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系列活动即将于9月28日在合肥启动。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吴美莲也将参与此次活动。近日,她在接受本网专访时,动情地回顾了她的30载黄梅戏生涯。
从16岁初入戏校时,苦学安庆方言的艰难,到首次参加电视大赛,结果不尽人意的失落,再到与“梅花奖”失之交臂的沉重打击……每一次挫折,都曾让她倍感步履维艰。然而,正是凭借着对黄梅戏深入骨髓的热爱,让她一次次从低谷中奋起。2021年,她最终凭借《祥林嫂》一举夺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荣誉加身,她深感责任重大。如今,在再芬剧团的舞台上,她正将艺术的火炬传递给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黄梅戏。
三次挫折,淬炼艺术之路的基石
9月23日,记者来到黄梅戏之乡——安徽安庆,在菱湖公园边的再芬黄梅公馆,见到了黄梅戏艺术家吴美莲。
一根干练的麻花辫,一身洁白的马褂,接近1.7米的身高,46岁的吴美莲优雅、挺拔。
“你们一路辛苦了,喝点水吧。”她一口地道的安庆方言令记者印象深刻。但30年前,吴美莲还完全不会讲安庆话,甚至对于她来说,地道的安庆方言就像是“外国话”一样,完全听不懂。
1995年,16岁的吴美莲因为喜爱黄梅戏,在家人的支持下,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当时的安徽黄梅戏学校(今“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戏曲生涯的第一关竟然是“方言关”。“我是安徽芜湖南陵人,刚进校时,同学们说安庆话的时候我都觉得像‘外国话’,完全听不懂。”但黄梅戏的一大精髓就是“安庆方言”,因此,这一关必须过。
黄梅戏的韵味深深扎根于安庆方言之中。吴美莲回忆,“每一个字音、语调都必须精准,那段时间,几乎是日夜不停地模仿、练习。别人练一遍,我就练十遍。除了吃饭就是练习方言,也练唱戏。”然而就是那一段经历磨砺了她的意志,为她日后的戏曲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路走来,无论在学校还是剧团,吴美莲一直备受重视,但她的艺术之路却一波三折。除了“方言关”,她还经历过两次印象深刻的挫折。“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安徽电视台的戏曲大赛,由于经验不足和极度紧张,表现未达预期,只得了第三名。”那次失利让她看清了舞台的残酷,也意识到仅有热爱远远不够,必须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功底。这次打击促使她更加沉下心来,精研技艺。而2019年冲击“梅花奖”的落选,无疑是职业生涯中最沉重的一次考验。
“全力以赴的准备,却未能如愿,那种失落感难以言表。”她坦言,对黄梅戏的热爱让她无法长久沉溺于悲伤,“没过几天,我就想通了,艺术追求永无止境,这次失败正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绽放。”
热爱为舟,坚守中盛放的“梅花”
支撑吴美莲跨越挫折的,是她口中那份简单而纯粹的“热爱”。
在她看来,作为一名戏曲演员,首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练好基本功”。“不要怕没有人看见你。”她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只要一步一步走好,不停地实践,找出不足,再去实践,就一定能够成长。”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反思,让她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天道酬勤,2021年,吴美莲携黄梅戏《祥林嫂》再次向“梅花奖”发起冲击。她以精湛的演技、深沉的唱腔,成功塑造了悲剧人物祥林嫂的经典形象,深深打动了评委与观众,最终梦圆梅花奖舞台。折桂时刻,她感受到的不仅是喜悦,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需要更加努力,为黄梅戏的传承发展做更多事。”吴美莲对记者说。
薪火相传,引领黄梅戏的青春浪潮
如今,作为再芬剧团的骨干力量,吴美莲的身份已从专注个人的演员,转变为承上启下的前辈与老师。她将自己的艺术心得和代表作,如《女驸马》《天仙配》《罗帕记》《邓稼先》等大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剧团的年轻一代。“这几部戏如今都有了青春版的继承者。”吴美莲对记者说,令人欣喜的是,剧团中“95后”“00后”的面孔越来越多,一股青春的活力正在悄然注入。
1999年的徐超、2002年的徐越和吴银梅以及2007年的王欣怡,都是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如今,她们已经开始在舞台上独当一面,担任各部戏剧的主角。
“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热爱黄梅戏,我特别高兴。”吴美莲说,她的使命就是做好“传帮带”,让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吴美莲表示,未来她将继续致力于推广黄梅戏,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我们要用优秀的作品和不断地创新,让黄梅戏这门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吴美莲简介:一级演员,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2024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师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梅戏),全国“寻找七仙女”大赛总冠军,新世纪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主演过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浮生六记》《寂寞汉卿》《泪洒相思地》《小辞店》《邓稼先》《孟丽君》《桃李无言》《祝福》等几十出大小戏。
黄梅戏,吴美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