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书画(王博硕/摄)
将罗书画推到“台前”的,是一部手术微纪录片。
不久前,这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主任,带领团队为一名出生仅3天、体重3公斤的“Berry综合征”罕见病患儿成功实施了心脏修复手术。
△ 点击观看罗书画专访视频
今年7月,手术微纪录片一经发布,便在社交平台上被疯转。随即,#22年全球仅7例罕见病患儿手术成功#话题冲上热搜,评论区里涌动着对华西医疗团队的惊叹:“华西医生又创造了生命奇迹!”“罗教授团队太强了。”就连罗书画的母亲也收到了一连串好友的消息,“这是不是你儿子?太厉害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罗书画有些“诚惶诚恐”。直到采访当天,他都没去翻过评论,这位爱吹小号的外科医生,打了个十分生动的比喻:“手术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奏’。外科手术,恰似一场交响乐演出,各亚专业团队如同乐团中不同声部。主刀医生不过是某一个阶段的指挥,只有各声部默契配合,才能演奏出完美的生命乐章。”
“欢迎小心脏回来”
一个多月前,当罗书画接下这台“火上热搜”的手术时,不由得眉头紧锁。
他回忆,这种名为“Berry综合征”的罕见病,合并了三种致命畸形:主-肺动脉窗缺损、肺动脉起源异常、主动脉离断,全球22年仅成功7例,“这是华西从未遇到过的挑战。”
压在他心口的,还有诊室里患儿父母的焦虑,“一个三十多岁的大男人,在我面前痛哭流涕。”如何将健康的孩子交还到他们手中,成了罗书画最大的牵挂。
抉择手术时机,像是在悬崖上“走钢丝”。“过早干预,可能引发新生儿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延迟则随时面临心脏骤停,失去手术机会。”经过多学科多轮会诊,他和团队最终将手术定在了患儿出生后的第三天,并采用“浅低温全身灌注下主动脉重建技术”,为患儿“修心”。
手术前夕,罗书画查阅大量文献至凌晨。他从当前国际主流的三种同类手术方案中,最终筛选出最适合患儿的术式——保留部分血管后壁结构,确保术后生长潜能,“这能大大降低患儿成年后,进行二次手术的风险。”
7个多小时的手术,如在刀尖“起舞”:从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到精准吻合离断的主动脉,最终患儿在超声监测下恢复自主心跳,“多学科团队护航,我们成功完成了这台十分罕见的‘Berry综合征’手术。”
· 手术中的罗书画。(视频截图)
罗书画记得,那天,当监护仪显示出规律的心电波形时,团队里的一名年轻同事,忍不住轻声低语:“欢迎小心脏回来。”
“一台好的手术,一定是有序的。所有的解剖结构,都在术前预判之中——没有意外,就是最好的状态。”罗书画这样概括起手术成功的“秘诀”。
在他看来,此次成功,不仅为国内治疗复杂先心病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向业内传递出了一个积极信号:符合条件的病例或许无需拖延至高危阶段,早期干预同样安全可行。
数日前,患儿顺利出院,家属发来的照片里,孩子抱着玩具的笑脸,让罗书画和同事倍感温暖。“这是最幸福的瞬间。”在罗书画的从业生涯里,有不少这样的瞬间,“毕竟有很多高难度的手术。”他笑道。
· 罗书画办公室里的“勋章”。(王博硕/摄)
推开罗书画办公室的门,视线总会被靠墙的立柜吸引,第二层隔板上,摆着满满当当的“勋章”:有家长定制的水晶相框,里面嵌着他穿手术服的照片;有孩子亲手捏制的陶土医生人偶,白大褂的褶皱都捏得细致;还有磨得发亮的奖杯,刻着“仁心仁术”的字样......“一些大点的孩子,还会给我写信、画画,这些都值得被好好珍藏。"
此刻,阳光透过百叶窗斜斜切进来,照得水晶相框闪闪发亮,像无数颗被救回的小心脏,在时光里轻轻跳动。
“You can be great”
指针拨回八年前。
彼时,罗书画以主治医师的身份,踏上多伦多病童医院的进修之旅。落地那天,机场广播里的英文播报声像潮水般涌来。他攥着中国护照,望着航站楼里陌生的面孔,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疏离感。
· 多伦多病童医院(资料图)
这种感受,在最初几个月尤为强烈。“医学交流没问题,但同事们聊起一些家长里短、当地文化时,我总插不上话。”罗书画笑着回忆,“很多人劝我要融入这个圈子。”
转折发生在一次心脏移植手术。当带教主任Dr.Glen Van Arsdell将主刀位置让给他,说“你来做,我给你当助手”时,他突然明白:真正的融入,不是模仿文化或语言,而是用手术刀赢得尊重,“这才是我来多伦多的目的。”
当天,他主刀完成了一台6岁心肌炎患儿的心脏移植,术后,Glen发来短信:“You can be great(你可以很优秀)!”这句简单的鼓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在异国他乡的“心门”。
“他是我的role mode(偶像),是世界顶尖的心脏外科医生。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一直把他视作‘引路人’,努力成为同样优秀的外科医生。”罗书画至今心怀感激。
罗书画在多伦多“泡”了三年。ECMO插管、高难度复杂先心病手术、3D打印辅助手术......他跟着全球顶尖团队把复杂先心病治疗手段学了个遍,还连续三年捧回北美先心病外科协会年会奖。
随着一台台手术的成功,一个个生命奇迹在指尖诞生,他的自信也愈发锋利。“中国医生能在‘国际手术台’上主刀,是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他感慨道,这段经历,也让他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2019年,罗书画回到华西。他发现,国内外科医生的职责已从单纯手术,延伸至更全面的医疗协调——既要精准诊断,又要充当心理辅导员,还需协调多学科团队完善术后管理。
这种角色的转变,让他更深刻体会到中国先心病家庭的“隐形困境”:部分基层地区仍存在诊疗信息不对称,部分家庭因康复资源衔接不畅产生焦虑。
罗书画忽然明白:手术成功只是起点。2024年,他成立“书画修心”基金,以经济援助为切入点,把希望送进了13个复杂先心病家庭。如今,十三双小手攥着希望,从最难的关头一步步走向新生,更在术后随访中感受到呵护、温情。
但罗书画的“修心”计划不止于此。作为四川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委员,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复杂先心病诊疗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基层培训破除认知误区,搭建线上会诊平台提升技术,推动建立绿色通道,加速精准转诊的落地。
如今,地方诊疗更精细,危重患儿少折腾,希望的种子在更多家庭生根。
罗书画的从医生涯,藏着两幅画面:一幅是“希望”。去年冬天,新疆早产儿小扎提跨越3000公里被转运至华西后获救;另一幅是“遗憾”。多年前,一个十岁主肺动脉狭窄患儿,手术成功却因脑部并发症离世。
这两幅画面,让他更懂得“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背后的深意。
面对焦虑的孕妇、崩溃的家长,他总柔声道:"生命有不可控,但我们会尽百分百努力。”诊室里,他常握着家长的手多聊两句,查房时给哭闹的孩子剥颗糖,“这些‘小事’,也能在无形中让一个家庭感到安心。”
从多伦多到华西,从手术台到基金,他始终记得Glen主任的那句话:“You can be great。”如今,八年过去,罗书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既要握紧救命的本领,更要传递温暖的力量。
“张医生”“罗爸爸”
在华西坝的梧桐树影里,罗书画的童年记忆总与白大褂的衣角相连。
1980年,他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外婆张光玗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博士、华西二院产科创始人之一。
· 罗书画的外婆张光玗(视频截图)
儿时的他,常被深夜里的敲门声惊醒。“一听就知道,是护士来叫‘张医生’了。”记忆里,外婆总套上白大褂就走,脚步急得像踩着风。直到多年后,他才渐渐明白,那些消失在夜色中的身影,承载着多少家庭对新生的期盼,“外婆接生过多少孩子,已经数不清了,但每个都像她自己的宝贝。”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张光玗把简朴刻进了骨子里。“晚上开灯要被念叨,一双鞋补了又补,但她却将全部热忱献给了产房。”罗书画回忆,“她直到93岁高龄还坚持坐诊,也从不问我赚多少钱,只关心我有没有新的成果。”
后来,当罗书画获得“北美先心病外科协会年会奖”时,他特意将奖杯带回外婆家,“她笑得很开心。一有客人来,她就会说这是我孙儿得的奖。”
2003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罗书画,成为首届规范化住院医师。起初,他在普外科专攻甲状腺手术,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某天,他在心脏外科病房外,遇见了那个扶墙学步的1岁男孩。
“小男孩刚做完手术,踉跄着摔倒又爬起。那么小的生命,那么坚强地活着。”这个画面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心中的答案:“这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这才是我想做的事。”
“修心”的光阴里,除了“罗医生”,罗书画还有个更柔软的身份——“罗爸爸”。
这缘起于几年前,一台肺动脉闭锁患儿的手术:孩子从胎儿期开始在他这里治疗,历经三次手术终于康复。后来复诊,孩子扑进他怀里,奶声奶气地喊“罗爸爸”。
这一刻,罗书画的眼眶红了,“作为先心病医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见证这些孩子一步步成长。等我以后再老一点,或许能目睹他们结婚生子。”
· 罗书画(王博硕/摄)
这声“罗爸爸”,像颗种子落进了他心里。2023年,他开通了抖音号“罗爸爸的先心宝宝”。在每天15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之余,他总会抽时间录科普视频、为网友答疑。从手术原理到术后护理,从政策解读到心理疏导,他用最通俗的语言,把专业知识变成家长能听懂的“安心话”。
在罗书画看来,能多让一个家庭少走弯路,他的付出就有意义。
这些年,罗书画的耳边常围绕着“天才医生”“年少成名”这类赞誉。每每面对这些声音,他却更愿意谈论团队的力量,“新生儿心脏外科被称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每台手术都是与死神的博弈。摘取这颗‘明珠’,靠的从来不是个人的锋芒,而是团队的默契、所有人的托举。”
如果非要说他给患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在罗书画看来,那就是“用心”,这也是他从医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的信条。
如今,罗书画正朝着新的目标前行:在西部打造先心病治疗高地,为孩子们提供更方便、优质的服务。两年前,罗书画的外婆离世,每当他翻看外婆留下的泛黄笔记,常常会想:“她接生过那么多孩子,现在换我守护这些小生命了。”
从华西老院区的产房到心脏外科的手术台,从“张医生”到“罗爸爸”,这份跨越时空的传承,正静静流淌。“外婆应该也为我感到自豪吧。”罗书画感慨道。
(实习生姚婧宇亦参与采访、拍摄)
罗书画,华西,小儿心脏外科,berry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