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际
少女的日记里写满纳粹罪证,安妮·弗兰克是谁?
2025年10月14日20:27 来源:环球人物网
小号 中号 大号

“尽管发生了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们的本性是善良的。”

1944年7月,一位15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三周后,她与家人一同被纳粹逮捕。

这位梦想成为记者和作家的少女,最终未能逃脱战争的魔掌,于花季之年殒命于纳粹集中营。

在此前的760多个日夜里,她藏身于阿姆斯特丹一栋建筑后侧的密室,用小小的日记本拥抱世界,在文字的天地里寻求自由。

她书写的《安妮日记》不仅记录了一个成长中的灵魂,更成为了保存纳粹大屠杀罪证的标志性见证。如今,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她的日记、改编的戏剧与电影,或是专题展览,感受那段黑暗历史中不曾湮灭的微光与勇气。

安妮·弗兰克(法新社)

逃亡

1929年,安妮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是奥图·弗兰克一家的小女儿,家中还有母亲艾迪斯、姐姐玛戈特。1933年,希特勒上台并颁布第一部种族法,反犹浪潮迅速席卷德国。察觉到危机的奥托决定举家迁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在那里,安妮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童年时光。

但好景不长,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中立国荷兰。愈演愈烈的迫害不断限制着他们的生活。噩梦一天天逼近,1942年初,纳粹开始计划将犹太人驱逐到东部。同年7月,玛戈特收到犹太移民局中央办公室的通告,命令她去最近的集中营报到。

弗兰克一家匆忙躲进了父亲办公楼里的“密室”,与他们一同在此藏匿的还有范·佩尔斯一家三口及牙医弗里茨·普费弗。

八人在狭小的密闭空间里战战兢兢生活了两年,白天避免发出一切声音,晚上才敢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饮食起居由外面知情的六个朋友照顾。

密室

在这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安妮在13岁生日时收到的红色格子日记本成为她最重要的伙伴。她为日记取名“姬蒂”,以书信形式向其倾诉着自己的感受。

日记中,安妮写下了紧张不安的躲藏生活;记录下自己的少女心事和朦胧情愫;也分享着自己的梦想:“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这是我的愿望!”

安妮对于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行为深恶痛绝,而对于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心存感激,在日记中,她写道:“这些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觉得他们这种博爱的行为,绝不输给任何一位前线战士”。当她听到大量犹太人在集中营被集体屠杀时,她感到悲愤与恐惧,觉得“心里好难过,忍不住热泪盈眶”。

1944年3月,安妮在广播中听到荷兰流亡政府教育部长呼吁民众保存战争见证,她深受触动,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

但安妮的改写工作被一场突袭强行中断——1944年8月4日,德国和荷兰警察接到告密,冲进了密室,安妮一家被捕。这本日记再也没能继续更新,最后一篇永远地停在了1944年8月1日,安妮那天写道:“我想找到一种方法,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以及倘若世上不再有其他人,我能够成为的样子。”

凋零

被捕后,他们先被纳粹送往韦斯特博克中转营,随后被塞进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最后一班运输列车。不久后,安妮和玛戈特与母亲被迫分离,被转送至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

1945年,斑疹伤寒在过度拥挤的营区暴发。姐妹俩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很快恶化,安妮和玛戈特未能活下来。她们去世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当时密室内的八名藏匿者,只有奥托幸存了下来。回到阿姆斯特丹后,当初协助他们一家的朋友将保存下来的安妮日记交还到他手中。这些散落的纸页上,女儿安妮的声音依然鲜活。

由于安妮多次表示想当作家,奥托便于1947年在荷兰出版了日记,1952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从此安妮以及那段战争往事广为人知。《安妮日记》发行量超过三千万册,它还被制作成多部舞台剧和电影,此书仅在中国就有多个译本。此外,荷兰还成立了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把那间密室改造成“安妮·弗兰克之家博物馆”。

但安妮留下的精神遗产远不止于此。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认为:“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时至今日,安妮的故事依然激励着许多人。她未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却用文字走出了时间。

综合自参考消息、青岛共青团等。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