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长三角>>安徽
枞阳腔,年轻人为何纷纷“上头”?
2025年07月31日11:02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莉
小号 中号 大号

7月25日上午7点半,枞阳腔(吹腔)代表性传承人王丽娟的公益直播间里,笛音未落,水袖已起,她边表演边示范。

发源于明末清初安徽枞阳、石牌的枞阳腔,正以青春姿态强势回归。当悠扬笛声穿透社交平台,当水袖翻飞于公益课堂,一个命题呼之欲出:为何是枞阳腔?

古调新声:让传统唱腔“潮”起来

枞阳腔,又称吹腔,至今已近300年历史。它曾是徽班的主腔之一,随徽班流播南北,与京剧、昆曲等数十个剧种交融互鉴,是中国戏曲血脉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轻人是戏曲的未来。”王丽娟笃定地说,“传统要延续,必须真诚回应他们的审美与情感期待。”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安徽省文旅厅剧目孵化项目《汤生与鹂娘》,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以黄梅戏与枞阳腔等多声腔的跨界融合,碰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轻喜剧火花。

剧中,枞阳腔的苍劲与黄梅戏的柔美实现了艺术基因的深度重组。“枞阳腔本身就有强烈的戏剧张力,我们提炼其独特的节奏感与肢体语言,为现代叙事注入古典魂魄。”导演信洪海点出关键——年轻人热爱的,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舞台上,演员用传统腔调演绎诙谐桥段,台下的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印证着古老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技术搭台:让经典绝活“火”起来

青年演员汪兰兰的直播间,每晚都有上千观众涌入。她卸去戏妆,讲解“手眼身法步”的奥秘,并即兴清唱。有00后发模仿“云手”的视频,她立刻点评道:“手腕再松点更有韵味……”

“直播间就是新戏台。过去学戏靠‘口传心授’,现在一个特写,网友就能看清我眉梢颤动如何传递悲喜。很多人私信说‘原来戏曲这么细腻’。”汪兰兰感慨,她一条展示唱功的视频观看量超11万人次,评论区满是年轻人点赞打卡。

枞阳腔。

如今,越来越多枞阳腔演员涌入短视频平台:镜头聚焦翻飞水袖,清唱《贩马记》选段……一个利落“云手”转身、一句穿透屏幕的吹腔亮嗓,都能在00后中掀起热潮。

这些碎片化的精彩瞬间,勾住了原本对戏曲陌生的年轻人。有人因一条“抖袖”短视频去搜全本戏曲;有人跟直播间学“台步”追完《百花赠剑》;有人从“刷到”到“深究”,最终走进剧场。

数据显示,在合肥、宿州、六安等地举办的枞阳腔专场表演中,18岁至35岁观众的面孔已占65%,相比三年前的12%,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价值共鸣:让文化根脉延续下去

安徽艺术学院的“戏曲鉴赏”课上,学生们跟着学唱枞阳腔经典选段。“教他们唱《昭君出塞》,能从旋律里读懂家国担当;唱《百花赠剑》,能在腔韵中体会传统里的‘义’与‘勇’……”学院党委书记韩军表示,传统剧目里的价值观,正悄悄浸润着年轻人的心灵。

枞阳腔。

在铜陵市,多元路径让枞阳腔走进了更多人的日常:“戏曲进校园”为孩子们播下文化的种子;“送戏进万村”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触摸艺术魅力;“戏曲进景区”的“街头快闪”里,演员一袭戏服突然开唱,常引得年轻人跟着哼唱,追着打听“下一场在哪”。

人才培养层面同样热度渐涨,两期“枞阳腔(吹腔)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及《贩马记》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全国专业院团招收了50名戏曲演员,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而这份传承的热度,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当他们深入了解枞阳腔的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便会从骨子里生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正如铜陵市文旅局局长李文庆所言:“传统不是老古董,找对了打开方式,年轻人自然会爱上。”枞阳腔的“年轻态”,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对话,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也深有感触地表示:“贴近年轻群体的传播互动,让枞阳腔从小众走向大众,舞台融入生活,让年轻人在体验中读懂戏文悲欢、触摸艺术温度。当越来越多人感受其魅力,这门传统戏曲的传承便有了坚实根基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枞阳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