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1899年—1992年) 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全民族抗战期间,历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在晋察冀边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指挥主力部队取得雁宿崖黄土岭伏击战胜利,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
入夏的华北,天气炎热。《环球人物》记者驱车出京,穿过十余座太行山隧道,抵达河北省涞源县。
86年前,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这里进行了成功的反“扫荡”伏击,史称雁宿崖黄土岭战役。中共涞源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姚金山带着记者前往涞源县银坊镇的黄土岭村,一行红色大字镌刻在村口的山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往西10公里,便是雁宿崖。
“打个伏击战吧”
1939年深秋,太行山北麓开始有了寒意。在阜平青山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与彭真、贺龙等人正召开北方分局的组织工作会议,以及筹备军区成立两周年庆典。
10月30日晚上,一份急报送到聂荣臻的案头:日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兼第2混成旅团旅团长、中将阿部规秀派大佐辻村宪吉率千余人直扑涞源。
“涞源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姚金山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抗战期间,涞源更是华北地区的咽喉要地,敌人从张家口、蔚县一带进攻晋察冀地区,这里是必经通道。”
“聂司令员,我们打个伏击战吧!”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带着闽西口音说道,激动的脸被马灯的光映得通红。
聂荣臻问杨成武:“你有什么具体想法?”杨成武回答:“从涞源到银坊的路途险峻,特别是白石口至雁宿崖和银坊的山路,两侧山崖陡峭。如果在雁宿崖一带埋伏好了,那可就有好戏了!”
“好!”聂荣臻把拳头往桌面上一砸。“我守在电话机旁,随时听你的情况报告。”聂荣臻随即征求了彭真、贺龙等人的意见。贺龙说:“再把前后一堵,自己送上门来的狗,打嘛!打一个胜仗,庆祝军区成立两周年!”
聂荣臻批准杨成武以军区一分区的1团、3团和三分区的2团共三个主力团设下伏兵,对付辻村宪吉率领的主力部队。
11月3日,雁宿崖枪声骤起,杨成武率部凭险夹击。日军负隅顽抗,双方展开了白刃战。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又占有地形、兵力上的优势。历时约10小时,除极少数日军逃脱外,近600名敌人全部被消灭。
雁宿崖战斗大捷,大长八路军士气,使日军进攻北岳区的计划受挫。姚金山说:“八路军打的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结合,借助涞源的山形地貌,成功伏击日军。这也是八路军的高明之处。”
诱敌进入“大口袋”
硝烟未散,聂荣臻告诉杨成武:“阿部规秀必会反扑。你们立即撤出战场,选一适当位置休养生息,隐蔽待机。”同时,贺龙调遣120师特务团驰援,决心“彻底干净消灭这群日本鬼子”。
阿部规秀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姚金山说:“阿部规秀号称‘名将之花’,自恃对山地战有研究,狂妄至极,但他也缺乏实战经验,迫切需要以战功在日本军界站稳脚跟。但是,他遇到的是聂荣臻和杨成武!”
果然,雁宿崖伏击战让阿部规秀恼羞成怒。11月4日,他亲自率领1500余人的日军出动,企图进行报复性“扫荡”。聂荣臻告诉杨成武:“首先以小部分兵力在白石口一带迎击敌人,把阿部规秀引向银坊,让他们扑空。然后,你们隐蔽起来迷惑敌人,最后以三支队、来源游击支队各一部分,诱敌东进,把敌人牵到黄土岭。那里地形非常好,你们可以集中力量包围他们,彻底把他们吃掉!”
聂荣臻(左一)在观察敌情。
11月7日下午,待阿部规秀的部队全部进入“大口袋”,冲锋号吹响,八路军伏兵四起,子弹、手榴弹雨点般地落在日军头上。过了好一阵子,日军才清醒过来,拼命占领了几个小山头,企图夺路逃跑。这时,前线报告发现一座独立院落有日军高级军官频繁出入。我军随即判断,那儿是日军指挥部,立即让炮兵李二喜连发四炮。
咚!咚!咚!咚!
“当时,有18名村民被日军关押在小院东边的屋子里。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阿部规秀面前炸开。他被多个弹片击中,当天晚上9点多毙命。而被关押的18名村民安然无恙。”姚金山说,“阿部规秀死的那天,刚好是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的日子。他的爱犬大狼狗也被炸死了。贺龙那句‘送上门来的狗做贺礼’果然预言成真!”
1939年11月7日,八路军在黄土岭战役击毙日“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黄土岭一战,八路军共歼敌900余人,缴获颇丰。阿部规秀更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击毙的日方最高将领。毛泽东特意电告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此消息总部应向各方公布,广为宣传。”
这场战斗令日本朝野震动,日本陆军省专门发布阵亡公报,日方报纸纷纷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今天,击毙阿部规秀的迫击炮,作为历史的见证,收藏展示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人们诉说着太行深处那场惊心动魄的伏击。
“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
在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的同时,聂荣臻也认识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
1937年11月7日,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正式诞生。11月18日,聂荣臻率军区机关抵达阜平县城。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城召开。经过4天民主讨论,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宣告成立。聂荣臻当选为边区行政委员。
边区委员会甫一成立,便在聂荣臻的指导和支持下,迅速推出一系列政令措施:实施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保障地主的一定利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边区银行,发行边区货币,稳定边区金融,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制定公平合理的抗战勤务和负担办法。
最具创造性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探索。边区农民不识字,聂荣臻等人发明了“豆选法”:在每个候选人背后放一只碗,选民想选谁,就在谁的碗里放一颗豆子,谁的豆子多,谁就当选。这种简单、直观、体现民意的选举方式,让农民也能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每当聂荣臻与别人谈起这些事,总是极为兴奋。聂荣臻还处处发动群众,依靠人民建立起情报网和通讯网。“消息树”“鸡毛信”等故事就发生在晋察冀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击日寇,又创造出了地雷战、地道战、交通破袭战、联村作战等。
然而,根据地的建设之路并非坦途。先是日军在1941年秋天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极其残酷的秋季大“扫荡”,实施“三光政策”。第二年,根据地又遭遇罕见的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军民只能把树叶树皮做“口粮”。聂荣臻看到面黄肌瘦的老百姓和饿得四肢枯瘦、顶着个大脑袋的孩子,下了一道命令:“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的树叶。要把树叶留给群众吃。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
1940年11月,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开荒种地,进行大生产自救。
为了渡过难关,机关部队普遍制定了节约粮食计划,所有脱产人员(除伤病员)每人每天节约一至二两粮食。战士们通过大生产和节约运动省下来的有限粮食,优先救济老百姓。军民团结终于挺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期。
“你们这种搞法,实在有味道”
中国的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聂荣臻在晋察冀边区接待了多位国际友人。最早踏入这里的国际友人是美国情报军官卡尔逊。1938年2月,在那间挂满作战地图,生着炉火的办公室里,聂荣臻提着马灯,用洪亮的声音向卡尔逊讲述晋察冀的敌我态势,也回答了他提出的一些问题,气氛非常热烈。这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老兵深受震撼。他感慨地对聂荣臻说:“我当年打仗,就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打炮,根本不动脑子,枯燥得很。你们这种搞法,实在有味道!一边打仗,一边考虑许多问题,还搞政治,搞经济,搞文化,是我从来没搞过,也没有听说过的。”
在众多外国朋友中,广为人们传颂的是白求恩。
1938年6月,来自加拿大的医生白求恩历尽艰辛,辗转到达晋察冀边区。聂荣臻想安排白求恩做医学顾问,他拒绝了。姚金山说:“其实白求恩在后方出出主意就行,可他坚持到前线,要求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他的精神是非常高尚的。”无数次,在简陋的手术台上,白求恩听着炮弹声,救回一个个垂危的伤员。
聂荣臻(中间站立者)在前线指挥作战。
然而,不幸降临了。雁宿崖战役前夕,白求恩临时为一名患颈部丹毒组织炎的伤员动手术,在掏取碎骨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受到致命感染。但他坚持参加了雁宿崖黄土岭战役,即使高烧39度,仍不肯撤下火线,坚持为伤员做完手术。直到战斗结束,他才被担架抬走。当担架将他护送到唐县黄石口村时,他的病情已经恶化。两天后,1939年11月12日清晨,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深情离开人世。
白求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聂荣臻写了一封信:“亲爱的聂司令,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看到这封遗书,一向有泪不轻弹的聂荣臻,热泪夺眶而出。毛泽东闻讯后,写下了《纪念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由此传遍中国。
在战火纷飞中,聂荣臻还曾救送两名日本小女孩。1940年8月20日,他率领部队夺回被日军占领的井陉煤矿,并将战场中救下的两个日本小女孩带回指挥所安置。姐姐美穗子四五岁大,妹妹不满一岁。父母已经双亡。
在指挥所,美穗子喜欢用小手拽着聂荣臻的裤腿,在他身边跑来跑去。聂荣臻亲手给美穗子喂稀饭、削梨子。一些人不理解聂荣臻的行为。他就给大家疏导思想和情绪,帮助他们区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和日本孩子的无辜。后来,聂荣臻托付一位老乡用担子把姐妹俩送到驻石家庄日军手中。遗憾的是,妹妹后来在石家庄的日军医院夭折。美穗子则安全回到了日本。
1940年8月,聂荣臻与美穗子。(中共涞源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1980年7月14日,已经44岁的美穗子跟随日本友好访问团重返中国,见到了聂荣臻,激动得泣不成声。聂荣臻说:“中日两国只有加强人民之间的往来,才能加深两国的感情和友谊。我们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自那以后,美穗子作为中日友好的特殊使者多次访问中国,致力于两国民间的友好交往,她的家乡宫崎县都城市还与聂荣臻的家乡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区)结为了友好城市,延续着那份深深的情谊。
(感谢中共涞源县委宣传部、中共涞源县委党史研究室对本篇报道的大力支持。)
聂荣臻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