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号,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在拉萨首演。当时,谁也不能预见这部剧能长虹13年、创收超16亿元,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演艺之一。13年过去,《文成公主》成了外地游客进藏旅游的必看打卡项目,因为演职人员90%以上都是当地藏族群众,直接带动就业超万人次,助力828名易地搬迁群众、900余名返乡学生实现就业。
从荒山开始建设,到今如园区车水马龙、演出场场爆满,《文成公主》何以爆火?如何实现了它持续的创新发展?
如今,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环球人物》与剧目总策划、出品人李元媛进行了一场对话,解密《文成公主》爆火背后的密码。
以天地为舞台
《环球人物》:您如何看待实景剧《文成公主》如今爆火的现象?在您看来,它吸引观众的核心亮点有哪些?
李元媛:《文成公主》的持续火爆,是文化、旅游与艺术的深度结合。它不仅仅是一部剧,更是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在我看来,它的爆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文成公主》实景剧不同于一般话剧、音乐剧,它有着无与伦比的“天地舞台”——世界屋脊的天然背景,这是最直观、最无法复制的核心亮点。演出场地在拉萨慈觉林村,与雄伟的布达拉宫隔河相望,以连绵的山体为天然背景。当夜幕降临,舞台灯光亮起,星空、山川与舞台融为一体,这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和神圣的仪式感,是任何室内剧场都无法给予的。观众买的不仅仅是一张戏票,更是一次在“世界之巅”感受天、地、人交汇的独特体验。其次,《文成公主》拥有宏大叙事的“文化共情”。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是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典范。这个故事有极高的认知度和情感基础,容易引发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剧目还极尽所能地展现了唐蕃两地的文化艺术精华。从大唐的宫廷乐舞、繁华市井,到西藏的非遗歌舞、传统戏剧(藏戏)、民俗活动,都被巧妙地融入剧情。
因此,《文成公主》没有停留在浅层的风光展示,而是对藏族的文化、宗教、习俗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呈现。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润物无声的文化滋养。
《环球人物》:这部剧并不是上线即爆火的,哪些关键转折点让它的知名度和口碑迅速提升?
李元媛: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从高起点亮相、经历市场检验与调整、到最终成为现象级IP的演进过程。
2013年8月首演时,这部剧在媒体和文旅行业中收获关注。当时高原夜间的气温很低,演出时长约90分钟,结束时几乎都23:00了,但许多观众却反馈很值得。
2015年—2017年,游客的“口碑”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旅游论坛疯狂传播。“在拉萨星空下看实景剧”成为流量密码,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同时,随着西藏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西藏游”热度整体攀升,该剧的目标客群从初期较为高端的群体向更广泛的大众旅游市场渗透。
2018年以后基本上就是成熟期,完全融入西藏旅游标配,成为现象级文旅IP。 此时,观看《文成公主》已与“参观布达拉宫”、“游览八廓街(大昭寺)”并列成为游客赴藏的“必体验项目”之一。它不再是单纯的演出,而是西藏文化旅游的标志性目的地。观众反馈更加集中于对文化震撼、视觉奇观的赞誉。
“一场与极限条件的博弈”
《环球人物》:如此庞大的项目,在筹备和演出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阻碍?又是如何克服的?
李元媛:《文成公主》实景剧的创排堪称一场与极限条件的博弈,其困难是多维度的。
首先是剧目立项后的自然挑战,高原施工极度艰难,缺氧、低温极大影响工人和机械效率,且工期受严苛气候窗口限制。到了演出时,演员需在夜间低温大风中保持状态,对体能是巨大考验;面对数亿元总投资对西藏文旅项目是空前规模,回收周期长,初期运营成本高昂,资金链面临持续压力;再有就是人员管理,演员90%以上都是当地人,毫无演出经验,我们要把他们从零基础训练成纪律性与表现力兼具的团队,并克服语言、文化理解隔阂,协调其日常农牧与夜间排练演出的时间冲突。
这些困难我们都一点一点克服了。通过政策与资金扶持保障项目启动;采用分段施工、科技御寒对抗自然条件;最关键的是,通过文化共情、分组管理,激发演员的文化自豪感与内在使命感,将人员挑战转化为最打动人心的核心优势;多方位举措全面解决问题。
《环球人物》:实景剧对舞台设计、场景布置要求极高,在打造以拉萨自然山川为背景的舞台时,有哪些创意和设计理念?在运用高科技视听技术增强演出效果方面,做了哪些大胆尝试?
李元媛: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切中核心的问题。《文成公主》实景剧的舞台和科技应用,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设计理念并非与自然对抗,而是“以天空为幕,以山川为景,科技为笔,文化为魂”,实现人工与自然、科技与艺术的极致融合。
首先是一个非传统的“反向设计”理念,通常剧场是“先有舞台,再有布景”。而《文成公主》的设计是从背景向前推演的。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不破坏拉萨的自然天际线,如何让布达拉宫的视野依然神圣,然后才在这个前提下,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能与环境对话的舞台。整个剧场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剧院”,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西藏传统的村落,舞台建筑巧妙地化身为一座“藏式宫殿”,与远方的布达拉宫遥相呼应,自然地“生长”于环境之中,毫不突兀。各个功能区都被巧妙地隐藏在这“藏式建筑”内部,特别是庞大的舞台机械和灯光设备,通过巨大的舞美展示,既保证了功能的实现,又维护了视觉上的纯粹与自然。整个剧情围绕“公主入藏”这条路展开,舞台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阶梯、坡道和移动、升降的舞美平台,通过演员的行走、攀爬等表演,结合灯光、多媒体投影,在视觉上动态地“绘制”出这条漫长的唐蕃古道。
再说科技,《文成公主》作为实景剧,并非为了炫技而使用科技,所有技术手段都紧密服务于情感渲染和文化叙事。比如,演出中四幕二场“雪山风暴”一幕有极致的环境模拟特效。技术团队通过环保材料制造出规模空前的人造暴风雪,配合灯光与风机,在高原的夜空中真实再现了风雪交加的艰难旅程,让观众不仅看到,更能“感受到”寒冷与艰辛,极大地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
《环球人物》:“第五幕:藏汉和美”是全剧的高潮,创作、排演这一幕的时候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现场故事?
李元媛:这一幕确实是全剧的灵魂与高潮,它超越了简单的欢庆,升华至民族融合与信仰共鸣的精神层面。
我记忆深刻的是演员的“本真祈祷”,超越表演的信仰之力。舞台上出现宏大的场面,演员们共同祈愿和平。对于专业演员,这是一个需要调动情绪“表演”出来的环节。我们最初担心这些非专业演员在如此重要的环节无法表现出足够庄重和虔诚的情感,但当音乐达到顶点,演员们自然而然地双手合十,吟唱起悠远的经文,眼神清澈而专注,那是一种发自心底、流淌在血液里的信仰之力。他们的祈祷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这种无比真实的情感洪流,拥有任何表演技巧都无法比拟的震撼力,它直击灵魂,也让同台的专业演员深受感染,使得整个场面充满了神圣的光辉。
“民族团结的生动史诗”
《环球人物》:在西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的重要节点,《文成公主》这部剧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李元媛:在这一重要节点上,《文成公主》实景剧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展示,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史诗。通过艺术化再现历史,将“唐蕃和亲”这一凝聚民族共识的经典IP转化为情感纽带,直观诠释了汉藏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从文化交流与融合角度看,其积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实景剧形式,将藏戏、歌舞等非遗文化与现代舞台技术融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其二,剧情深刻展现汉藏文明互鉴历程,如中原纺织、医药传入吐蕃,吐蕃文化反馈中原,强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三,演出凝聚了数百名汉藏演员及民众共同参与,在实践中深化情感交融,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
《环球人物》:对于《文成公主》未来的发展,您有怎样的规划和愿景?
李元媛:《文成公主》实景剧的未来发展,需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以创新驱动升级,从“一场演出”演进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2025年,我们创新推出“云端圣城”低空观光项目,未来将积极打造申报区域低空旅游示范基地,还将推出研学产品等消费场景。同时,我们还将丰富特色场景与活动,持续创新更多特色场景,让消费者实现从“看”到“玩”的旅游体验转变。未来的《文成公主》,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此外,加强“科技融合、产业联动、国际表达”三大战略,从一个成功的演艺产品,升级为一个持续赋能西藏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的超级文化平台,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文成公主》,李元媛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