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沈阳“九君子”冒死搜集证据,向世界呐喊出九一八事变真相
2025年09月17日17: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徐扬 武江民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记住南京照相馆“小人物”的正义接力,也要记住沈阳蓝布包背后“九君子”冒死奔走|电讯特稿

一间小小的中国照相馆,承载了一段不容忘却的民族记忆。今年夏天,以南京大屠杀事件为背景,讲述一名照相馆学徒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罪证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上映,广受关注和好评。

随着电影热映,罗瑾与吴旋两位中国普通民众“生死接力”守护相册,揭露日军暴行的故事,再次走入国际视野。而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沈阳也有9位普通市民将300多页记录日军侵华罪证的珍贵材料用蓝布包裹,并在封面上绣下“TRUTH”一词,通过国际社会将铁证昭告世界。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九君子”雕像。受访者供图

从南京的照相馆学徒到沈阳的“九君子”,他们本是历史长河中平凡的普通人,却以非凡的勇气守护了真相的火种。80年风雨沧桑,始终未变的是中国人对真相的捍卫、对正义的坚守、对和平的渴望。

揭露暴行:誓死捍卫真相

1931年9月18日晚,沈阳北郊的爆炸声撕破了夜的宁静。日军炸毁了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悍然袭击驻扎在北大营的东北军,九一八事变爆发。

随后,国际联盟派出调查团到中国东北,实地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真相。面对日军一边在中国疯狂侵略,一边在国际上狡辩造谣,刘仲明、巩天民等沈阳9位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要揭露这一恶行。

9人中有银行家、教授、医生、教育家,他们本是乱世中的普通市民,却以笔为枪,秘密行动48天。白天,他们奔走于医学、教育、金融各界搜集罪证;夜晚,则挑灯分类、翻译、校对、打印,最终将300多页的铁证装进蓝色缎面的布袋里,并用红色丝线绣上醒目的“TRUTH”,递交给国联调查团。

8月9日,在云南省蒙自市一电影院,观众在拍摄影片海报。新华社发(薛莹莹摄)

电影《南京照相馆》讲述的,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中国民众,冒死守护历史真相的故事。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历史事件。

1937年,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后,日本当局为封锁真相,在其主办的报纸上栽赃中国军队,进行虚假荒谬的欺骗宣传。

1938年1月的一天,寒风吹过硝烟弥漫的南京城。华东照相馆内,15岁的学徒罗瑾颤抖着冲印日军送来的两卷胶卷。显影液里逐渐清晰的,是令人发指、触目惊心的画面:轰炸、砍头、活埋……

“要想尽办法,把这些照片留一套作为证据。”罗瑾迅速做出决定,偷偷加洗了30余张照片,又用硬纸自制了一个小本子,选取了16张装订成册。罗瑾还在相册封面画了一幅图:左边是两颗鲜红的心脏,右下方一把利刃刺向心脏,滴出了鲜血。

1940年,罗瑾迫于生计,离开了照相馆。为了继续保存相册,罗瑾在一座寺庙厕所的土墙上掏了个洞,将相册藏到里面,然后把土块又恢复原状。后来,这本相册又被吴旋发现和保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这些手无寸铁的中国普通民众,何尝不知道,这里的每一页文件、每一张照片都可能成为自己的死亡判决书,却无人退缩。在生和死的抉择前,他们选择了捍卫真相。

1935年10月,“九君子”中除张韵泠外全部被捕。其中,巩天民在监狱中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硬是咬紧牙关一个字都没说。在南京,面对日军随时随地的突击检查,吴旋把相册藏在一尊坐佛的底座中,一藏就是6年。

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些用生命守护的证据,最终成为日本侵略的铁证。

“九君子”搜集到的文件和照片等,多是日军发布的命令、布告等实物,而罗瑾和吴旋接力珍藏的照片,也是南京大屠杀实实在在的血证,都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日军无法辩驳。

8月8日,观众在澳大利亚悉尼一电影院内经过《南京照相馆》的海报。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正义无疆:国际友人接力相助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刘昊然饰演的学徒阿昌在日军刀下险遭不测,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外籍摄影师的出现挽救了他的生命。这个场景,源于那段黑暗岁月中真实发生的国际义举。

屠城罪行,人神共愤。当南京沦为人间地狱,不仅中国人在搜集罪证、抗争暴行,一些正义之士、国际友人,也毅然选择与中国人民并肩而立,用良知对抗邪恶。

面对侵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在华经商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冒着生命危险与其他国际友人共同建立“南京安全区”,为约25万名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拉贝不顾个人生死竭力护佑难民,并且每日记录写下《拉贝日记》,成为向世界揭露侵略者暴行的重要证据之一。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义举。他冒着生命危险,用一台16毫米摄影机秘密记录下日军的暴行。在他的镜头下,轰炸、烧杀、抢夺等罪恶行径被一一定格。这些影像不仅展现了南京市民遭受的苦难,更成为历史的铁证。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时,约翰·马吉毅然出庭作证,他所拍摄的影像资料成为指证日军暴行的关键证据,让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位于辽宁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展出的展品“TRUTH”蓝布包。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这场正义接力也发生在沈阳。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严密控制国联调查团的接触范围,如何将揭露日军罪证的《TRUTH》文件递交给调查团,成为摆在“九君子”面前的巨大难题。

一筹莫展之际,三位英国友人雍维林、倪斐德、谭文纶先后出手相助,在极度风险中完成了证据搜集和递交。其中,倪斐德1897年来到中国,已定居沈阳法库县多年,与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是旧相识。

为了揭露真相,倪斐德专程到沈阳接取《TRUTH》。“若因此而死,我是为一件伟大的事业而死!”当倪斐德从刘仲明等人手中接过绣有“TRUTH”的蓝色包裹时,他如此说道。

在国联调查团抵达沈阳后,倪斐德先以亲戚身份登门拜会,后巧妙安排在另一名英国人谭文纶的家里进行宴请。在这次会见中,三位英国人当场签字,用自身人格和名誉为《TRUTH》的真实性举荐和担保。至此,《TRUTH》不仅仅是一份实证材料,更是被调查团接受和认可的证据。

这场跨越国界的和平接力,见证了历史的一个侧面:在面对人类共同的历史悲剧时,正义和良知能够超越民族与国籍的界限,照亮黑暗中的光明之路。

8月12日拍摄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新华社记者 吴青昊 摄

历史回响:真相的火种永不熄灭

1933年2月的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向世界阐明了日本蓄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制出的伪满洲国并非出自中国东北人民的自由意愿,也不是民族自决。

14年后,正义的审判再次降临。1947年2月6日,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进行公审。当罗瑾与吴旋接力守护的相册作为证据呈上法庭时,这位曾经嚣张不可一世的战犯“面色骤变,慌乱不能自持”。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在雨花台被依法枪决,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说,蓝色布包和那本相册,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中华民族追求真相、坚守正义的象征。它们见证了过去,也启示着未来——唯有铭记真相,才能避免历史重演;唯有传承勇气,才能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故事依然在继续,历史不会忘记。今年夏天,电影《南京照相馆》以突破29亿元的票房震撼全国。无数观众怀着重温历史、缅怀先烈的心情走进影院,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这段记忆的珍视。一位26岁的观众观影后动情地说:“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勇敢的普通人,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永远铭记。”

在沈阳,日军炸毁铁路的原址附近,矗立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中,那个绣着“TRUTH”的蓝色布包复制品静默陈列,仍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每年9月18日,前来参观的民众排起长队,他们低头缅怀、献花致敬,向当年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真相的先辈表达最深切的怀念。

从沈阳蓝布包到南京照相馆,中国普通民众追寻真相、捍卫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段跨越近百年的民族记忆,正穿越时空,持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勇于担当。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沈阳“九君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