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博士,听说你来常山啦!有时间来我这儿看看呀!”
下午两点多,刚刚抵达常山火车站的曹永庆接到油茶种植户郑华龙的电话。
7月,油茶幼果个头长得快,是保果壮果的关键期。挂了电话,曹永庆临时改了主意:“走,先去东案乡看看。”
曹永庆是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所”)木本油料育种和培育研究组副研究员。2014年,他作为省科技特派员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招贤镇开展油茶科技帮扶工作,自此与常山结缘。
2019年,常山县林业水利局与亚林所合作成立了“油博士”工作站。目前站内有6名专家,曹永庆是其中一位。
据了解,“油博士”工作站由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心主导,亚林所木本油料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中心按年度对各项工作进行梳理细化,安排专人与亚林所专家对接,及时建立工作档案。此外,中心每年对工作站给予资金补助,重点用于工作站的日常运行、项目研发、设备购置等方面。
“‘油博士’工作站的建立,目的是为农民、合作社、油茶企业搭建一个科技服务综合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通过工作站来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引进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攻关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独具特色的常山油茶产业。”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昆喜介绍。
“油茶示范基地建设、油茶新品种选育、高质量种苗培育、科技项目联合申报……这些都是我们的活儿。”曹永庆介绍,做好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同时,工作站还采取结对带徒形式,辅助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心培养基层林业实用人才。
东案乡郑华龙的农场,鹌鹑蛋大小的油茶果已经缀满枝头,压弯了枝条。曹永庆一到这里,就一头扎进了翠绿的油茶林中。
曹永庆正在查看油茶树花芽分化的情况。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油茶怎么种、怎么分品种,这些年我都是跟着曹博士学。碰到问题线上交流,他和我们一起琢磨。”在油博士团队的悉心指导下,郑华龙的油茶基地已成为全省高产示范林,丰产期亩产茶油是传统品种的3倍左右。他自己也成了实打实的农技“土专家”,在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心的支持下,组建了油茶生产专业服务队,帮助其他种植户纾困解难。
常山县有不少低产量的老油茶林,树龄老化、品种退化,亩产茶油只有3到5公斤,农民经营管护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状况,“油博士”工作站将老油茶林改造提升列为今年的重点任务,但不少种植户持怀疑态度。
原来,在改造工作中,降低油茶种植密度是关键,需要砍掉不结果或产量较低的茶树,置换新品种。可是让种植户砍掉祖辈种的树,哪里下得了手。
“通过低产林改造项目和示范户带动,我们逐步在常山实施老油茶林的密度调整和修剪,产量提升明显。看到效果后,当地种植户开始自发地进行疏伐和抚育改造。”曹永庆介绍,截至目前,已实施低产林改造提升5.1万亩。
曹永庆正在和种植户交流。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油博士”工作站成立以来,已累计在常山组织推广油茶良种基地建设1万余亩,目前常山的新品种高产示范基地亩均山茶油产量达51.7千克,低产林亩均产油提升5倍,惠及油茶种植户3万余人。
一滴山茶油中蕴藏着哪些成分?这些成分有何独特功效?当它们相互交融时,又能催生怎样的健康新发现?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雪松正带领团队一一攻克难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常山人,刘雪松的记忆里总是飘着淡淡的山茶油香。
“常山美食以鲜辣著称,家常菜里都会加一点山茶油,我对这种特殊香味印象深刻。”刘雪松回忆道。
2021年,在浙江大学常山人才工作站的组织下,刘雪松重回故土,有了新的感悟:“小小油茶果,全身都是宝。常山作为中国油茶之乡,产业基础好,日后发展大有可为!”
然而,在县里走访调研时,刘雪松发现,如何提高油茶的竞争力让不少企业犯了难。
“创新对当地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刘雪松告诉企业,要实现油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能仅靠食用油的单一销售,而是要通过技术赋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结合油茶产业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调研了全县油茶加工情况,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给企业做工作,并积极与刘雪松教授团队对接。”王昆喜介绍。
最终在2023年,常山“牵手”浙江大学成立油茶产业联合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大学的技术和学科优势,整合上下游行业资源,在山茶油化妆品、保健品赛道开展校地合作。
借助纯度高达98%的生物提取技术,刘雪松团队将山茶油与神经酸结合,陆续推出了茶树花DHA神经酸固体饮料、神经酸凝胶糖果等产品,并添加DHA藻油、磷脂酰丝氨酸等成分提升市场竞争力。
团队研发的神经酸凝胶糖果。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不仅如此,刘雪松还带领团队持续开发新赛道,将油茶产业延伸至日化品、快消品等领域,努力将常山油茶“吃干榨净”。
“希望能拿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产品。”刘雪松掰着手指细数,“目前,我们已经围绕常山油茶研发了40多款产品。”
最近一个月,刘雪松跑了好几趟常山,跟政府汇报下一步工作计划、和企业讨论产品研发方向。结束行程后,他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我们在油茶籽、山茶花、叶子皮里陆续发现了新组份,这将为新产品的研发和常山油茶品牌化发展打下硬基础。”刘雪松说。
刘雪松(左)带领学生开展油茶定性定量的基础研究。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常山油茶产品不仅要研发好,更要卖得动、卖得好。为了提升产能,今年,在浙江大学的牵线下,两个油茶产品的供应链落地常山。其中,山茶花西打酒制造工厂一期已完成建设,投产后,预计最大年产能将达8000吨,年产值超1.5亿元。二期工厂建成投产后,最大年产能将超2.5万吨,年产值超4亿元,助力实现油茶产品从“常山创造”到“常山制造”转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油茶产业再次成为焦点,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刘雪松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引进新零售平台,让更多的油茶产品走出常山,走进千家万户。”
目前,常山油茶种植面积达29万亩,茶油年产量超2100吨,油茶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7亿元,累计带动5万林农增收超3亿元。
小小油茶果,成为一方百姓的致富果。
“油博士”工作站,曹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