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10%左右,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拓展,催生出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新职业。
不久前,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把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搬”进了展厅。
这个展览不仅陈列了不少珍贵的文物,还设置了数字敦煌虚拟现实体验区。不同于传统的布展模式,这种新的观展视听体验背后,隐藏着什么数字技术达人呢?他们干起这份新职业究竟都要忙些什么呢?
虚拟现实开发工程师李海峰和团队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在虚拟影棚通过环境搭建,打造出了数字敦煌虚拟现实展里的场景。他们既要利用数字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还要在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开发有趣的内容,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体验进行完美融合。
这家互联网企业,虚拟现实制作团队有20多人。每个虚拟现实数字产品诞生的背后,都离不开不同工种分工协作,衍生出的新工种、岗位越来越多。
这个虚拟现实技术团队的各个工种密切协作、不断升级迭代技术,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二十多个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产品,主要应用在文化旅游、数字演艺等多个领域。最近几年,随着新业务越来越多,团队的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如今,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就业、新机遇,还在更多领域不断扩展。飞行模拟机是培养民航飞行员的“数字陪练”。它正凭借数字技术的赋能,在人才培训、安全演练等场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过去很长时间,南航飞行总队使用的是国外引进的视景系统。如今,因供应商技术迭代慢,系统的仿真程度、画面清晰度以及训练场景的丰富度等等,都有待提升,无法满足需求。在2024年,他们联合国内技术团队共同研制出国产飞行模拟机。
参与这款国产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研发的,是一家游戏企业的技术团队。
某游戏公司视景系统开发工程师 王笑天:开发游戏视觉效果追求的就是酷炫,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开发,有些地方可以借鉴游戏开发所积累的技术,但要求会更高。视景系统做得越真实,对飞行员训练来说就越有利。
除了研发飞行模拟机的视景系统,这家游戏企业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化小组”,尝试把开发游戏积累的新技术、新产品,融入更多领域的前沿应用当中。
今年7月,人社部公布了新的职业和工种,在上海的一家动画制作公司,有一位工作人员从事的正是42个新工种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
近年来,随着动漫、游戏等数字产业的爆火,对于动画制作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原本烦琐且简单重复的工作进行替代。基于这一需求,专门研发适配动画生产AI工具的新职业也应运而生。
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工具产品研发负责人葛诚,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一键蒙皮和一键插帧两个工具,今年8月,他和团队还带着研发成果到德国参加科隆国际游戏展。他们想搭乘文化出海的热潮,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工具推向海外市场。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50万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40%。而游戏作为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近年发展迅速。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规模超过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数字技术正重塑传统产业格局,也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就业新机遇。
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开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