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重逢总是格外明媚。6月,综艺《披荆斩棘2025》开始录制,伯远、高卿尘、刘彰在炎热的长沙重聚。
开录第一天,他们穿着4年前《创造营2021》出道夜的同件队服,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时光。2021年4月,他们与其他8位伙伴在比赛中突出重围,组成歌唱团体INTO1,开启了两年的男团之路。2023年4月,INTO1告别演唱会在上海落下帷幕,11人就此在团队“毕业”,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
“4年后穿上同一件衣服,仿佛是在告诉自己,这几年的工作都是因为那个晚上才开始的。”伯远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还有,幸好瘦回来了,不然都穿不下。”说完,三人都笑了。
有一些默契是不曾改变的。当记者请他们用一首歌形容再次相聚比赛的心情,三人不约而同唱起了:“We are INTO1!”(我们是INTO1,出自歌曲《INTO1》)这次在《披荆斩棘2025》,他们组成“INTO万”小队,练歌、排舞、宿舍生活,重拾并肩作战的时光。
彼此的成长也显而易见。“毕业”后的两年,伯远在专业歌手的路上深耕,发歌、唱跳,参加了不少音乐综艺;高卿尘则是音乐、戏剧两手抓,从泰国到中国发展,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刘彰选择回到校园,在纽约大学攻读经济学,并以全A成绩顺利毕业……
尽管赛道不同,但他们近两年的生活课题很是相似:重新认识自己。从一个团体抽离,独自面对工作和舞台,他们都曾有过迷茫,不断思考和探索,最终找到了坚定前行的道路。
于是,这个夏天再次相见,他们都成了更好的自己,也都有新的故事要讲。
伯远,30岁开始的独自旅行
INTO1正式“毕业”的那个晚上,伯远有些无措,这意味着从30岁这年开始,他将正式展开职业生涯的“独自旅行”。“从初中起,我一直都是过集体生活,2015年开始做练习生,也都是在团体表演、生活,30岁开始真正意义上独自表演,的确有过非常不适应的阶段。”
在很多人看来,伯远总是“慢一拍”的歌手:22岁成为练习生,28岁参加比赛出道,30岁推出个人首张迷你专辑。而在偶像赛道上,他一直是“大龄青年”。“在参加《创造营2021》的前半年时间,我去当了声乐老师,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10点睡觉。我不知道28岁的自己会不会被市场接受,是否还有希望登上舞台。”
在《创造营2021》,伯远始终不敢放松。当时,还在比赛的他曾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努力不一定会被看到,但不努力一定不会被看到。”
“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感谢那段经历,它让我学会一个道理,就是人没有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不要轻易说没有希望。”
那段背水一战的经历,一直给予伯远心理暗示:不要想退路,不要怕太晚。从INTO1“毕业”后,伯远又参加了《闪光的夏天》《下一战歌手》《披荆斩棘第三季》等音乐竞技类节目,“能有直播就一定选择直播”。他站上一个又一个舞台,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比赛,有过自我感觉非常“拉垮”的阶段,也有终于突破瓶颈的时候。
很多人问伯远为什么还要不断比赛,他总是用一个比喻回答:“我在镜子前练习100遍,都跟一次实战体验不同。就好像考试,也许模拟卷可以做到90分以上,但真正到考场了,可能就是七八十。”
对伯远而言,密集比赛的两年不仅锻炼了舞台上的抗压能力,也为自己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养分。如今的他,正在制作首张个人专辑:“这次,我并没有以唱跳作为标签,而是想做一张慢歌为主的专辑,呈现自己声音里的情感讯号。说实话有些冒险,但这是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他说:“这也是在比赛中慢慢学会的,太在意结果反而会忽视工作的乐趣,不如在过程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等到再次回到《披荆斩棘2025》的竞技现场,伯远已经学会了享受舞台、表达自己,“这个阶段的我,有点像刚刚毕业踏入职场的大学生,既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失去少年的朝气”。
高卿尘,从异乡客到追梦人
时隔两年再组团合作,两位队友对高卿尘的评价出奇一致:果断。
然而4年前,记者第一次采访高卿尘,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却是“软萌”:轻声细语的“泰国口音”,阳光灿烂的笑容,遇到不懂的中文词句立马就拿出本子记录,妥妥的好学生。
好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高卿尘有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从拼音到汉字,从日常用语到成语典故,他把学习中文当作最重要的功课。“我觉得中文是一种特别美的语言。第一次看到汉字,就感觉像是一幅很美的图,让我越来越想在中国探索更多。”
拍摄《锦绣安宁》《逐玉》等古装作品时,高卿尘从台词到礼仪文化都认真学习,小到走路步幅都反复练习。“我第一次这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定要好好学习,绝对不能‘摆烂’。”
好学生也有自己的困境。偶像身份出道,高卿尘在中泰两国备受关注。然而,从INTO1“毕业”后,他也经历过手足无措的阶段。
“有一段时间,我有一种失去了自己的感觉。”他说,“有可能因为外界的声音太多了,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反而忘掉了自己,最后甚至到了一个难以承受的状态。”
直到一个早上,高卿尘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在想为什么要自我怀疑?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外界声音?我为了追求梦想来到中国,努力学习语言,努力唱歌、演戏,我没有辜负每一个机会。”
这个瞬间也给了高卿尘许多创作感悟。当被问及最想在未来创作中表达什么时,高卿尘回答:“想在歌曲中加入一句泰语:我很棒,很厉害!”他说:“因为我发现当代人经常很焦虑、很内耗,常常会忘了夸自己,我就想把这句话加到歌曲中,告诉大家一定要学会欣赏自己。”
比赛中,伯远和刘彰常常有对表演犹豫、不确定的时刻,每到此时,高卿尘总会站出来说:“先做就对了。”这也是他经常自我鼓励的话。
刘彰,世上并没有那么多路痴
对于重回舞台的刘彰而言,《披荆斩棘2025》的初舞台并非易事。
两年没有参加唱跳训练的他,在第一天的唱跳小考中就出了糗:舞蹈动作没记熟,踉踉跄跄跳完了一小段。那一天,刘彰备受打击,但更激发了他不认输的拼劲。在接下来的3次公演中,他全身心投入歌曲创作中,承担着大量改编工作:写词、编曲、练舞,“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全力以赴比赛的时期”。
这是一种久违的热血体验。从INTO1“毕业”后,刘彰选择重回校园,在纽约大学攻读经济学。那段时间,他觉得自己与舞台渐行渐远了。“说实话,当时的确有动摇过,也有过很多自我怀疑的时刻。”
他曾想过放弃音乐道路,但生活中的许多瞬间又把他拉回舞台。他学宏观经济学,最深的感触是“学会用理性的角度去理解感性的人类”,这和音乐创作殊途同归;他偶尔点开评论,看到粉丝深夜的鼓励,“突然就憋了一股气,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他也在空闲时前往各地采风,与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对话,“意识到创作应该更谦卑,才能真正找到与听众的共鸣”。
18岁以前,刘彰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好好读书上名校;20岁,他开始了迟来的叛逆,参加《说唱新世代》不断犀利输出,参加《创造营2021》开启偶像之路,“那真是一个小大人的状态”。
大学毕业后重回演艺圈,最让刘彰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不算太远的旅行。“我是一个路痴,总是特别害怕自己找不到目的地。”
一天,他下楼散步,没有带手机导航,弯弯绕绕走了好长的路。“一开始是有些迷茫,但走着走着就开始观察周遭的一切。”他说,“我看到了花草,看到了熟悉的路牌,回想自己一路的成长经历,突然意识到我们常常忽视了路途上的风景。”
那一天,刘彰还是兜兜转转回到了家。“我意识到世界上其实没有那么多路痴,只是有太多永远盯着终点的人。”
采访过程中,伯远、高卿尘、刘彰总会跟记者提到一个词:毕业。对他们三人而言,两年前的解散是一段人生的完结与重启,两年后的重逢更像是一次“返校汇演”。两年间,他们或在舞台或在片场又或在校园,独自走过一程风景,归来依然充满热血、充满期待。
高卿尘,伯远,刘彰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