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没有海,却藏着一段“向海而行”的故事。
600年前,明永乐年间,昆明晋宁人郑和率船队劈波斩浪、七下西洋,将友谊的种子播撒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书写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篇章。
600年后,郑和的昆明老乡付昆祥,用船模“复活”郑和船队,讲述新时代“一带一路”的云南故事。
“世人皆知郑和下西洋,但郑和船队长什么样,鲜有人知。”17岁加入云南省航模运动队的付昆祥,如今是昆明市古船船模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与船模打交道40余载。
付昆祥制作郑和宝船船模 受访者供图
早年间,他主要做西洋船模。一次广交会上,他制作的“五月花号”船模被参观的外国游客视若珍宝。一对美国姐弟在船模前久久停留,姐姐给弟弟讲述“五月花号”的历史故事。
这个场景让付昆祥十分触动:“船模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中国也有自己的航海史——郑和下西洋。”他决心用船模技艺复原郑和船队,希望能重现郑和船队的雄风。
复原之路,甚为艰辛。由于历史原因,郑和船队没有图纸和实物流传,仅有只言片语的的历史文献作为参考。《明史·郑和传》一句“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的记载,是当时付昆祥能找到的唯一“线索”。
付昆祥制作的郑和船队微缩模型 王黎摄
为了让船模经得起历史考验,付昆祥和团队成员重走“郑和路”。他跑遍南京、福建、广东等地,搜集明代造船的史料和出土文物资料。同时走访沿海渔村,请教老船工古船建造技术,一点一滴还原船体结构和甲板建筑。
2014年7月,付昆祥团队历时3年打造的1:50比例的郑和船队完成。208艘各类舰船重现天日:最外围的一层是战船,往里依次是马船、水船、粮船,其中最醒目的,是簇拥在船队中央,树立着“九桅十二帆”的旗舰——“天元号”宝船。船队呈“飞燕阵”排开,栩栩如生。
晋宁区博物馆展出的郑和船队模型 受访者供图
期间,付昆祥一边精进船模制作工艺,一边带着做好的郑和船队模型前往各地展出。2019年,德国科技博物馆收藏了他制作的“天元号”郑和宝船。欧洲专家看到这艘船后,给出了“震撼”的评价。
“他们震撼的不只是船模,更是为600年前中国就有如此精妙的造船技术感到震撼。”那一刻,付昆祥骄傲万分。
2017年云南省文博会展出的部分郑和船模 受访者供图
付昆祥总爱跟参观者讲述一段历史细节。1498年,当葡萄牙探险家达·伽玛率船队到达南印度的古里地区时,当地人告诉他,早在90多年前,就有一支来自东方的庞大船队到达过这里。
从1405年第一次启航,到1433年最后一次远行。28年间,郑和船队造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率领当时世界最大的船队,却没有侵占、掠夺他国的一寸土地,始终对所有国家、民族以礼相待,友好交往。
付昆祥团队制作的1:100郑和宝船模型 受访者供图
“郑和下西洋传播的是文明,带去的是和平,收获的是友谊。”付昆祥说,“如今,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如此。”
2025年7月4日,一辆满载蔬菜、化肥、饲料等26柜云南特色商品的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从昆明出发,经中老铁路抵达老挝万象后,分三路运往泰国、新加坡和孟加拉国。这趟班列,就取名为“郑和号”。
“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首发 腾俊国际陆港供图
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航线纵横联通中外。如今,云南正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书写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600年后,这片土地依然没有海,却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策划:叶传增
文案:叶传增 孔琳清
摄影:徐俊 亚枫 刘祖平
剪辑:冯建源 李博钛
统筹:朱思雄
出品: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鸣谢:晋宁区融媒体中心
郑和,付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