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抗战老兵金平珍,用一生书写“忠诚”
2025年09月05日14:29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于冰
小号 中号 大号

“日本鬼子要灭中国,不料想中国人决心和他打。(中国人)坚持了七八年,国强民防。到如今日本鬼子想要回家,被我们游击队牵制了他,日本鬼子回家十分困难,到明春就把他们打……”

夏末的阳光洒在河北省行唐县城的一处静谧小院,98岁的金平珍老人正一字一句地为《环球人物》记者唱着七十多年前的抗日军歌。歌声嘹亮又铿锵有力,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硝烟与信念。

逝去的岁月在老人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闪烁着对往昔烽火年代的回忆。

少年奔赴八路军

河北省西南部的行唐县,是一片遍布革命印记的土地。1927年1月,金平珍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家。

17岁那年,他被日本兵抓去当壮丁,囚禁于炮楼中强制劳作,一关就是大半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与无情。一个深夜,他趁日军守备疏忽,从近两层楼高的炮楼偷偷滑下,头也不回地奔入茫茫夜色。“天黑得辨不清方向,跑反了路,是一路打听才摸回家的。”他回忆道。

那时的河北大地,日军铁蹄肆虐,村庄焚毁、百姓流离。自幼目睹暴行的金平珍,心中早已埋下抗日的种子。一天夜里,他告别父母,与同乡青年结伴,踏上了寻找八路军的征途。“带队的人领我们走了好几天,每天吃两顿小米饭。”他们历经跋涉,终于在张家口找到了八路军队伍。

1945年1月,18岁的金平珍正式加入八路军。彼时抗战已进入反攻阶段,但他报国之心炽热如初。当年10月,晋察冀军区炮兵团在张家口市西山坡营房成立,金平珍因身体素质与作战能力出色被选入该团一营六连,成为一名炮兵战士。

炮兵团成立那天,聂荣臻司令员亲临讲话:“大炮是我们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武器,丢人不能丢炮,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大炮,有了大炮我们攻城不用靠梯子,不用炸药包,所以必须保护好大炮,让它在战场上发挥威力。”聂荣臻还曾拍着战士们的肩膀说:“好小伙儿,就是有些瘦,以后要给你们加强伙食,让你们每顿多吃二两肉。”这句简单的话语,让金平珍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那时炮兵团的条件极其艰苦,武器装备大多是从日军手中缴获而来。一个连仅有三门“三八式”野炮,炮弹最远能打十五里,需六匹骡子拉运。后来,团里又添了能打二十五里的重炮,则要八匹骡子才拉得动。

骡子是炮兵最亲密的“战友”。金平珍记得,有一次中秋节部队发月饼,他悄悄把自己的那份月饼喂了骡子。晚上连长发现后,默默地从自己的干粮袋里掏出两个月饼塞给他。“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甜的月饼。”金平珍说。

金平珍和许多战士一样,没上过学,不识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更不用说计算复杂的炮弹射击角度了。连长就耐心地带着大家,一个个把头探进炮膛,手把手地教如何调炮筒;连里还派了教员,从认字开始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

尽管条件简陋,但战士们的斗志无比高昂。作为六名炮手之一,金平珍在战斗中需要根据指令自行填装弹药。因为炮弹数量有限,平时训练只能用土制的炸药块代替,“让装几块就装几块”。

在战火的锤炼中,金平珍快速成长。1946年1月,因作战勇敢、吃苦耐劳,经党小组长贾正才介绍,金平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金平珍和战友们正远在宁夏。“当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我们把连长高高抛起,大声欢呼,眼泪哗哗流,这是我们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胜利。那天,我们宰了羊,隆重地庆祝新中国的成立!”

耳朵被炮弹声震聋

新中国成立后,战火并未远去。1950年,金平珍随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部队先乘火车抵达辽东省安东市(今辽宁省丹东),随后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期间,金平珍还和战友们学了几句简单的朝鲜话。“巴里巴里就是快走的意思。”老人家向《环球人物》记者介绍道。

朝鲜战场条件极其恶劣,战斗异常艰苦。金平珍回忆说:“打仗的时候经常吃不上饭,我们随身带着小袋炒面,实在饿得不行了,就抓一把雪,和着炒面咽下去。”美军战机时常在天上撒传单,战士们就用这些传单卷些干草做卷烟抽。

很多时候,金平珍和战友们住在防空洞里。“有一次,我带着班里的几个战士出去背炮弹,保障前线供给。回来时发现,我们的防空洞已经被美军炸毁了,被子什么的都被炸飞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老人家面色凝重。

还有一次,他带了一个排去执行任务,归来时就剩他和另一名战士了。“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我要替这些战士们夺取胜利,好好活下去!”老人说到这里,握紧了他那微微颤抖的拳头。

在一次炮火反击中,金平珍的耳朵被震伤,听力严重受损,落下了终身残疾。但提及这些,老人家只是平静地说:“值得。”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金平珍被调到东北建设兵团,前往距离米山县三千多里地的地区参加开垦“北大荒”的任务。面对荒无人烟、野草丛生的艰苦环境,他和战友们用双手和汗水硬是开垦出了一片片肥沃的土地。

终达成毕生心愿

1957年,由于水土不服和身体不适,金平珍复员返乡务农。因家里穷,没有多余的房屋给他住,村里出面帮工,为他盖了三间小房。

多年来,金平珍始终以共产党员和人民解放军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向组织伸手,也不愿意麻烦组织为他走特殊渠道。他常和家里人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能活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现在能吃得饱穿得暖就很知足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党旗和八一军旗。”

这些年,儿女孝顺,孙辈们也学业有成,金平珍对此感到非常欣慰。但在他心底,一直深藏着一个未了的心愿: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仪式,敬一个军礼。

2018年,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站在晨光熹微的天安门广场上,金平珍换上一身整洁的旧军装,挺直微驼的脊背,缓缓抬起右臂,努力绷直指尖,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如今,金平珍老人依旧保留着军人的风骨与气节。他每天都会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变化。他的房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纪念章,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见证了他不平凡的戎马生涯,更见证了他对祖国矢志不渝的忠诚与热爱。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镜头里的战士年轻挺拔、装备精良,而金平珍仿佛看见的却是当年那些用骡马拉大炮、用身体扛弹药、用雪水就炒面的战友们……

岁月无声,军歌嘹亮。九旬老兵用他的一生,诠释着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不朽”。

(感谢中共行唐县委宣传部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高玮怡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