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走进江西南昌市老年大学,一阵整齐而深情的朗诵声悠悠传来,令人不禁驻足聆听。朗诵表演艺术团的成员们正以激昂而饱满的声线,重温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他们不仅诵读文字,更倾注了深沉的情感,仿佛与千年之前的王勃隔空对话,让经典在声音中焕发新的生命。
今年3月,南昌市老年大学朗诵表演艺术团正式成立,该朗诵团致力于弘扬南昌文化,打造精品节目,目前正全力筹备大型诗剧《滕王阁序》的排演工作。演出不仅涵盖朗诵,更融合大鼓、南昌方言、民乐和舞蹈等多重艺术元素,致力打造一张彰显南昌文化的亮丽名片。
这样的文化传承实践,正在南昌市老年大学处处生根发芽。银发学员们不仅在课堂中汲取知识、丰富人生,更积极投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成为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中华民族拥有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生动见证。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昌市老年大学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开设书法、国画、戏曲、民乐等课程,为非遗传承搭建起一座桥梁。近年来学校还陆续开设了豫章剪纸、赣绣、泥塑、陶瓷等非遗传承班级,助力地方非遗文化传承,并在校园开放日和老年文化艺术展演重点推介,加大非遗类专业宣传力度。
绘染布画班的万阳智老师是万家绘染布画的传人,万家绘染布画传世300多年,从深宫走至民间,2007年被认定为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直对布画绘染有兴趣的学员李冬妮在万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参加各种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和竞赛。2020年5月,李冬妮创作的十幅染绘装饰画参加了日本东京港区中国传统艺术交流展。在2023年8月,李冬妮还获得了非遗万家绘染布画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她感慨,“南昌市老年大学给我提供了第一节课,给我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还强化了我对非遗的社会责任担当和文化传承使命感。”
还有很多像李冬妮这样的银发学员,不仅成为了传统文化技艺的学习者,更逐渐成为文化传播者。
84岁的贠淑真是南昌市老年大学资深学员,她虽然年事已高,但数十年来风雨无阻,坚持到校上课,在戏曲课上的那股认真劲儿丝毫不输年轻人。“八旬”学霸的名声传了出去,各路媒体也慕名前来采访报道。贠淑真的爱人和儿媳也深受她的影响,一同走进了老年大学,一家人相互鼓励、各自学习。
近年来,南昌市老年大学持续推进评选“学习型家庭”,组织“家属开放日”,让家庭成员左手牵右手走进老年大学,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将文化的火种播撒开来,逐渐蔓延至整个社会。
此外,南昌市老年大学通过组织学员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学校的文化影响力从课堂延伸至社区,也让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公众视野。
让文化创新活力“强”起来
文化创新是传统文化永葆生机的关键。近年来,南昌市老年大学通过应用数字化手段等方式,为银龄群体突破传统创作边界,寻求文化创新提供试验场与孵化器。
南昌市老年大学紧跟时代需求,联合中国电信推出“智享乐龄AI助手”,依托DeepSeek模型提供24小时智能咨询,成为老年学员的“智慧小棉袄”。聚焦主流AI工具,开设手机AI应用班、AI软件基础班等8个线下班级及2门线上课程,覆盖文化创作等场景,创新“场景化+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复杂操作转化为适老化指令,帮助学员创作怀旧视频、AI诗词等数字作品,助力老年人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
2020年以来,南昌市老年大学还依托省内主流新媒体平台举办了云上艺术节活动,不仅面向全市老年人线上征集作品,同时对学员成果汇报演出节目进行录制展播,让银发学员有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2024年举办的第九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通过线下演出、精品拍摄、线上展播相结合这一创新形式,吸引众多老年朋友参与转发、投票,各平台作品播放量突破408万人次。与此同时,南昌市老年大学还通过“老友大学堂”线上平台开展云展览、直播教学等,将优质课程和文化活动覆盖至更广泛老年群体。“老友大学堂”平台上线课程超100门,注册用户突破16万,访问量达409.6万次,让优秀文化通过屏幕传递至千家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市老年大学还不断深化校地合作与产教融合,形成多维协同机制,探索文化传承从单一输出到生态共建的跃升。
老年大学作为“文化养老”的特殊载体,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赓续文脉、传递薪火,写就一份充满智慧与温度的“银龄答卷”。在南昌市老年大学,银发学员在学习和传承文化中收获着美好生活,也用自己的热情、智慧和行动,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南昌市老年大学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