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东极蓝与红
2025年08月29日17: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冯源
小号 中号 大号

第一次看到了蓝色的大海,那是我毕生不会忘记的一片蓝色。它无以名状,相比之下,天空都显得清淡,特别是有白色云雾的时候,更显寡淡。不知是太阳把最为纯正的蓝色馈赠给了大海,还是大海向太阳萃取了最为精华的蓝色。

那一次是2005年8月17日。当天清晨,一艘白色的船驶出了舟山著名的沈家门渔港,前往东海深处的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应舟山方面邀请,英国二战老兵查尔斯·佐敦要去那里,缅怀63年前在“里斯本丸”号上死难的战友。

需要说明的是,东极不是岛,它是由多座海岛组成的乡镇。“东极”的名字只是形容它在舟山群岛中的位置,而中国还有比它更东的领土。

如今,随着“里斯本丸救援事件”的广为人知,东极声名大噪,成为历史地标,也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而在当时,它的故事还不为人所知,一如那些海岛上的石头屋子和老渔民,坚忍、朴实、谦逊。

佐敦老先生当时87岁,身着格子衬衫和灰色长裤,身板硬朗。尽管在船上颠簸了3个多小时,但是船一靠上东极镇庙子湖岛的码头,他就快步下船,迈上台阶,和等候在此的老渔民陈永华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两人时隔63年后的再度相会,更是遇险者和救援者两个群体之间的重逢。

如果穿越回1942年10月2日,东极海域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里斯本丸”船头翘起,船尾下沉,英国战俘在奋力求生,十多艘日本军舰在周边游弋,却拒不救援,日军还向逃生的战俘开枪,也一定会有战俘的血漂浮在蓝色的海面上。

这批战俘来自香港。有这样一段史实:日军攻击东南亚的时间,甚至比攻击珍珠港更早。而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多年以来扶持日本,视作盟友,在看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立场上,也时有暧昧。最终,昔日的“学生”日本,就连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所用的红砖也从英国运来的日本,终于反戈相向了。

这实在是很像孟子讲过的“逄蒙杀羿”的人性恶的寓言。不过,孟子最终还是主张性善的,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在1800多条人命“将入于海”时,日军采取的措施是袖手旁观,把战俘船的船舱封死,向战俘开枪,把攀上船只的战俘踢回海里……

真正保持“怵惕恻隐之心”的,倒是衣着破旧,皮肤黝黑,且很可能“大字不识一担”的中国渔民。约200名渔民纷纷驾着远不如钢质军舰牢靠的木质渔船,赶来援救,不但救起了384人,而且还让在场日军突然明白了“纸包不住火”的道理。

英国战俘汉密尔顿就曾在回忆录中愤怒地指责,日本人原本想让他们都淹死在海里,这样就可以把责任推卸到用鱼雷打中“里斯本丸”的美国人身上,直到中国渔民赶来救援,才改变了主意。

而到晚年,东极镇青浜岛上的老渔民林阿根回忆起救援,还心存遗憾。当时英国战俘是顺着潮水往青浜岛漂过来的,“那时老百姓穷,都是小木船,划不快,一个上午只能来回救两次,有些英国人还来不及救,就被退潮卷走了。”

在他们的心里,救人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这只是做人的本分。东极镇文化站站长梁银娣的父亲梁奕卷也经历过那次救援。她曾告诉记者,舟山渔民的传统是:“我哪怕在陆地上和你有三代的冤仇,在海上看到你有难,也要救你。”

无论如何,当时的中国渔民的所作所为,才称得上是“知行合一”。当时的蓝海已是一片苦海,中国渔民的血性在蓝海和苦海中闪耀出一片生命的红色。10月的海水已经转凉,而中国渔民的援助让英国战俘感到了一辈子的温暖。

美军误射了鱼雷,日军借刀杀人,而只有中国渔民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在那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立场:坚守正义,从无偏离。

“当时我上岸时又冷又饿,中国人给我送来了红薯和绿茶,我一直记得它们的温暖。如果没有他们的搭救,就不可能在战后结婚,建立了一个大家庭。”重返东极的查尔斯·佐敦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已经是四代同堂。他应该不知道,红薯当时是渔民的主粮。他们大多穷困,是买不起也吃不起大米的。当时,也有少数家境较好的渔民,拿出了珍贵的大米和白糖。

午后返航,船只途中专程前往青浜岛东面的沉船海域。查尔斯·佐敦向长眠海底的800多位战友献上了玫瑰花。87岁的老人站在甲板上,双手紧紧握住船舷上的栏杆,双肩不停地抖动,深深地低下了头。没有人会忍心去看他脸上是否流着泪水,我看到红色的花瓣漂浮在蓝色的海面上。

岁月不饶人,老兵、老渔民、故地的重逢,殊为难得地在2005年实现过一次。如今,他们均已作古。但是,我们要记得,历史并没有远去,那些善良而勇敢的人们是永远的英雄。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渔民,英国,中国,战俘,救援,蓝色,日军,日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