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人民文娱
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在无锡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23日17:43
小号 中号 大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小戏小品创作人才展示平台,促进小戏小品创作的繁荣发展,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中国剧协各团体会员协办,无锡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无锡市锡剧院执行的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活动于10月10日至19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成功举办。

IMG_256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常胜梅,无锡市政协副主席韩晓枫,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冰,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副主任王之茵,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黄维恭以及本届活动的特邀专家,第九届承办单位领导同志,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及产行业文联领导及剧协相关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江苏省及无锡市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与媒体记者和戏迷朋友们出席了闭幕式。刘冰致闭幕词。陈涌泉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向韩晓枫为无锡市颁发举办地纪念牌。

IMG_257

陈涌泉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向韩晓枫为无锡市颁发举办地纪念牌

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每两年举办一届,起源于1994年创办的“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经中宣部正式批准,2005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2005年举办首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迄今已举办十届,诞生了大量反映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讴歌美好生活的优秀作品。

本届展演以“小戏大作 无锡有戏”为主题,自10月10日开幕以来,来自37个选送单位的72部优秀小戏小品集结成十场精彩演出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轮番举行,共约1000名参展剧目戏剧人汇聚无锡、共筑盛会。为期10天的展演活动,集中展示了30多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小品、木偶剧、皮影戏、音乐剧、儿童剧等不同戏剧艺术门类的作品。作品全面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小戏小品创作的丰硕成果。五彩斑斓、气象万千,饱含炙热情怀与丰沛情感,彰显纷呈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既有京剧、黄梅戏、评剧等大众熟知的剧种,更有罗卷戏、梨园戏等“戏曲活化石”登台献艺;来自雪域高原的觉木隆藏戏、广西北海的海歌戏、青海平弦戏等稀有剧种纷纷亮相,让观众大开眼界;锡剧的柔美清新、潮剧的折扇功、赣西采茶戏的高亢唱腔、襄阳花鼓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来自公安、石油、电力等行业的基层从业者自编自导自演的现实题材小品,以质朴情感和真实故事彰显情怀、打动人心。既继承传统艺术精髓,又注入时代精神,凸显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了小舞台见大世界、小作品显大时代。梅花奖演员、戏曲名家与青年新秀同台献艺、相映生辉,以扎实的艺术功力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与喝彩。

观众和专家普遍反映本届展演剧目质量较高,这与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剧目创作密不可分。中国剧协先后邀请了近40位戏剧专家、艺术家参与剧目遴选、剧目提升、专家座谈工作。9月23日举办了线上剧目提升会,邀请了20位专家针对每一个剧目提出可行性修改意见,72个展演剧目的306位主创人员参加。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两场座谈会,搭建学习交流提升平台,汇聚10位戏剧专家与160位展演院团主创、主演参加。专家对展演剧目逐一点评,充分肯定本次展演剧目整体呈现的较高艺术水准,对涌现出的青年力量予以鼓励支持,希望更多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青蓝相接。同时“把脉开方”,从文本、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方面提出加工修改意见,为剧目的增质焕新和小戏小品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闭幕晚会精彩瞬间

IMG_258IMG_259IMG_260IMG_261IMG_262IMG_263IMG_264IMG_265IMG_266IMG_267IMG_268IMG_269

闭幕晚会以明代无锡籍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睹青天而攀白日”的辽阔意象为艺术构思,以“一步一戏一风华”的创意融入舞台表演。节目精选自本次展演中的优秀作品以及富有举办地无锡地域特色的节目,集中展示了小戏小品创作的多样性与艺术高度。参演作品题材多样、跨界融合、形式鲜活,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有现代戏剧的创新。创作理念与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无畏精神一脉相承,展现了戏剧艺术如山河般壮美的意境。这场跨越山海的艺术之旅,恰如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壮游,戏剧工作者们以舞台为天地,以创作为脚步,在艺术的疆域中不断探寻更广阔的边界。

本次展演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演出全程通过中国戏剧家协会、央视频中青报客户端、人民文娱、中国文艺网、中国有戏等平台同步直播,约100万人在线观看。除直播外,还通过后台探访、演员和专家专访、短视频拍摄等多种形式并行,让观众得以从不同视角感受活动的氛围和魅力,让更多观众通过云端共赏这场艺术盛会。


责任编辑:

余驰疆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