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以“共生·共荣”为主题的2025环球人物年度盛典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泸沽湖畔开幕。盛典三场圆桌论坛于下午举行,多位中外嘉宾共聚一堂,围绕“文化间对话与全球合作新路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球表达”“新时代跨文化传播青年力量”等话题,从不同维度、层面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担任主持人。以下为对话摘录:

不同文化如何对话?
海滨:我们第一场对话的主题是“跨文化对话与全球合作新路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国古代的圣哲孟子指出,不同区域、民族、文化必然存在差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为我们描绘了全球文化共生共荣的美好愿景。
那么,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共性打破文化体系之间的壁垒,探索建立不同文化体系的对话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全球合作新模式,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嘉宾——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安德烈·切韦廖夫,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马荣国,共同分享宝贵经验。

·海滨在活动现场。
吉狄马加:任何一个诗人的写作都和他自己的生命有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他要写出“普遍的人性”,如果说你创作的内容不具有“普遍的人性”,那么它是不会被其他民族、其他国度的读者所接受的。
20世纪的一些诗歌巨人,比如智利的巴勃罗·聂鲁达、土耳其的西特梅克、法国的路易·阿拉贡、俄罗斯的马雅可夫斯基等,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见证了他们生活的时代。但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变化应接不暇,一个诗人要写出能揭示这个时代本质和真相的作品,他一定要有定力。我觉得这对于任何一个诗人都是考验,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吉狄马加在活动现场。
安德烈·切韦廖夫:感谢这次对话,它让我有机会赞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发起的关于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的倡议,一项名为“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的特别项目得以设立。多年来,数十位国际专家在历史遗址上努力工作,试图将不同国家的各种元素整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国际项目,帮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丝绸之路的世界遗产意义。
其中,中国的作用至关重要:2003年和2004年,国际专家团考察了中国段的丝绸之路,特别是绿洲丝绸之路。这条路线与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起,全面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故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中国的考察得出结论,可以从空间(路线经过的遗址、纪念碑、建筑、影响区域)、时间(使用的起止时间、频率和强度)以及文化标准(精神或物质交流的影响、对人类记忆或体验的影响)等方面定义一条文化路线。
在准备“一带一路”全球项目时,中国考虑了所有这些因素。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相同的标准:空间、时间和文化影响力。这是中国及友好国家进一步推动我们文明成就的坚实基础——促进对话并保护我们的文化身份。

·安德烈·切韦廖夫在活动现场。
马荣国:2020年,国家大剧院在业内首创推出“线上演出”,开启“线上线下并行,演出演播并举”的“双演”模式。我们的线上演出高度重视国际化合作,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2020年9月,我们发起成立世界剧院联盟,为全球表演艺术机构搭建起一个开放、包容、高效的交流对话平台,目前已经有22个国家的34家顶级艺术机构加入。在联盟框架下,我们与以色列爱乐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阿根廷科隆剧院、墨尔本交响乐团、琉森音乐节等联盟成员携手,策划推出了多场“四海之声”系列线上音乐会,将世界各地艺术院团的独特魅力,通过云端传递给全球观众,实现艺术的跨时空对话。
此外,我们还引入世界最知名的音乐节韦尔比耶音乐节、瑞士琉森音乐节的国内线上首播,让广大中国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原汁原味”领略国际顶尖艺术家的现场风采。这些合作不仅丰富了我们“线上演出”的内容,更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云端桥梁”,推动全球优质艺术资源的共享共赢。

·马荣国在活动现场。

让民族文化进行全球表达
海滨:现在,我们进入第二场对话,主题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球表达”。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如何通过数字化、产业化手段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赋予民族艺术、技艺以当代价值和国际传播力,寻求非遗保护与市场化的平衡,探索民族文化IP的国际化路径,接下来的三位嘉宾将以他们的成就和贡献给我们带来启示。他们是山水盛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帅元,浙江外国语学院巴西研究中心主任、巴西汉学家施若杰,当代青年唢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唢呐教师刘雯雯。
梅帅元:越南会安是个开放港口,17世纪发展为东南亚重要商埠,各国商船都在这里汇聚,所以我们出海首选的就是这里。
其实越南人老来广西看演出,一次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有越南人找到我,由此达成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合作是我们的艺术家和越南艺术家在一起完成的。我对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定义是“在山水间讲中国故事”,而这一次到越南首演山水实景演出《越南往事》,其实是“在山水间,用中国化的方式讲越南故事”。这个项目特别成功,之后,我们又签了新的合作项目。

·梅帅元在活动现场。
施若杰: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中国与巴西以及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至关重要。需要记住的是,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各国的总人口超过20亿,约占全球人口的25%。因此,这些关系越牢固、越深入,对人类繁荣和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
此外,我们不能天真。我们正处于一个机遇与威胁并存的历史性时刻。尽管在外交和商业领域取得了值得称赞的进展,但我们的关系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要坚定稳妥地向前迈进,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具备丰富知识并携手合作。
除了政府关系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必须加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从事文化和科学领域的人士。同时,也要为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家创造合作机会。当然,我们还应推动在拉美国家教授汉语,在中国的大学和学校教授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简而言之,必须在建立以人作为这些关系驱动力的机制方面取得进展。朝着这个方向采取行动,将确保这些关系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施若杰在活动现场。
刘雯雯:每年我都会有很多重大出访演出任务。我认为,唢呐现在变成中国文化象征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首先,唢呐本身出自中国的民俗仪式,表达了老百姓的大悲大喜。每个地域的唢呐音乐都完全不一样,比如东北的唢呐,以大秧歌、二人转的元素为主;山东、河南的唢呐音乐以豫剧、柳琴戏等元素为主;山西、陕西的唢呐音乐又以民歌元素为主,等等,所以听到唢呐,就听到了中国的地图,它的音乐也给予我们骨血里最真实的召唤。
另外,我觉得“女性演奏家”本身就赋予我了光环。唢呐是个“力气活”,需要很强大的体力、耐力、爆发力才能够诠释好唢呐音乐,在这方面,女性略逊于男性,所以在训练唢呐时,更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但是女性骨子里的柔美、内敛的一面在唢呐音乐中更容易体现,相对来说会更有优势。
近几年唢呐的新作品越来越多,风格多变,技法丰富,也对于演奏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一味地只剩“大嗓门”,唢呐原生态的一面非常重要,需要保留,但它柔美的一面也需要再发掘。这是让观众接受它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我想把唢呐更多的好作品、优秀的作品带给世界的观众,唢呐不是只有百鸟朝凤。

·刘雯雯在活动现场。

青年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海滨:第三场对话的主题是“新时代跨文化传播的青年力量”。新时代的江河中,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现在,滚滚而来的一浪叫作网络原住民。他们如何以个性化、圈层化表达打破文化边界,利用短视频、AI技术等新媒介重构跨文化叙事逻辑,推动“在地化”与“全球化”的有机融合,我们有请三位青年力量的代表——歪果仁研究协会联合创始人刘祺、抖音博主@维多利亚夫妇、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外籍专家刘正曦。
刘祺:其实我们在自媒体制作过程中,有一点跟过去区别很大。过去我们在传播过程中会预设好可能的内容,但现在我们允许甚至期待意外发生。我们在2024年有一个特别火的系列,在不同城市的机场“抓”那些刚来到中国10分钟的外国人,给他们定制一场免费旅行。我记得有一期接到两位来自斯洛伐克的朋友,他们从包里拿出来一瓶燕京啤酒,提的要求不是去长城,而是想找一找北京最好的精酿在哪儿。
我带他们去了北京我们觉得很合适的地方。他们到了那儿之后拿出来一张纸,纸上记着至少120种全球各个国家的精酿啤酒。而他们在中国记下的第一款啤酒,是一款用茉莉做出的啤酒。各位看一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内容作了预设,绝不可能捕捉到这么有反差性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拍摄的很多视频,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粉丝自然也会有所期待。

·刘祺在活动现场。
维多利亚:为什么中国的粉丝会喜欢我们分享的内容,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分享的内容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家长都会有共鸣,我们家平时的风格又很搞笑,加上我们是外国人,可能会有一些新奇的视角。还有我们所有的内容都是来自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丽萨会爬的时候我就发现她偷吃狗粮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萨沙的英语发音还不错,但实际上他的英语确实是最不好的一门学科,最好的是汉语,俄语也不如汉语。

·维多利亚在活动现场。
刘正曦:“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特别赞同这句话,世界那么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文明之间的碰撞更能彰显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没有法老,但有黄帝,所以我拍了《文明互鉴:当法老遇见黄帝》。这个视频是在浙江缙云拍摄的,缙云有着深厚的黄帝文化。这条视频不仅是在中国很受欢迎,我在国外的视频网站发布后,口碑特别好,反响也特别大,好多外国人看了都觉得特别震撼。
所以在我看来,评价一个国家的文明,不能说哪个国家的文明更好、更伟大,而是要说世界的文明最伟大。

·刘正曦在活动现场。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责任编辑:蔡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