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观点
热门铁路线开启“夜间模式”,你体验过吗?
2025年07月31日10: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丁慧
小号 中号 大号

近日,随着暑运高峰持续升温,多地铁路部门陆续开启“夜间高铁”运行模式。

据央视网报道,暑运期间,夜游三国文化胜地赤壁,在旅游城市长沙等地打卡,都是暑期里的热门选择。为了串联这些热门目的地,国铁武汉局在汉宜铁路、汉十高铁、京广高铁等热门线路上每周计划加开夜间高铁20列,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可以看到,高铁夜间运行,不只是调度的优化,也是交通系统主动对接消费升级的体现。

近年来,“夜经济”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从夜市、夜游、夜演出到夜宿、夜娱,城市的边界逐渐从白天扩展到24小时。而夜间高铁的加入,无疑为这场延时消费提供了交通便利,让“夜经济”不再局限于本地生活场景,而是扩大至城市间的消费流动。

已经有旅客表示对夜间模式的期待:“大概两点到两点一刻到广州,准备去广州的北京路吃宵夜,看一看广州的夜景,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当下,旅游消费日益呈现出碎片化、灵活化趋势,夜间高铁的开行恰好打破了时间的束缚,为“说走就走”提供更多弹性选项。对游客而言,晚上启程、清晨抵达,省下的不仅是一晚住宿费用,更节约了宝贵的白天游览时间。而对探亲、出差人群来说,深夜出发、次日回程,也更契合短途高频出行的节奏。

与此同时,夜间高铁的运行也考验着服务体系的成熟度。夜车并不是“白天列车的延长版”,而是需求与体验的全方位契合:更舒适的照明、更安静的氛围、更贴心的车厢物品配备,以及车站全天候的调度响应与乘客引导。

可以看到,这一系列细节的背后,是铁路部门的服务理念从“运行导向”向“旅客导向”的转变。从静音车厢到“无打扰服务”,从夜间候车厅的“不打烊”到24小时的人工服务窗口,这些变化说明了铁路系统向“温度型公共服务”的转变。

不过,在叫好声中,也不应忽视一些潜在问题,比如,购票认知误区仍需普及。多位铁路工作人员提醒,夜间车次多集中在“凌晨0时至6时”之间,常有乘客误将次日零点车次当作前一日白天时间购票,导致错车、误车等问题。票务系统虽然以24小时制清晰标注,但使用习惯与认知惯性之间仍存落差,铁路部门应加强提示与引导,确保信息传达“不打折”。

此外,夜间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衔接仍待完善。部分城市夜间公共交通配套不足,尤其在中小城市与非中心车站,夜间到达后仍可能面临无车可乘的尴尬局面。

“高铁之快”不应止于铁路系统本身,还需要打通城市交通与出行服务的联动。比如增加与夜间高铁衔接的地铁、公交线路,设置接驳专线,鼓励网约车平台参与调度等,都能让“通宵列车”与当地交通真正实现“无缝衔接”,方便游客出行。

在当下提振消费信心的背景下,高铁“夜间模式”不只是一种运输选择,更是一种积极释放消费动能的尝试。它点亮的不只是夜色中的列车,还有城市之间文化流动、经济互动的想象。关键是,能否让这份“速度之上”的便捷,成为“体验之中”的常态。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高铁,提振消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