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观点
一碗“丝瓜汤”,品出啥滋味?
2025年09月25日17:08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作者:史哲
小号 中号 大号

网络热词日日更,一天不学就发懵。最近词库又上新,敢问各位聊友:“丝瓜汤”你喝了吗?有被“丝瓜汤”刷屏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这碗“汤”,其实并非什么新式菜肴,而是源自一则短视频。博主一人分饰两角,演绎家庭对话:母亲反复劝儿子喝丝瓜汤,儿子再三拒绝,最终被母亲归结为“脾气变差,肝火太旺,得喝点丝瓜汤降火”。简单几句对话,勾勒出无数人似曾相识的日常一幕,催生出各种二创与调侃,“丝瓜汤”模仿秀、“丝瓜汤”表情包、“丝瓜汤”文学等应运而生。

这碗“汤”,为何“出锅即爆”?因为它带着生活的烟火气,“笑着笑着就痛了”。好笑在于,博主平淡的表述里藏着情绪的惊涛骇浪,这种对比与反差,令人忍俊不禁。痛点在于,曾经那些与父母“无效沟通”的记忆涌上心头,犹如一把回旋镖,击中了屏幕前的各位。有网友感叹:“这不就是我和我妈吗!”

于是,每个人似乎都能端出自己的那碗“汤”:“我的丝瓜汤是大葱和香菜”“我的是‘别熬夜、早点睡’”“我的是‘赶紧找个对象’”……网友在一次次的调侃中进行着情绪的集体释放。

“丝瓜汤”到底戳中了啥?有网友吐槽,这碗“丝瓜汤”像极了“道德绑架”。你不配合,长辈们就“上价值”——“为你好”,个人意愿在“为你好”的声浪中被悄然淹没。也有人觉得,父母那些不厌其烦的叮咛,那些关于吃饭穿衣、结婚工作的念叨,何尝不是他们内心担忧与关爱的笨拙表达?

仔细想来,“丝瓜汤”式的对话,本质上是两套话语体系、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年轻一代习惯直接表达,渴望平等、轻松的交流氛围;而父母一辈则浸润于更为含蓄、务实的表达传统中,关心常以叮嘱甚至唠叨的方式呈现,情感藏在“多吃点”“穿暖点”的琐碎里。一方说的是“关怀”,一方听着是“控制”,最终就会演变成“你追,我逃;你再追,我还逃”的拉锯战。

好在,“丝瓜汤”这类网络梗的流行,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年轻人开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将曾经的“憋屈”晒出来,进行一场温和的“脱敏”。当苦衷被说破,当感受被共鸣,压力便得以释放,相互理解便开始有了生长的缝隙。

比如,与父母沟通的方式,有年轻人换了一种方法——千里送饭。帮助在异乡打拼的游子,品尝到来自远方父母亲手烹饪的饭菜。食物或许抵达时已不再滚烫,但那份跨越山水的牵挂,却足以温暖一颗疲惫的心。博主记录下朋友吃到饭菜时的哽咽,打动无数网友。语言表达困难,就让熟悉的味道来诉说爱意。

如今,热梗已溢出家庭范畴,万物皆可“丝瓜汤”。当朋友意见相左欲起争执时,当情侣大战即将拉幕时,当甲方百般刁难时,一句“请你喝丝瓜汤”,能化解尴尬、缓和气氛。它既是情绪的自我抒发,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个从家庭微观场域发出的“生存智慧”,滋养了我们社会人格的韧性。

事实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表达与接纳,自古就是一道难题。生活本就是一场“慢炖”的修行,无论是家庭内部的小摩擦,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小碰撞,若能添一勺理解、撒一点幽默,再以耐心慢炖,许多滋味,或许就能从涩转甘。

这正是:

一碗丝瓜汤,两代话语墙。

幽默熬成糖,烟火岁月长。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丝瓜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