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夏天,甘肃的张建宗和父亲张以芳来到田间地头,父亲头戴草帽、穿着背心,或摇蒲扇或吃西瓜,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笑容,一个朴实快乐的农民形象,在视频中出现。至此,这个名为“三喜爷爷”的账号出世,彼时,谁都没想到,它在四年后会坐拥近300万粉丝。
如今,三喜爷爷的“翻拍古诗词”系列,不仅引得网友惊呼“语文课本活过来了”,其扮演的武侠人物还得到导演徐克点赞。8月22日,封面新闻对话“三喜爷爷”账号运营者,老人的儿子张建宗,听他讲述四年来的文化传承之路。
从老农到“将军”
西北农民大爷演活古诗词
“嗨呀!”远远传来的,是中气十足的吼声。
漫天黄沙中,老爷子须发皆白,红色抹额和披风迎风舞动,黑色铠甲已然破损。长刀在手,是武器,也是重伤身躯的依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声长啸后,老爷子横刀而立,一人,站出了一支队伍的气势。
“三喜爷爷”张以芳
这是三喜爷爷“翻拍古诗词”系列第一集,也是热度最高的视频之一。在视频下方评论区,有“感动,家国安稳不易”,也有“热血沸腾,突然理解了这首古诗”。
至此,张建宗和团队成员,确认了账号调性,也开始进行系统性创作。三喜爷爷的古诗词系列,目前已经进行到第15集,有家国情怀的《过零丁洋》,有江湖侠气的《侠客行》,也有缅怀爱妻的《江城子》,无论哪一种风格,三喜爷爷都能演绎出诗词中的厚重情感。
“越到后面,我们创作越慎重,因为很多家长也会让孩子看视频。”张建宗回忆起《悯农》的创作时,有感而发。
本月初,三喜爷爷账号发布一条视频,其表现的,是脍炙人口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视频发布后,张建宗在评论区收到了两条关键反馈,“配文写的《悯农》,但评论区不少网友都说,它该叫《锄禾》,但其实,这首诗是改过名字的。”而另一条评论则关乎内容表达,诗歌中,“锄禾”锄的是水稻禾苗,但三喜爷爷在视频中用割麦子进行表现。“我们本意上想表达珍惜粮食,并没有想重点体现锄禾,但这也给我们做了提醒,内容创作还是应该注意字面意思表达。”
张建宗和父亲张以芳
除了古诗词,三喜爷爷还进行过武侠人物的创作,在账号的置顶视频中,三喜爷爷将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黄药师等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导演徐克在公开采访时为其点赞,“三喜爷爷很精彩,真的是江湖人物”。
谈及此,张建宗笑道,“还是小小自豪了一下,一个农民大爷,没有任何表演基础,但能胜任很多他喜欢拍的角色,挺高兴的。”
当非专业遇上专业
流量的尽头是热爱
张以芳今年68岁,种了一辈子地,脸上的沟壑和西北纵深的黄土地一样。如今已经从农田“退休”,过上含饴弄孙的生活。
2021年,儿子张建宗的影视公司效益下滑,父子俩在家“闲着没事儿干”,拍摄了文章开头的那条视频。张以芳小名为“三喜”,账号名字也就定为“三喜爷爷”。
“真的就是随缘创作,拍什么,怎么拍,只有一个大概想法,其他的,到了现场再调整。”张建宗的团队,全是影视公司工作人员,从视频精致度可以看出,服装、拍摄、后期,均出自专业人士之手。
“三喜爷爷”张以芳正在拍戏
创作之初,他除了打发时间,也抱着“团队练兵”的想法。没有固定创作模式,只要有时间,有精力,老人身体情况允许,大家灵机一动就开拍。“有时候一天就拍完,有时候状态不好,一条视频拍一个月也有。”
张以芳毫无表演基础,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表现。“老爷子很热爱这件事,你让他怎么演,他很快就能领悟,效果也很好。”张建宗说。
短视频的碎片式表演,对张以芳的演技要求并不高,再加上老人自身所带的年代感和故事性,短短十几秒,峥嵘岁月便跃然屏幕中。
“以前拍过很多类型,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边塞题材,将军、战士一类的。这和他们小时候听的故事,受的教育有关。”张建宗对父亲的喜好掌握得很准确,而老人找到自己热爱的赛道,视频效果也随之提升。
古诗词系列作为三喜爷爷最受关注的内容,其承载的,不仅是诗词内容表达,更有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张建宗感慨,“意义很大,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古诗词的自豪感,也承担起一部分的儿童教育作用,我们很高兴能做一个文化传播者。”
虽然视频热度很高,但张建宗暂时没有系统运营的计划,“一切都要根据老爷子身体情况来定,如果状态不好,一直停更也有可能。”张建宗回忆,最长的时候,停更过7个月。“账号有一定收入,但和我们的投入比起来,只够五分之一,我们做这件事,其实也想为自己公司增加业务机会,目前拍拍短视频就很好,以后的事根据发展情况看。”
张建宗,三喜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