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名单揭晓,阜阳"双清湾水上沉浸式数字展演夜游项目"凭借其在光影技术与数字文旅融合领域的突破性实践,脱颖而出荣膺全省第一名。该项目在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打造的"夜游+无人机秀"盛宴 ,不仅成为引爆阜阳的文旅热点,更以"文化+数字科技+夜游+民谣"的创新模式,为照明行业在文旅数字化转型中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标杆样本。

无人机编队照明:空中数字光影的叙事革新

10月5日上演的 1500架无人机表演 ,作为项目数字化展演的核心亮点,以 "空中移动光源集群" 的形式打破传统地面灯光秀的局限。这些无人机通过精准协同控制,不仅呈现"庆国庆、迎中秋"的节日元素(如团圆圆月、福字符号),更融入"千年伯乐""千古名相"等阜阳文化IP,以动态光影时间轴呼应家国记忆,构建起空中数字叙事的独特表达。

为最大化数字光影的体验效果,项目团队巧妙设计游船与无人机表演的时间协同—— 夜游双清湾的第一班游船行至主湖区时,恰好与无人机升空表演同步。 360亩湖面成为天然反光介质,将空中的数字光影与水面倒影形成 "天地呼应" 的立体效果,使单一的空中表演升级为沉浸式光影剧场,这种创新设计也成为项目斩获全省第一的重要技术亮点。
夜游航线照明:三位一体的数字场景营造

项目打造的2.3公里水上夜游航线,以"水上—桥体—岸边"三位一体的数字展演体系为核心, 将照明技术与AR特效、全息投影、雾森水效等数字手段深度融合 ,创造出55分钟的沉浸式体验流程。这种多维融合的设计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照明的辅助属性,使其成为数字场景构建的核心载体。

在雾森秘境场景中,桥洞内侧的定制化照明与雾森系统联动,灯光透过水雾形成漫反射效果,配合 水墨动画,让游船仿佛穿越进动态数字画卷——这种 "实体光影+虚拟特效" 的融合,正是项目数字化创新的典型体现。行至湖面中央的吉他艺术舞台时,船顶玻璃缓缓开启,舞台轮廓照明与6个水幕投影同步触发,阜阳原创民谣的旋律与光影节奏精准匹配, 游客既能欣赏实体灯光勾勒的吉他造型,又能观看水幕上投射的城市数字影像 ,实现听觉、视觉、触觉的多感官沉浸。
针对不同客群的需求差异,项目在A、B两条航线的照明设计中融入数字化细分策略:



A线(水街码头) 采用低亮度暖调点光源模拟星空隧道,配合钢琴造型的互动感应灯光,游客走过时会触发琴键光影变化,适配情侣的浪漫体验需求;



B线(体育公园码头) 则通过激光触发技术与动态频闪灯,打造"雨中曲"的数字互动场景,儿童伸手即可"触碰"光影雨滴,这种高参与度的设计让照明成为连接人与数字场景的交互媒介。
从全省第一看照明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启示

双清湾项目荣膺安徽省文旅数字化创新案例榜首 ,为行业带来三大核心启示:
一是技术融合催生场景创新。 项目并非简单叠加数字技术,而是将照明作为数字信号的物理载体,实现全息投影与实体光影的无缝衔接。例如无人机编队既是移动光源,也是数字像素点的集合;水幕投影既是显示终端,也需要定制化照明控制亮度与对比度——这种"照明+数字"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照明的技术边界,使其成为数字文旅场景的核心基础设施。
二是文化数字化需要光影转译。 项目的数字化创新始终围绕阜阳本土文化展开,无论是无人机拼出的"千年伯乐"符号,还是水幕投影中的颍淮风情影像,都通过照明技术进行了"光影转译"。这种转译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复刻,而是结合数字媒介特性进行的艺术重构,使传统文化以更具感染力的光影形式呈现,这为照明行业参与文化数字化提供了清晰路径。
三是体验数据反哺照明优化。 作为数字化项目,其配备的智能传感系统会实时采集游客在不同照明场景的停留时间、互动频率等数据,这些数据反馈至照明控制系统后,可动态调整光影参数。例如通过分析发现亲子家庭在"梵高星空"区域停留最久,项目便针对性增强该区域的光影变化频率——这种"数据驱动"的照明优化模式,使照明设计从静态方案升级为动态迭代的数字服务。

当灯光不再仅仅是"照亮黑夜"的工具,而是成为连接数字与现实、文化与体验、技术与情感的纽带时,其在夜间经济与文旅创新中的价值将得到无限延展。 未来,随着5G、AI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照明行业或将迎来"数字光影生态"的全新发展时代。
图片来源:夜游双清湾
责任编辑:蔡晓慧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