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浙飞。(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9月16日,环球人物年度盛典彩排即将开始,记者陪蔡浙飞往会场走。舞台、站位、音响……作为发言嘉宾,她维持着多年演出的习惯,要一一确认细节才放心。同行者中有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士,听闻蔡浙飞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兼浙百团团长时,她提起自己学过京剧,很喜欢中国戏曲。
“是吗?那欢迎您来杭州看戏!”蔡浙飞眼睛一亮,语气变得喜悦轻快。一路上,她化身“越剧推广大使”,关键词则是“青春越剧”:“现在的越剧年轻化了,剧场里几乎全是年轻人。我们剧团有两位人气很高的青年演员,陈丽君、李云霄……”
“最好的时代”
在新近“入坑”的观众眼中,青春越剧的变革起点,大概是2023年。但在蔡浙飞看来,“青春”和“先锋”,其实一直藏在越剧的基因里。
20世纪40年代,越剧陷入危机,20岁出头的袁雪芬竖起“新越剧”旗帜,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越剧的题材由此跳出“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窠臼;编导制度、曲调系统、舞美设计等规范,也在那时确立。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百团)的诞生,同样与越剧的变革息息相关。1983年,浙江从全省3000多名演员中挑出26名新秀,赴港演出新编剧目《五女拜寿》。她们一鸣惊人,获得盛赞:“演员美、剧本美、音乐美、布景美、服装美,充满青春活力。”次年,这支队伍正式组建为小百花,《五女拜寿》成为立团之作。
可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越剧。对戏曲人而言,创新与迭代一直在发生,变革从不是越剧的禁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找到符合Z世代审美的青春表达?
创新的抓手之一是题材。“传统越剧大多聚焦于男女情感,展现了古人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追求,但有些剧目里的部分故事和价值观,距离当代年轻人有些遥远,不容易被他们理解。所以我们一直在推动越剧题材的多元化,引入家国天下、都市故事等。”蔡浙飞说。
2022年,小百花创排越剧现代戏《钱塘里》,探讨城乡融合、职场竞争、家庭关系等议题。“这是小百花第一次尝试现实题材,前期有很多不同声音,担心我们违背了传统,会遭遇失败。这些声音当然是出于对小百花的关爱,但我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不能停止突破。”蔡浙飞说。
越剧现代戏《钱塘里》剧照。
《钱塘里》最终以什么风格呈现?作为团长,蔡浙飞必须“心中有数”。她认为,要坚持越剧的唱腔和念白,但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表演程式。因此,擅长执导话剧、音乐剧的王延松受邀担任导演,为《钱塘里》带来了一系列音乐剧的元素和生活化的处理。
创排过程中,蔡浙飞的心一直悬着,直到联排结束才落了地。其后的市场反响和业界评价,验证了她的判断——2024年,《钱塘里》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在蔡浙飞看来,Z世代从小接触丰富的文化生态,有着不俗的审美品位。越剧要做的就是创造最高水平的“美”,再借助“国潮复兴”的大势与新媒体的传播,向Z世代证明自身的魅力。
前两年,面对剧场里密密麻麻的手机,蔡浙飞还会感到不适和担忧。如今她已像Z世代一样,能玩转各类短视频账号——在四川凉山参加环球人物年度盛典期间,她不时举起手机记录活动花絮,回到杭州的第二天,新鲜滚烫的Vlog(视频日志)便已上线。
“作为一名戏曲人,我常常感慨,我们遇上了最好的时代。”蔡浙飞说。
“出人、出戏、出圈、出海”
“出人、出戏、出圈、出海”,这是蔡浙飞对越剧和中国戏曲的期许。她将青年人才的培养排在第一位,因为“青年演员是越剧的‘接班人’,同时也能与年轻观众产生更多共鸣”。
初入小百花这样的“殿堂级”剧团,不少新人演员会经历“突然不会演了”“怎么演都不对”的适应期。跟管理团队开会时,蔡浙飞经常强调,要为大家营造“快乐、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在她看来,新人必须在充分的信任和包容中成长,否则就难以进行上乘的艺术创作。“哪怕她做得不那么理想,也要鼓励她,为她增强自信,这很重要。足够自信和忘我的演员,才能打动观众。”
今年,由陈丽君领衔主演的新剧《我的大观园》开启全国巡演,再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盛况。据不完全统计,“90后”“00后”观众占比超过八成。
2025年,小百花新剧《我的大观园》上演
蔡浙飞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我的大观园》的筹备,要追溯到2023年春天,那时青春越剧尚未出圈爆火——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小百花建团40周年,她找到剧作家罗怀臻,邀请他创作一部面向新生代演员的“重头剧目”。
戏曲界的好演员,得在台上“滚”出来。蔡浙飞回忆,当时,陈丽君等青年演员已露锋芒,急需一部适合她们的大戏。“我们决定依托《红楼梦》这一经典题材创作,让年轻的力量尽快百花齐放。”
“很多人说陈丽君是‘天选贾宝玉’,我想,这个‘天’就是时代的风尚、审美和观众。”创排期间,罗怀臻对陈丽君的认真印象深刻。“她会跟你不断讨论,互动性很强。”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经典作品犹如难以逾越的高峰,再创作的过程需要新的胆识与巧思。《我的大观园》第三回尾声,陈丽君饰演的贾宝玉被父亲笞挞,从台阶上一路滚下。这个段落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让剧场内外的观众都捏了一把汗。
对此,陈丽君说:“我们戏曲有那么多的技巧,痛吗?痛的。累吗?累的。要做吗?要做的。在这个情况下,滚楼梯就是最好的表达,没有替代方案。”
而在第五回“如此成人礼”中黛玉骤逝、宝玉哭灵的段落,陈丽君和罗怀臻磨合许久,最终将原剧本的“三一七句式”,调整为一段段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贴近现代共鸣的唱词。“林妹妹,唤你千万遍,寂静无消息。”首演那天,一曲唱罢,“捶墙痛哭”的陈丽君筋疲力尽,台下众人屏住呼吸,唯余这句悲叹在无声中回荡。
“不破不立,不变不通”
蔡浙飞入行是1988年,调入小百花是1993年。在她职业生涯的很长时期里,舞台变换主要借助人工。“近两个小时的《西厢记》,想要实现幕布转换,全靠人力推动。现在,按一下遥控就可以了。”
蔡浙飞在越剧《苏秦》中饰演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
高科技的引入,让偏好“直给”的Z世代观众获得更有冲击力的视听感受。《我的大观园》尾声,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随着陈丽君的唱腔响起,十二金钗的身影由暗至亮,原本朦胧暗淡、宛若黑白的服饰瞬间显现缤纷的色彩。
彩排时,连服装设计师李昆都被这魔法般的景象惊到了:“怎么做到的?”灯光设计师萧丽河笑道:“为了这个灯,我们找灯光厂研制了一年。光打下来,可以把(衣服的)颜色‘去掉’。”
和《钱塘里》类似,打磨《我的大观园》期间,主创团队也时时面临守正与创新的平衡问题。为了更好地营造电影感、现代感,曾有人提议去掉略显传统的主胡。“越剧配器有代表性的三大件:鼓板、主胡、琵琶。去掉主胡,越剧的特色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最终还是保留了主胡。”蔡浙飞说。
过去,剧团推出新的剧目,通常先邀请专家观看彩排并提出修改意见。《我的大观园》则直面观众。今年1月首演后,主创团队根据观众反馈删减了约20分钟的内容。“改版演出后,有的观众认为节奏更紧凑了,有的则感到惋惜。众口难调时,就需要主创团队取舍,高质量的艺术一定是反复打磨出来的。”蔡浙飞说。
创新从来不是坦途,每一次突破边界的尝试都伴随风险。而在自媒体时代,任何细节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反复审视。蔡浙飞坦言,正是这些压力让小百花全体成员清醒认识到:“不破不立,不变不通,传统艺术时刻要保持‘与时代对话’的能力。”
目前,《我的大观园》商业票房超过5000万元,单场最高票房突破205万元,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作品”。9月15日,第十六届浙江戏剧大赛评审结果公示,《我的大观园》和主演陈丽君双双上榜,分别获得“精品剧目”和“优秀演员”奖。接下来,它将陆续亮相两大高水平盛会——中国戏剧节和中国艺术节。
《我的大观园》剧终时分,金陵十二钗唱道:“皑皑积雪下,草木待发芽。等到雪融化,青春又芳华。”这是剧中人物的命运隐喻,也是青春越剧的真实写照:时代潮流奔涌,观众代际嬗变,但传统艺术的根脉总能孕育新芽,与每一代青春再次相遇。
(本刊记者 冯群星 陈娟 杨念)
蔡浙飞,环球人物年度盛典,越剧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