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文物局局长到故宫“看门人”退休,单霁翔一直积极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去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单霁翔也有了新身份——“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
近日,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他最近忙着三件事:写一本关于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年以来申遗故事的著作、为放暑假的同学们做讲座、参加拍摄文化综艺节目,特别是拍摄短视频,了解文物普查成果,学习各地非遗绝活。说到自己的工作状态,他说:“70岁正是拍短视频最好的年龄。”
在访谈中,单霁翔介绍了刚刚申遗成功的西夏陵。他认为,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意义在于,通过申遗我们不仅保护了遗址,更找回了一个被遗忘的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来,给他最大的感触是,“老百姓开始真正认识这条轴线了。”原来北京中轴线在老北京人眼中“就是条马路”,现在变成了“家门口的文化宝藏”。
单霁翔正在查阅文献。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谈世界文化遗产
不仅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还要让它们充满生机地“活起来”
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
单霁翔在采访中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1世纪至13世纪曾存在190年的西夏王朝,在蒙古军队的铁蹄下神秘消失,连这个民族都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这座广阔的陵区,在4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9座帝陵,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区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人创造了独特的西夏文,现存5000多个文字,这在少数民族中极为罕见。”
2011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出席了西夏陵申报世界遗产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仪式。“那时候我还比较年轻吧?”翻出当时仪式上讲话的照片,单霁翔感慨地说:“经过14年的考古发掘和保护,这个被历史湮没的王朝终于重现于世界舞台。”
“中国为何要申报世界遗产?”关于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保护历程,单霁翔在采访中娓娓道来。“申报世界遗产最初源于1960年埃及阿斯旺水库建设中抢救努比亚遗址的国际行动,那次50多个国家参与的抢救行动,诞生了‘人类共同遗产’的理念。”他特别提到,中国虽然1985年才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但贡献卓著——1987年首批申报的6项遗产就改变了国内文物保护理念:长城从点段保护扩展为整体保护,泰山开创性地将整座山脉申报成功,由此诞生了“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新类别。
从平遥、丽江古城到最新入选的西夏陵,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始终坚持“两重两利”(重点保护、重点发掘和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原则,在保护遗产与改善民生间寻求平衡。
“这些案例都体现着中国对‘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践行。”单霁翔强调,就像当年埃及建水库需要兼顾发展与保护一样,我们的“两重两利”原则与世界遗产精神一脉相承。
单霁翔说,走进新时代,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殷切期待,文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让它们有尊严地“活下来”,而且要利用好,让它们充满生机地“活起来”。
■谈北京中轴线保护
当文化遗产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时,保护就会变成自觉行动
“过去很多老北京人天天走过中轴线,却不知道这就是中轴线。现在不同了,连胡同里的居民都能说出两段永定门的典故。”这位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推动者,刚刚出版了《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书中记录的不仅是15处遗产点的历史,更是一条文化轴线如何“活”进百姓生活的当代叙事。
单霁翔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来,也见证了中轴线的“破圈”之路。首先是认知升级,过去老北京人眼中的中轴线“就是条马路”,现在变成了“家门口的文化宝藏”;游客的体验也在转变,从走马观花到带着《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书本来“文化解码”。
其次,中轴线文创产品迎来爆发。比如,藻井冰箱贴去年大量售出;现在连冰棍都做成中轴线造型了,孩子们举着冰棍就能认城门楼子。这一年,北京中轴线迎来研学热潮:专业讲解员带孩子们在钟鼓楼学计时,在景山看北京城廓。在申遗前,很多市民根本分不清钟鼓楼的区别。现在不一样了,景山公园里的老大爷都能给你讲清楚中轴线的“龙脉”故事。
“申遗成功这一年,北京市做了很多工作,但绝不能松这口气。”单霁翔说,保护工作永远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比如,天坛外坛现在还有不少单位和居民区。要恢复完整的历史景观,就需要妥善安置这些住户。这不是简单的搬迁问题,而是要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先农坛古建筑修好了,怎么开放?怎么活化利用?“故宫这些年开放面积从30%增加到80%,就是因为我们明白,锁起来的文物是没有生命的。”他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大高玄殿、皇史宬最近开放了新的区域,很多老北京第一次走进去才发现,原来这里面藏着这么多故事。
“要说这一年最让我触动的,就是看到老百姓真正开始享受中轴线文化了。”单霁翔说,比如正阳门的箭楼封闭了几十年,现在不仅开放了,还成了中轴线文化的展示窗口。透过箭楼的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前门大街的人流如织,为北京中轴线增添了新的视角,现在游客能站在制高点,把整条中轴线尽收眼底。
楼下传来清脆的铃铛声,那辆复古的“铛铛车”正载着游客穿梭在中轴线上。“这趟车可不简单。”单霁翔说,从正阳门到钟鼓楼,车上不仅有专业讲解,还能尝到非遗美食、看到曲艺表演。中轴线沿线的老会馆也“活”过来了,现在每周都有“会馆有戏”演出,京剧、评书、鼓曲轮番上演。
单霁翔特别指出,当人们觉得文化遗产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时,保护就会变成自觉行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纪录片、文化综艺节目爱上文物工作,这就是最好的公众参与。
“一年前我们庆祝申遗成功时,就盼着这一天——让中轴线从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的生活日常。现在,它真的活在了每个人的手机相册里、朋友圈里,还有那些津津乐道的故事里。”他认为,当下北京中轴线保护的一项挑战,是在发展中守护“活态遗产”。“现在最大的压力,是如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让这条700多岁的轴线既保持‘壮美景观’,又能‘活在当下’。”
■谈文化传播
70岁正是拍短视频的黄金年龄——摔进荷塘都有百万点击
写书、拍摄纪录片、学习各地的非遗绝活,身为“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的单霁翔把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很充实。他告诉记者,这些年他陆续推出了21本“小书”——都是20万字以内的,继今年新推出《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之后,他正在冲刺两部“大砖头”,一部是为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献礼的《故宫博物院百年.百事》,另一部是正在撰写的《中国世界遗产40年》,内容包括41项文化遗产和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近年来,单霁翔推出了多部文化纪录片,也让他收获了世界遗产纪录片“首席体验官”的头衔。在单霁翔的镜头语言里,文化遗产从来不是冰冷的展品。
他拍摄《登场了,北京中轴线》,那幅天安门地铁站的中轴线瓷板画,原本只是静态的装饰,却意外成了“时空入口”。当他伸手触碰时,瓷板突然裂开,他跌入一个奇幻站台。一列印着“时空列车”的车辆缓缓进站,车门打开时,不同朝代在中轴线上生活过的人物纷至沓来:永乐皇帝、马可·波罗,还有梁思成夫妇,鲁迅先生津津有味地聊着“三不沾”小吃。单霁翔和乘客们可以随时下车参与中轴线生活:在永定门清理牌匾、去胡同为百姓做早餐、到故宫测量古建筑,甚至在北京饭店学做国宴菜。“这列列车其实是节目策划的中轴线沉浸式宣传。”单霁翔说,让老百姓能“遇见”历史人物、参与中轴线生活,这条文化轴线才能真正活起来。
“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创新。”3年来,单霁翔跟着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走过了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弹幕刷屏:“这才是文化节目的天花板!”
在圆明园拍摄时,为展示乾隆时期古莲种子,单霁翔除草不慎滑入荷塘。“他们捞我上来时,我手里还攥着杂草呢!”这段意外插曲,最终成为《博物馆之城》最受欢迎的片段,“但这就是最真实的文化传承故事。”单霁翔说,70岁正是拍短视频的黄金年龄,摔进荷塘都有百万点击,“年轻人爱看乾隆古莲发芽,我们就得学会把历史拍成‘连续剧’。”
在向记者展示退休后学的“绝活”清单时,他也妙语连珠。学习天津时调,要衔灯唱大鼓;在新疆剪羊毛,他说,“比想象的难多了”;体验龙泉铸剑,“裤子被烧了好几个洞”;在福州体验非遗搓澡,他现场邀约:“谁想体验老单搓背?”
在谈到文化遗产传播的创新形式时,单霁翔眼中闪烁着热情的光芒,“短视频只是开始,但我们要做的远不止于此。”他拿起手机展示着“云上中轴”小程序,详细列举了几种正在实践的新形式。
比如,东城区为同学们推出的“课本里的中轴线”系列,语文课讲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老舍故居;数学课展示中轴线建筑中的数学智慧和中国棋院;物理课还原天坛回音壁的声学原理和钟鼓楼的古代计时智慧;美术课在中国美术馆和齐白石故居进行艺术探源。
古今对话项目中,智化寺京音乐VS现代交响乐;传统建筑技艺VS现代工艺。注重生活化传播,即将推出的“中轴线烟火气”系列,将探访胡同里的传统美食,记录市井生活中的文化传承。单霁翔强调,“就像我们正在筹备的‘中轴线美食地图’,通过一碗豆汁儿、一块豌豆黄,就能串起几百年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