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专访 | 这个夏天的“爆款”动画,也有它的名字
2025年08月20日11:01 来源:人民文娱 作者:罗雅轩 余驰疆
小号 中号 大号

这个夏天,中国动画的表现格外亮眼、全线开花。大银幕上,《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等影片叫好叫座,用二维技法讲述颇具哲思的故事;小屏幕里,被粉丝“催更”4年的《灵笼》第二季终于上线开播,用3D画面勾勒末日图景,讲述人类在未来浩劫后绝地求生的故事,在多个平台创下高分,播放量高达3.3亿。

“动画如今的发展是10年前不敢想象的,这是包括我们在内所有动画人努力的结果,是技术、创意和表达得到观众认可的证明。”在“匠心筑梦·焕新视界——中国科幻·国漫崛起”《灵笼》分享会上,艺画开天创始人兼CEO、《灵笼》文学策划阮瑞说道。

·阮瑞:艺画开天创始人兼CEO、《灵笼》项目文学策划。

会上,他与《灵笼》总导演董相博、总制片陈威共同讲述着这部热门动画的诞生故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动漫集团创作策划中心主任宋磊,科幻作家、华人科幻协会副会长江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计算生物学家、科幻作家叶盛,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兼CEO姬少亭等业内专家学者,则以《灵笼》为支点,共同探讨中国科幻与中国动画的融合路径。

·“匠心筑梦·焕新视界——中国科幻·国漫崛起”《灵笼》分享会嘉宾合影。

“《灵笼》带有中国科幻独特之处,它将科幻、奇幻相结合,从而表达中国人对未来的想象、对世界的想象。”在尹鸿看来,“《灵笼》把农业社会的乌托邦与赛博朋克、后人类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未来世界。”

可以说,在以《灵笼》为代表的国漫身上,观众看到了中国动画工业的新高度,看到了中国动画人、科幻从业者的“匠人精神”,更看到了“中国创造”的生命力。

末日是人性的放大镜

《灵笼》的故事发生在末日灾难后,世界混沌不堪、怪物横行,幸存的人类不得不避难于悬浮空中的灯塔上。这里有冷酷严苛、效益至上的生存法则,不乏各“派系”间的冲突对立,冰冷、无情、压抑。故事围绕“猎荒者”队长马克展开,第一季中,他经历数次生死攸关的战斗,也在无尽斗争中寻找真正的自己……

“《灵笼》讲的还是关于抉择的故事。”导演董相博对人民文娱记者说,“在极端环境下做出选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作为中国人,面对灾难与困苦的时候,我们的路径一定和西方不一样。”《灵笼》总制片陈威说。科幻作品面向未来与人类命运,末日则是人性的放大镜,主创成员希望借助这面放大镜,解读人性的复杂,展现生命的可贵,探索关于生存和自我价值的答案。

·陈威:艺画开天联合创始人、《灵笼》项目总制片。

·《灵笼》中末日灾难后的地面场景,充满各种“噬极兽。”

然而,刻画出这样一个宏大又细腻的世界,绝不是件简单的事儿。2017年项目立项时,国产科幻动画几近空白,末世题材更因高投入、高门槛无人问津。陈威说:“我们从小就喜欢科幻,这种事总要有人去干,如果不干,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不能做。”

创作从繁杂的前期准备开始。阮瑞回忆道:“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只做设定,建构世界观、完善细节和人物关系,故事阶段又用了一年。”在文学策划、人物设定过程中,主创团队精研了国内外经典文学著作,又研究大量科幻影视、游戏,还补足了医学、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剧本中的很多情节都经历了推倒重来的过程,成员们也经常因情节走向而争论,阮瑞因此设计了一个“三七定律”,即一个点子得到了七成同意后可以使用,剩下的三成可以留给观众们想象或质疑。

·董相博:艺画开天联合创始人、《灵笼》项目总导演 。

在塑造人物时,董相博坦言电影《勇敢的心》对他影响深远:“片中主人公愿意付出一切去追求心中自由的净土,和我们想透过《灵笼》角色表达的内容不谋而合。”《灵笼》中的马克和伙伴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禁区,抓住唯一的机会与灯塔法则抗争,成就了第一季的高光时刻。

在细节层面,《灵笼》团队同样精益求精。为了使灯塔等机械设施的结构、通讯技术原理符合规范,他们咨询中科院专家,开办“科学家超前专场”观影活动广泛吸收建议;设计战斗戏中重要的“重力体”机甲时,他们用3D打印样本保证每个关节均可活动,以此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他们还邀请特警作军事顾问,力求每个战斗场面背后都有实战与军事思维的支撑。

故事设定中,由于资源匮乏,灯塔“尘民”需要吃虫子制成的食品,为检验设定是否合理,团队成员们买来含虫子的食物材料,煎炒烹炸各种做法齐上阵,最终创造了“虫饼”。

2025年5月17日,创作了4年的《灵笼》第二季即将上线,主创团队仍在听取意见、修改细节。点映会上,生物学家叶盛指出DNA双螺旋链条应是不对称关系,这是中外影视中经常出现的失误,团队连夜赶工改正。董相博说:“《灵笼》几乎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

6天后,《灵笼》第二季上线,这个充满未来感和现实思考的故事很快引发热议。正如分享会上宋磊所说的:“《灵笼》把世界、社会和人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当情节的不可预知性和逻辑、情感的铺垫结合到一起,就会觉得非常地震撼人心。”

“每一块砖都是有编号的”

尹鸿评价《灵笼》是“顶天立地”的:顶天在于大胆瑰奇的想象、设定与画面效果;立地则在于接地气,不仅融入衣食住行的细节、方言的使用,还以灯塔和龙骨村的对比投射了当代人对地缘政治矛盾的忧患。“它把最大胆的想象和最现实的人们对今天世界的感受和感觉结合到了一起。”

这种“顶天立地”在第二季更为明显。第二季中,马克因兽化被放逐到地面,被地面的幸存者聚落“龙骨村”接纳。新的危机中,两种末日生存的路径发生碰撞。

相较于上一季,《灵笼》第二季在技术和视觉上都有了更深入的探索。首先是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制作这样一个大型动画,团队规模从五六十人提升至300多人,开创国内“3D动画的无纸化开发模式”与“准自动化动画制作流程”。大型动画制作往往需要十几个软件同时应用,而团队研发的系统能够跨平台同步信息,帮助上下游环节协同合作,并在10年间不断升级迭代。“每一个物件,小到一枚纽扣、一块砖,都是有编号的。”陈威说。

《灵笼2》还应用了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技术。第一季时,董相博还在为马克的微表情而抓狂,第二季中人物的面部细节已经达到“毛孔可见”的程度。在设计“麦朵六合大枪”这段打戏时,编剧、分镜、美工、灯光一齐构思,再加上擅用长枪枪法的动捕演员,最终有了“刚柔并济”的视觉呈现。

因此,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把《灵笼》称为“小型奇迹”:“它的稀缺性对于今天的中国科幻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未来在产业的多元延展上也会非常强。”

《灵笼》的独特与多元也体现在动画中东方色彩的呈现上。龙骨村充满市井气息,融入了梯田、麻将、拔罐、长枪、唢呐等元素,甚至一个场景中飘动的窗帘上印着《桃花源记》。初见龙骨村,阳光从穹顶洒落,在丁达尔效应下形成光束,照出旋转中的折叠梯田,旁边瀑布的水花溅起绚烂的光彩。

董相博说:“我们几乎在用电影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方式,来呈现对应的画面效果,比如我们会为单独的镜头去做补光和光影调整,也会按照不同情绪氛围去设计光影。”

第二季中,灯塔与龙骨村的对立代表着两种末日生存路径:灯塔希望留存人类火种、提高资源效益,却为此压抑人性、抛弃情感,也激发了人的反抗;龙骨村则选择在环境剧变的地面求生,在保证生存的同时追求生活的幸福。龙骨村的设想中蕴含着生发、转化的处世智慧与东方哲学,颇像是未来末日版的“桃花源”,这也是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的属于东方的浪漫和思考。

“可能得让世界慢下来”

人民文娱:从2019年到2021年第一季全部播完,再到第二季2025年上线,从行业来看制作周期是常规还是偏长?

董相博:确实感觉上偏长了一点,但这和《灵笼》的创作流程有关,剧本创作与中后期制作是有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无法同步进行,就像烹饪一样,前期需要采买、洗菜、切菜,最后才能烹饪。

阮瑞:剧本没有完成之前,没办法进入中后期制作环节。在前期,会有一个比较长的剧本准备期,从剧本大纲、分集梗概、导演台本到分镜准备,全部就绪后才启动动画制作。而在剧本准备中,情节调整十分常见:比如从大纲到分集梗概时发现问题,具体戏份、台词乃至前后内容都可能需要修改,要求也更高。这两个阶段是错开的。

董相博:在前期剧本创作的同时,中后期制作团队也会同步推进一些相关准备工作,等剧本出来后,刚好能衔接进来,制作的节奏会比较顺畅。

人民文娱:在角色建模方面,有观众发现精细程度达到了“毛孔可见”级别,包括马克“兽化”后的皮肤纹理与肌肉动态、龙骨村麦朵肩上小鹰隼绒毛的质感,这类细节打造是不是并不比宏大场面简单,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成本?

陈威:首先我们还是得感谢时代,科技在进步,制作难度已经比原来低很多了。细节制作的难度取决于从什么维度去看,作为一个独立的小个体,在技术上是比较容易刻画的,难点在于众多小个体的塑造水平如何保持在同一基准线上。这个原理和木桶效应是一样的。

董相博:真的感谢时代、感谢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像现在的鹰隼“小查盖”已经很可爱了,但最初我们想做的是有羽毛的雏鸟,而不是只有绒毛。羽毛就涉及到生物学、解剖学,每片羽毛都有自己的建模和运动轨迹。技术在进步,也许会越来越好用,但在实际应用落地的时候,必须学会抓大放小,把钱和精力都花在刀刃上。

人民文娱:这些年动画行业在整个影视圈中都有着非常亮眼的成绩,两位作为资深从业者,认为现在中国动画产业存在哪些机遇,又存在哪些隐忧?它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加持?

陈威:从个人视角来讲,首先要对这个行业有爱,对擅长的作品类型有爱——发自内心的爱。还要对预期目标、行业技术、各种流程,都抱以十足的敬畏之心。有爱又有动力,剩下的就是努力学习。时代一直在进步,我们现在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技术的发展。

董相博:可能得让这个世界慢下来。现在短视频盛行,很多人没有观影习惯,没人看的话自然也没有市场、没有行业新人。动画行业的从业人员可能会从事艺术和文学,还有一部分进入了游戏行业。行业内最好的资源是根据市场流动的,所以未来如果有大家的生活习惯作为行业的支撑,那么会有更多人继续做下去。

陈威:刚刚董老师说了他的担忧,但我会有另外一种观点。像我们公司现在已经接近无纸化办公了,人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屏幕的。短视频也好,动画也好,电影也好,小说也好,都会变成一种人可以选择与它交互或是不交互的载体。但是永远不会变的是内容,作品的内容一定是首位的。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灵笼》,阮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