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沙利文
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教育局体育部主任,2025年4月担任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团长。
7月6日是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教育局体育部主任杰弗里·沙利文的生日。今年的生日当天,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收到了很多微信信息和邮件——所有人都在恭喜他。
沙利文这才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他回复口信了。今年4月,他带领蒙哥马利13所学校的44名师生到访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在中国期间,我们的行程获得了巨大关注。我当时就想,哇,这可真是件大事。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给习主席写封信呢?”
结束中国之行后,他代表访华团师生,向习近平主席致信。“我在信中介绍了我们访华并开展匹克球交流的经历,也表达了感谢和愉悦的心情。”沙利文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在信中,沙利文写道:“匹克球已搭建起独特而欢乐的桥梁,帮助我们加强联系、互相尊重、共同学习。”“再次感谢您的远见和不懈努力,为我们两个国家和学生们提供了彼此走近、建立友谊、了解彼此文化的机遇。”
习近平主席回复说,很高兴看到匹克球这项运动成为中美两国青少年交流的新纽带。“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希望你们做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回复,令沙利文感到“喜悦和荣幸”。“能在生日那天收到回信,这太让人激动了。我立刻联系了学生代表,对他们说,‘嘿,谁能在两小时内赶到我家,就赶紧过来’。尽管当时是暑期,还是有很多人赶来庆祝,我们都深受鼓舞,并饶有兴致地回忆起收获满满的中国行。”
机会来了
匹克球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是一项隔网对抗性的球类运动。其场地大小与羽毛球场相同,球网高度略低于网球网,球拍略大于乒乓球拍,比赛的发球规则和计分方式与羽毛球和乒乓球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这项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走红。
“你觉得来一场为期12天的中国匹克球巡回之旅怎么样?有个机会来了!你不仅仅是运动员,而且将成为代表美国的青年‘大使’。”2025年1月,沙利文对来自理查德·蒙哥马利高中的学生科林·霍华德说。
科林在两年前的夏天开始接触匹克球,当时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想到,她的球技突然派上了“大用场”。科林说:“我没出过国,能去中国真是令人激动。”
科林是沙利文邀请访华的第一名学生。此前几天,沙利文被叫去参加一场会议。“大家提出,让我带队去中国,展开一场跨越上海、深圳和北京三座城市的匹克球巡回赛。”
时间再往前倒退两年。2023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习近平主席提出的‘5年5万’倡议,是这次旅行得以成行的背景和契机,感谢他的远见卓识,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机遇。”沙利文说,“当听到‘中国匹克球巡回赛’的想法时,我心想,哇,这将是一个绝佳机会。作为团长,我必须树立好的榜样。不过,从挑选学生代表到出发去中国,只有7周时间,该怎么安排呢?这次旅行又将如何展开?”
为了让学生代表成为合格的“青年友谊大使”,沙利文先是组织匹克球培训。“我所在的学区两年前率先将匹克球纳入校际联赛。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像科林一样经验丰富。”此外,中国文化课也非常重要。“我们教学生中文,教他们使用筷子,并向他们介绍将要访问的城市的历史。”
手中的球拍,心中的桥梁
访华团纪念徽章。
4月的上海,清晨的薄雾刚刚散去,访华代表团便踏入上海卢湾高级中学的校园。这里,热情的中国学生带他们参观校园文化展,并赠送礼物。随后,一行人来到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迎来针线和竹编非遗文化课——这是海派旗袍盘扣和里弄风筝的非遗手工。来自普尔斯维尔高中的学生代表伊恩·哈珀捧着自己亲手做好的成品,笑着说:“干手工活所需要的耐心,是我在运动中很少体会到的。”随后,沿着石库门的影子,他们又走进了豫园,感受老上海的细腻与灵动。
2025年4月,在此次访华中,美国学生与北京中学学生在匹克球赛场上交流。
几天后,外滩金融都市运动中心洛克体育公园迎来了阵阵欢呼。破冰互动中,击掌声和笑声混杂着晨风;匹克球的混双赛场上,“一中一美”的搭档配合越来越默契,比分也几度胶着。科林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当教练让大家组成“一中一美”混双进行传球游戏时,她一开始还有点紧张,但很快就笑着和中国搭档击掌,配合越来越默契。“每一次发球、每一个回合,都让我们更熟悉彼此——那种感觉就像认识了很多年的老朋友。”比赛结束,双方在颁奖台前紧紧拥抱,互道“下次见”。
此次访华的第二站是深圳。南下的飞机降落,阳光下的文华学校人声鼎沸。学生们热情地站在教学楼的窗户前挥手高喊,有学生从二楼窗户探出身子挥手,还扔下写着“欢迎美国朋友”的小纸条,接到纸条的美方学生立刻回以爱心手势。
在操场上,合唱声包围了来自美国的客人。科林的眼眶瞬间湿润:“他们的歌声和笑脸让我眼眶发热。”接下来的短短几个小时,结对子、互赠礼物、游园会、社团体验……陌生感在一声声“加油”中消失。傍晚的包饺子环节,有位中国学生用英文教伊恩“捏边”,伊恩故意捏得夸张,使得面粉在指尖翻飞,引得全桌人哈哈大笑。伊恩笑着说:“尽管我们语言不一样,但在球场上或在餐桌旁,我们就是搭档。”
深圳的桂湾学校带来了另一堂“友谊课”——金箔画、格斗机器人、AI体验让彼此交谈的话题延伸到科技与未来。在环保圆桌上,中美学生围绕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侃侃而谈。科林说,看到中国学生用流利的英语和中文交替阐述环保方案,她觉得“我们其实在为同一个未来努力,只是方式不同”。
此次访华的最后一站是北京。在北京中学西坝河校区的欢迎仪式上,沙利文感叹:“这里的红毯、旗帜与笑脸,让人觉得自己是贵宾,也是老朋友。”在北京第十中学,学生们体验了人工智能课程和中国武术。科林学完一套拳法后,忍不住对老师竖起大拇指,说“Cool!”,老师则回以“很棒”。
第二天,访华团前往居庸关长城,石阶陡峭而蜿蜒。沙利文与几位中国学生并肩而行,“他们问我,长城是不是和我想象的一样雄伟,我只能说,比我想象的还要壮观”。登长城时,有个中国学生开玩笑:“最高处有一块写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你现在是半个‘好汉’了。”沙利文大笑回应:“那我一定要爬到顶。”
沙利文的女儿丽根也参加了访华团。和父亲一起爬长城时,丽根按住沙利文的肩膀说:“爸爸,闭上眼深呼吸,你正站在中国长城上,我希望我们永远记住此刻。”
学生们还来到了故宫。走进太和殿前的广场,学生们自然地围成小圈。随着悠扬旋律响起,《茉莉花》的歌声慢慢地在古老的宫墙间回荡。游客被这突如其来的合唱吸引,纷纷驻足举起相机。科林说:“在这样的地方唱歌,就像把我们的声音留在了历史里。”
一次次击掌、一次次拥抱,友谊的种子悄然生根。科林在上海结识了中国搭档杰西卡,如今他们依旧保持联络,并约定未来定会再次相见。伊恩也表示,自己仍惦记着在此次访华之旅结识的中国朋友黛安娜和翠西:“哪怕只是再见她们一分钟,我都愿意立刻飞回去。”在中国,每到一所学校打完比赛,代表团团员瑞安·科克里都会拿出球拍请伙伴们签名。北京的最后一场友谊赛结束时,中英文的签名已经布满了整整两个球拍。瑞安把拍子摆在了美国家里,他说“这是最珍贵的纪念品”。回到美国后,有的代表团团员开始每天苦练中文,等着中国的小伙伴日后来看望自己。
“这正是我们期待的由体育带来的持久联结。”沙利文说,我每到一站,都强忍着泪水,克制着自己的感动之情,希望“匹克球外交”像曾经的“乒乓外交”一样,加深两国民众间的了解。
2025年4月,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游览故宫。
“新纽带、新使者、向未来”
就在沙利文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几天后,一部名为《匹克球外交:从学生运动员到大使》的纪录片举行了首映礼。在发言环节,访华团师生都称这次中国行是“改变人生之旅”。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2日,纪录片《匹克球外交:从学生运动员到大使》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首映礼,沙利文发表感言。
如今,沙利文在自己的办公室摆放着参观中国互联网公司时获赠的吉祥物玩偶,每天提醒自己要有创新精神。伊恩也开始将中国人的一些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热情好客的传统,中国人每天都在努力推动社会进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将这些智慧铭记于心,希望将它们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伊恩感叹,“人与人之间文化背景不同,但总能找到深刻共鸣”。
8月2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为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举办以“新纽带、新使者、向未来”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高度评价“美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国行”的意义,“期待中美青少年接过时代赋予的接力棒,做人文交流的生力军、中美友谊的传承者、和平友好的促进者,为中美两国的美好未来贡献青春力量”。
这也正是沙利文正在努力做的。他向记者介绍,蒙哥马利郡的公立学校系统已同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北京中学教育集团、北京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长期教育合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迎接中国学生访问蒙哥马利郡,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通过匹克球或其他体育活动再次访华。”
“我希望通过匹克球拉近美中两国学生乃至美中两国之间的距离。”沙利文说,虽然当前美中关系面临一些挑战,但青少年交流可以成为改善关系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通过青年群体,有意识地学习和接纳彼此的文化,增进相互理解,为促进两国间积极的关系与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
毫无疑问,这段跨越太平洋的旅程,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开花结果。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