多极端势力。埃及主导的加沙重建国际会议将于11月举行,旨在协调早期恢复、重建与发展。该会议的前景虽引人期待,但面临的挑战重重:资金缺口巨大,据估计重建需数百亿美元,而国际承诺往往流于形式;废墟清理工作海量,超过5400万吨的废墟清理恐需十数年;以色列对两用物资的严格控制,或进一步延缓重建进程;安全局势不稳,内部派系矛盾与潜在武装冲突随时可能再次爆发。
尽管如此,重建仍是打破暴力怪圈的必要路径。它不仅能修复物理创伤,更能注入经济活力、改善民生,推动加沙从冲突泥沼走向正轨。通过基础设施重建、就业机会创造与教育医疗投资,加沙居民可重获尊严,减少极端主义的滋生土壤。国际社会应在加沙重建会议上凝聚共识,齐力推动多边重建融资,确保资金透明分配;推动以色列放松物资管制,保障人道主义运输畅通;在确保“巴人治巴”的原则基础上,引入国际观察员监督治理过渡,避免权力真空。唯有如此,重建才能步入良性轨道,破解巴以冲突的循环暴力。
展望未来,加沙和平方案必须建立在两国方案框架之上,否则任何停火计划都只能是临时性安排,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今年以来,针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潮”涌现,但这种国际共识虽在政治上推进“两国方案”,却仍需超越纸面,落地为实际行动。穷兵黩武与丛林法则无法带来稳定,回归政治与外交,并在国际多边机制的保障下有效践行国际共识,才是实现地区持久和平的唯一道路。(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晓慧加沙,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