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短片“十问曹操”中,易中天与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中的曹操对话。(片方供图)
易中天
1947年生于湖南长沙,作家、学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易中天品三国》,影响深远。2025年10月1日,由其担任编剧、监制的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上映。
50万字的小说《曹操》写到最后一节,曹操要死了。
易中天写这一日:大雪纷飞,寒风凛冽,魏王曹操走在为关羽送葬的队伍中,眼前浮现出送别荀彧的那一天。他抚着灵车问:“这里面是文若(荀彧的字)吗?”
追忆亡者,面对生人,他自感大限将至,反省自己的一生,交代遗嘱。众人屏声静气,看一个孤独的老人絮絮叨叨、拉拉杂杂,然后口吐鲜血,一头栽倒在雪地上。
“我觉得曹操把我都杀了。”易中天说,写完《曹操》,他几个月都没缓过来。
2022年底,这部三卷本的小在短片“十问曹操”中,易中天与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中的曹操对话。(片方供图)说出版。转年春天,易中天看到了两张照片——分别是地铁上的两个小男孩,手捧《曹操》读得投入,其中一个已看到了下卷。他觉得很有意思,组织了一场小读者见面会,没承想少年们聊得头头是道。其中不少孩子提了同一个问题:“《曹操》会不会拍成电影啊?”
两年后的“国庆档”,易中天带着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兑现了这个期许。截至10月12日,《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票房破8000万元,豆瓣开分7.5分。有人说它是新时代的三国故事,有笔墨书卷气,工整磅礴;有人说它“洗白”曹操,不合史实;还有年轻作者从曹袁协(曹操、袁绍、刘协)的三角关系里品出别样的意味,燃起“二创”的激情。
对这个成绩,易中天有点不甘和困惑。当晚,他开了直播,说了自己的初衷和苦衷,也和网友们“对线”,听听意见和批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曹操脸谱,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三国故事。这或许正是历史类动画“难拍”的原因。既然历史动画制作难度高、争议多、风险大、回报低,为什么还要做?
电影上映前,《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易中天,他用电影中曹操的一句台词回答了这个问题:“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那天的采访间里,这位身兼编剧和监制的78岁“电影新人”侃侃而谈,一如19年前在《百家讲坛》“品三国”,正本清源、严肃讲史,又深接地气、连环输出。
孤傲者、孤勇者、孤独者
为什么从学术圈跨入文艺界?面对这个提问,易中天说:“对不起,我本来就是个编剧。”
他细数自己的文艺家史:1965年去新疆插队,当过编剧写过诗;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才改做学问、走上讲台;2017年执笔写出话剧《模范监狱》,圆了多年的舞台夙愿。
“所以对我来说,问题不是从一个学者转为一个编剧有多难,而是从一个话剧编剧切换到一个电影编剧有多难。”易中天说,“那真是非常之难。”
第一稿交出,团队说拍出来不下5小时,于是大刀阔斧、整段删戏,“砍得人心疼”。易中天回忆,两年间剧本大改了51遍,小改无法计算,最终确定的故事主线,始于曹操起兵讨董(卓),终于官渡之战,历时11年。
这不是大众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叙事主线。易中天无意改编古典名著,他要重新讲述的历史发生在曹操35岁这一年。彼时没有魏蜀吴的三国鼎立,只有袁绍、曹操、刘协的三人纠葛。
易中天用三个“孤”字,来定义这三位主角。
袁绍,是孤傲者。他来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因是婢女之子,成为家世显赫而出身低微的矛盾体。他穿华衣、享美食、讲排场、好面子,自带“官五代”的风雅骄矜,身旁豪雄谋士环聚。可即便已成为名冠天下的北方霸主,仍难改骨子里的自傲与自卑,最终走向兵败曹操、功名尽失的自毁。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剧照,曹操(左)到袁绍军营赴宴。(片方供图)
曹操,是孤勇者。相比风姿俊朗的发小袁绍,他五短身材、其貌不扬,世人因其是“宦官之后、阉竖余孽”而冷眼轻慢,他任侠放荡、不改本色,常常上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戏码:面对董卓挟逼天子、火烧洛阳的暴行,袁绍等人按兵不动,图谋另立新君;他率“乌合之众”征讨贼臣,“诸君北面,我自西向”。面对颠沛流离东归洛阳的天子,各大诸侯占山为王、冷眼旁观;他独自送粮送物送温暖,将劫后余生的小皇帝迎到了都城洛阳。
而这位少年天子、汉献帝刘协,是孤独者。他是没娘的孩子,生母被皇后毒杀,由奶奶养大,自小学会察言观色,内心敏感脆弱。自9岁登基,他就被当作宫中吉祥物,先后受制于权臣枭雄,有心重兴汉室,却亲见王朝倾覆,难挽狂澜。
围绕这三位主角的故事框架,被易中天称为“三体模式”。电影中,曹操与袁绍,一对少时老友,从志同道合走到兵戈相向;曹操与刘协,一对乱世君臣,也从把酒共饮走到互生嫌隙——走到最后,孑然一身的“孤”,是宿命。
一器一物,皆有考据
电影中,刘协批痰盂那段戏,易中天写得举重若轻。
尚方监渠穆来报,后宫奏请,增加痰盂三十。每天被迫批阅奏折的刘协立时兴奋,“这个我能做主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小手一挥,拿腔作势道:“不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那要吐痰怎么办?”“咽下去!”随即神色黯淡,提笔写下一个“可”:“何必为难他们。”
这个片段折射出《三国的星空第一部》里的乱世苍凉:刘协最想当的是一个身负社稷之重的君王,袁绍最想学的是叱咤风云、纵议朝政的战国四公子,曹操最想做的是荡平叛乱、重整山河的周公旦——可命运却把他们抛入了另一条相反的道路。
而走上哪一条道路,只有相对的抉择,没有绝对的是非。这正是易中天喜欢汉代的原因。写完《曹操》后,他说:“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时代,没有一个猥琐的人,坏也坏得可爱。”
为用动画还原这个时代,一年里,易中天带队进行了6次采风,跨越河南、河北、陕西、湖南等7省15市。牵头动画制作的“红鲤动画”,曾深度参与《哪吒》系列电影,此次首度挑战历史题材,美术团队跑遍各大博物馆,让易中天感叹,“一个个都成了半个考古学家”。
电影中,袁绍爱穿漂亮衣服,那身紫色战袍,灵感取自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人工合成颜色“中国紫”;与曹操形影不离的小狗“麦子”,原型来自内蒙古博物院所藏的汉代彩绘陶狗,虽其貌不扬,却是拥有军队编制的正宗中华田园犬;袁绍于河边宴请曹操,冀州鱼脍、幽州貊炙、青州太羹、并州羌煮接连上桌,目之所及的器物,件件都有来历考证;重头戏官渡之战,战略战术怎么定,骑兵、步兵如何布局,拍得张弛有度,细致还原了冷兵器时代瞬息万变的战场。

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海报。电影中还原了很多历史场景,大量细节都严格考据历史。(片方供图)
即使是想象性场景,也考据了大量历史细节。“梦回洛阳”的片段中,云海穿梭里的廊桥水榭,来自汉画像砖的描摹;街道上表演的民间艺人,参考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击鼓说唱俑造型;花海中的大丛牡丹是汉代的“杨山牡丹”,而不是现代栽培的“凤丹”;小摊上售卖的梨、杏、黄瓜、韭菜等,也都是考证过的汉代果蔬……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在片中,易中天也有“戏份”,他为那位仙风道骨的师父配音,“因为戏份少”。尽管戏份少,但电影中几乎每个人物的台词,都经他演过一遍。在这方面,易中天以老舍为楷模,自己的剧本要每句都能演,演出文字里藏着的表情和心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星空
在《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十问曹操”的短片中,易中天与曹操同框聊天,吐槽他的身高,谈他的“招人标准”,也直问他的骄傲与遗憾,如一对时隔千年的老友,嬉笑怒骂,也走心泪目。
这一幕,让人想起19年前在《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易中天。讲到关键处,他会亲自演绎剧情,甚至脱掉皮鞋,下跪示范“长跪、避席”。那些对荀彧、曹操、孙权、陆逊等带着个人思考与情感的“金句”解读,开启了一代人对历史的探究与想象。直到今天,曹操墓前经常堆放着年轻人献上的贡品——布洛芬、梅子、大乔的卡片等,千里迢迢的“历史奔现”背后,是一场文化与精神的寻根。
那么作为资深“曹粉”,《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是易中天献给偶像的一封“迟来的情书”吗?
“我的回答很简单,大家怎么想都可以。”他笑了笑,不置可否,“‘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的这段话也是我的态度。你看史书里的短命王朝,秦朝、魏朝、晋朝、隋朝,都没什么好人,也没什么好话。但历史的真实是什么?说不清的嘛。”
倒是文学里,藏着几分真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的《短歌行》,易中天最喜欢这几句。一个被世俗定义的枭雄,倾泻袒露的却是内心悲苦,“写得出这样诗的人,不会是一个‘白脸’”。
就像短片里曹操的自白:“我倒不在乎雄心万丈变成折戟沉沙,戎马一生化为渔樵闲话。江湖从来只知道奔向大海,不会理睬岸边的七嘴八舌。不能确定时代,那就确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星空,也就都有自己的北极星。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一个人也总能做点什么,哪怕为自己。”
《环球人物》作者 肖闻
责任编辑:蔡晓慧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