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年近六旬,保洁员王柳云出版长篇小说
给心灵“喂饭”,让精神富足(为梦想奔跑)
2025年07月30日09:2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施芳
小号 中号 大号

王柳云在住所画画。

何 鸣摄

早晨5点起床,读书1小时,然后去打扫小区的公共区域和居民楼梯;吃过午饭,画画、写作,接着去做保洁;下班后画画、写作……这是王柳云平常的一天。

1966年,王柳云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的一个农家。高中读了半年,她就辍学了,此后当过售货员、裁缝、服务员……2020年初,王柳云来到北京,辗转在朝阳区、东城区、通州区等地当保洁员。忙碌之余,她坚持画画、写作,至今出版3部非虚构作品集《青芥人生》《月光不迷路》《走过一座海》和长篇小说《风吹起了月光》。

画画是王柳云儿时的爱好。上小学时,语文课本上的唐诗,多数没有插图,王柳云便自配插图。

除了画画,王柳云还爱读书。儿时,她从家里翻到一本破旧的《红楼梦》,爱不释手。后来她又在大姐家的阁楼上找到一本《基督山伯爵》,这是她读到的第一本外国小说。稍大一些,王柳云花两块钱在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陆续读了《我的大学》《童年》《安娜·卡列尼娜》和契诃夫的一些短篇小说。

直到2017年,女儿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家里经济状况稍有好转,年过五旬的王柳云决定远赴福建双溪学习油画。此后,她又去广东深圳大芬油画村继续学习。

在学画的日子里,王柳云流连于乡村山野、古镇老街,用画笔描摹着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她完成《紫色的原野》《丹霞石上的杜鹃》《前世繁华今犹在》《古石板路》等画作,画室负责人将这些画作发到网上,陆续有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网友购买收藏。

写作,则是在来北京之后。2021年春,王柳云在北京朝阳区三元桥一带打工,无论在出租屋还是在马路边,一有时间,她就拿出手机输入文字,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近18万字的长篇小说。书中用第一人称讲述留守女童陈月华的成长经历,展现出在困顿中的坚韧、烟火中的温暖。

两年多之后,王柳云慕名来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这是她青年时代读文学期刊和书籍时,就一直向往的地方。

“当我把小说整理成电子版本的时候,内心非常震撼!”出版社编辑张玄喆说,“王柳云的文笔很细腻,文中的许多情节非常打动人心,我看稿时经常情不自禁把一些段落读给同事听,他们也深受感染。那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小说,知道她的梦想。”

“很感谢编辑没有嫌我写得粗糙,耐心地给我提出了修改意见。”王柳云坦言,“一开始我领会不深,直到几个月后,我终于理解了编辑的意图,于是花了七八天时间几乎把稿件重写了一遍。”

今年6月,《风吹起了月光》出版。“柳云的文笔轻柔、细腻、朴实,犹如细密的针脚,为我们缝出了动人的故事。我感受着主人公们生命中落下的大大小小的雨点,跟着她们一起被淋湿,一起被晒干,一起被打捞起,迎着那柔和的月光,重新期待明天。”看到读者的反馈,王柳云很感慨,“我的小说能够陪伴读者勇敢走出一个又一个黑夜,坚韧地生活,这就是创作的意义。”

“我不停地读书、画画、写作,这是给心灵‘喂饭’,让自己成为精神富足的人。”王柳云说,除了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保洁工作,她的时间表中,读书、写作、画画是最重要的选项。“我经常半夜三更起来,画不好,重画;写不好,重写。保洁是我的生计,艺术是伴随生活的一部分。”

“心里还有很多故事,够我酣畅淋漓地写两个大长篇!书名都想好了,随时能动手写。”说起这些,王柳云眼里闪着光。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键词:

王柳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