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手搓”动物园?非遗传承人冯丽萍让草编活在当下
2025年10月15日10:09 来源:环球人物网
小号 中号 大号

10月13日,“女子用草编出一整个动物园”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那些形态灵动的草编动物、层次分明的建筑模型、鲜活逼真的水果摆件,都出自浙江宁波非遗草编工艺传承人冯丽萍之手。

指尖轻拢慢捻,一根根蔺草在冯丽萍手中渐渐有了模样——或是孔雀舒展的尾羽,或是清晰的建筑结构。数十年间,从日常工艺品到引发情感共鸣的艺术品,她用巧手让草编焕发新生。

冯丽萍展示自己的草编作品。(图源:宁波日报)

在蔺草中“修行”

成长于蔺草间的冯丽萍,与草编的缘分早在童年的横街镇就已结下。冯丽萍回忆,那时家家种蔺草、晒蔺草、做草编。“刚收割上来的蔺草碧绿柔软,手巧的姑娘坐在田埂上顺手就编出一两个蝈蝈笼;放学后,一群女孩子围坐一起,用晒得顺滑滚烫的蔺草帮大人做草帽,比谁做得又好又快,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在母亲的影响下,七八岁的冯丽萍就能编出草帽和扇子等基础款草编作品。

而让冯丽萍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草编的契机,还要从2016年的一场台湾草编展说起。展台上精致的草编工艺品将冯丽萍搁置多年的热爱点燃,“没想到,草编就成了一辈子坚持的事情。”

为了编出精美的作品,冯丽萍在原料上的选择近乎苛刻。“蔺草的产地不同,它的柔韧性和可塑性也有差异。”冯丽萍说,与市面上大多数从日本引进的草相比,宁波本地的蔺草有更强的可塑性,编出的作品也更为精致,“经过一家家对比,最后终于找到了能够长期提供本土蔺草的种植户。”

仔细观察冯丽萍的草编作品,不难发现,鲜艳、均匀的色彩也是一大特色。“这些都需要提前用颜料进行上色,但是目前市面上已经没有草编专用原料在售。”对此,冯丽萍顺着颜料供应链“寻根溯源”:向草编的老师傅询问卖颜料的经销商,接着向曾经卖颜料的经销商了解生产颜料的工厂,再去颜料生产工厂打听还在做颜料的手艺人,最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草编颜料。

传承中的“韧劲”

从扇子、提篮、茶垫等生活工艺品,到匠心独运的动物、建筑与水果,从复制作品到独立创作,转折点藏在一场竹编展览里。

“当时看到竹编作品‘黛玉葬花篮’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黛玉葬花的情景,胸中翻涌着悲戚之情。”冯丽萍回忆,当时突然就感受到器物所带来的情感共鸣。“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让草编发挥更大的艺术价值。”

冯丽萍的草编作品。(宁波日报记者陈朝霞摄)

从此,她便开始自己设计图纸、搭配材料、精进技艺,努力让草编焕发新的生命力。“有些作品可能会失败很多次才能成功,比如一些立体的作品和草编,需要考虑立体拼接、色彩过渡等因素。”冯丽萍说,创作时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推翻、重来、再尝试,还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制作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花一周到数月不等的时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冯丽萍家中的草编作品越来越多,被网友笑称“用草编出了一个动物园”,其设计创作的《双金展凤蝶》斩获第十一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草编天封塔》获2025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创作大赛银奖。“现在家里人很支持我做草编,他们不仅帮我搬材料、运蔺草,还送我去上课。”冯丽萍很自豪地说道。

如今,冯丽萍在海曙区文化馆担任草编工艺课程教师,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授这门技艺。“做的时候最关键的是用大拇指这样抹(平)一下,你来试一试。”面对来上课的学生们,冯丽萍总是耐心地讲解着草编的要点:“草编是交叉着编的,有上层和下层,很多人分不清上层和下层的草。”冯丽萍解释,搞混的话,一个地方错了就跟不上来,整个作品就做不下去了。

“目前草编的传承情况并不尽人意,之前带过几个徒弟,但都没有继续学习下去。”她坦言,草编收入水平低、制作周期长是草编少有人坚持的主要原因,“这也意味着,想要做出精美的草编艺术品,不仅要有兴趣和技法,还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如同打了数十年交道的蔺草,冯丽萍对草编技艺的传承有着一股“韧劲”。“这个传统的手艺是很好的,我们不能丢,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现在,冯丽萍长期在中小学、文化馆开设公益课程,不仅为社区居民制作手机壳、草编袋,还将自己的一部分珍贵草编画捐赠给海曙区非遗馆,“很多孩子对草编都很感兴趣,打算再收几个徒弟,让草编可以长久地走下去。”

综合自央视新闻、宁波日报等。


责任编辑:潘阳薇
关键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